文章
趣闻历史
民國轶事
三國風雲
歷史名人
野史分享
古墓文物
後宮秘史
历代皇帝
史料记载
韓劇韓星
詩詞文化
金庸武俠传
民間故事匯
全部
    
若魏延不死,蜀漢將會出現以下5種不可控制的場面,姜維也擺不平
2023/11/11

三國演義中,魏延的死令無數人心痛,因為在大家看來,魏延乃是當時的蜀軍最強戰將,如果他活著,必定能夠帶領蜀漢走向更好的未來,北伐成功、一統中原也不是夢想!那麼問題來了, 要是魏延活著,故事真的會如大家想象中的那樣發展嗎?

事實上,如果魏延不死,蜀漢后期將會出現以下5種不可控制的場面,姜維也擺平不了!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諸葛亮不得選擇將其誅殺!

第一種不可控的場面

如果魏延不死,出現的第一種可能,便是 帶兵北伐,損兵折將

魏延這個人,是出了名的自傲,就連諸葛亮他也不放在眼中。就因為當年諸葛亮沒有采納他的子午谷奇謀,之后他就數次表達對諸葛亮的不滿,認為要是采用子午谷奇謀,早就拿下長安了。殊不知,一千年后,子午谷奇謀直接被證明不可能成功!

由于魏延的自傲,所以他一直認為,諸葛亮用兵,太過畏手畏腳,要是換成他領兵,早就擊敗魏軍了!所以說, 如果魏延不死,他一定會率軍繼續北伐,而不是護送諸葛亮的靈柩回蜀地,最終被司馬懿打得大敗!

諸葛亮已經去世,蜀軍又被打得大敗,這對于蜀漢來說將會是一個巨大打擊,要是司馬懿發狠,直接揮軍伐蜀, 那蜀漢江山就岌岌可危了!

第二種不可控的場面

如果魏延不死,出現的第二種可能,便是 擅自盡戮同僚,引發蜀漢內亂

魏延這個人非常高傲,和同僚處不好關系,大多數朝臣都非常討厭他,其中的代表便是楊儀!一旦魏延掌權,這些不滿魏延的人,必定發動言語攻擊甚至武力攻擊,而以魏延的暴脾氣來看,他肯定會用更暴力的手段反擊,發展到后面,他甚至會擅自盡戮那些同僚,引發蜀漢朝堂震動。到時候蜀漢內亂起來,實力大減,就會給予曹魏極佳的伐蜀機會, 導致蜀漢提前滅亡

第三種不可控的場面

如果魏延不死,出現的第三種不可控的場面,便是 劉禪成為第二個漢獻帝

劉禪這個人,性格懦弱,但他對魏延還是比較欣賞和信任的!當年諸葛亮去世,魏延起兵進攻楊儀,眾朝臣由于不在戰場,所以對消息把握不準,都一致認為是魏延在搞怪,要嚴懲魏延,結果劉禪出言作保。即便事情已經明了,確認是魏延主動出兵進攻同僚, 劉禪也拒絕出兵擊殺魏延,而是讓屬下對魏延好言勸撫,可見劉禪對魏延是多麼的器重和信任!

魏延仗著劉禪的信任,如果不死,必定可能掌控蜀軍兵權,甚至是蜀漢大權。而到了那個時候,魏延會不會有其他心思呢?懦弱的劉禪是否又能夠壓制住魏延呢?很難說!最終的結局極有可能是, 魏延成為新一代的曹操、董卓,而劉禪成為第二個漢獻帝……

第四種不可控的場面

如果魏延不死, 出現的第四種不可控的場面,便是蜀漢陷入內亂

劉禪要想掌權,必定需要壓制諸葛亮一系的人才,畢竟在諸葛亮掌權的這些年中,可是提拔了不少人才的。一旦魏延不死,他必定會成為劉禪手中奪權的最大助力,這樣的話,魏延和諸葛亮一系的人才,必定會產生嚴重沖突,稍微控制不好,雙方火并,就會引發嚴重的內亂,到時候益州勢力趁機反撲, 蜀漢即便不亡,也會實力大減,徹底淪落……

第五種不可控的場面

如果魏延不死, 出現的第五種不可控的場面,便是投奔曹魏!

一旦魏延不死,在蜀漢沒有掌權成功,那麼他就可能遭到其他人的聯合打擊,在這種打擊下,難保魏延不會投靠曹魏(雖然可能性極小)。而一旦魏延投靠曹魏,那麼蜀漢的末日就要來了,有魏延這麼個精通蜀漢軍事布防的人才相助, 曹魏必定可以輕松滅掉蜀漢!

結語

雖然魏延的死,令無數人感到心痛,但不得不說,要是魏延不死,蜀漢的局面,很可能還會更差!若魏延不死,蜀漢極有可能會出現上述5種不可控制的場面,到時候姜維也無可奈何!不得不承認,諸葛亮誅殺魏延之舉,確實是被逼無奈啊……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演義)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

外婆太會收拾廚房:用墻面收納,讓狹窄「單行道」廚房變整潔
2023/06/02
她住進4.5坪蝸居,小家只有「巴掌大」,但一個人住真挺爽的
2023/07/17
被父母趕出家門,美國男子花20萬美元買一小島,卻擠在7.5坪迷你木屋生活:房子越小,我越快樂
2023/05/31
有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家居行為」,實際是錯的,若你家有,最好立馬改掉
2023/05/19
和老人同住后,我終于知道,我們這代人存不到錢的根本原因!
2023/05/31
去小姨家參觀,看到她家這10個「神設計」,我都后悔家里裝修早了
2023/05/13
買了套新房只有15坪,老公花16萬爆改成3房,笑話的親戚不吭聲了
2023/05/10
微波爐已經瀕臨淘汰:別不信,它的替代品用處更大、更便宜
2023/05/20
越來越多人衛生間不裝淋浴房!換成這2種設計,好看又實用
2023/06/10
家里若是有這種「保溫杯」,建議直接丟掉,不是誤導,而是教訓
2023/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