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趣闻历史
民國轶事
三國風雲
歷史名人
野史分享
古墓文物
後宮秘史
历代皇帝
史料记载
韓劇韓星
民間故事匯
金庸武俠传
詩詞文化
全部
    
同為進士,「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和「同進士出身」有何區別
2023/11/16

文/扶蘇秘史

編輯/扶蘇秘史

科舉制度最早開創于隋朝,之后又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到明清時期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這項考試制度貫穿中國古代社會1300多年,是一項公平開放的人才選拔機制,給廣大平民提供了通過自己努力改變命運的機會。

01

科舉制度的親民取士

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從初試到最后一道關卡殿試,分為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四級。

報考科舉的學子無論出身門閥還是寒門,一律稱為「童生」。

他們需要先通過縣試、府試、院試這三道關卡,才能脫離「童生」身份,獲得「秀才」名號, 這三場考試的主考官分別是各地知縣、知府以及學政。

許多考生窮極一生只為榜上有名,這是他們改變階級的最佳途徑,雖然非常辛苦可是一旦成功那便是飛黃騰達。

獲得「秀才」資格的學子們,每三年在省城集合參加鄉試。這場鄉試是由欽差大臣監考,考中的學子可以獲得「舉人」的身份。

這批「舉人」獲得了仕途做官的機會,可以擔任縣丞、學官等基層官職,積累經驗,以期日后步入仕途,進入政府機構服務。

在鄉試中,若有考生能取得每科第一名的成績,就可以獲得「小三元」的美譽。「小三元」與後來殿試選拔的「三甲」相對應,是鄉試的最高榮譽。獲得「小三元」的舉人,往往更有望在未來的仕途中獲得提拔重用。

續而獲得殿試資格的舉人,又稱「貢士」。 在歷史上,殿試并不設淘汰制,所有的貢士最終都能獲得「進士」名號。

這反映出皇權對人才的重視與呵護,也說明科舉考試在當時是評價人才的公平有效途徑。

通過層層選拔最后得到「進士」殊榮,意味著一個平民百姓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而獲官職,甚至進入朝堂,實現仕途躍升。

許多出身寒門的讀書人都通過科舉之路改變了自己和家族的命運,科舉制為普通老百姓提供了一個上升的途徑,它開啟了中國歷史上士大夫階層的繁榮時期,對中國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02

進士及第

明清兩朝對于通過殿試的進士,會根據考試成績分為三個等級。

最高等級為「一甲」,僅有前三名,他們被稱為「進士及第」, 也就是人們熟知的狀元、榜眼和探花,這三位的官職待遇與眾不同,可謂是金榜題名者中的翹楚。

狀元可以直接授予翰林院修撰一職,品級為從六品,相當于副部級,二三名也可直接授予正七品的官職。

翰林院是當時朝廷中極為重要的機構,承擔修史、參政等任務,培養大量人才,三人能夠第一時間進入翰林院任職,接受深造鍛煉,為他們以后的仕途打下堅實基礎。

在翰林院歷練過后,這些「及第」進士往往會被提拔到內閣、中書省以及各部門要職,有的甚至直達一品封疆大吏。

進入翰林院任職,不僅讓這些金榜題名者得到良好鍛煉,更可以通過接近皇室親屬和達官顯貴結交人脈,對未來仕途大有裨益。

可以說,殿試中進入「一甲」的狀元、榜眼和探花,在進士諸人中已屬翹楚。

他們不但榮譽無上,還可直接取得品級不低的官職,日后仕途發展前景無可限量,這三個「進士及第」的金榜題名,可謂是進士們夢寐以求的最高榮耀。

據史料記載,宋代開始實行進士甲等制度,到了明清時期已基本定型。

每屆殿試中,能進入一甲的僅有區區三人,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他們便是當屆的「進士及第」。

這三人的姓名會被記錄在金牌上,懸掛在太學、國子監等地,以示榮耀。當年的狀元還會被記入《續資治通鑒長編》等史書,流傳后世。

所以每次殿試放榜,總有無數讀書人夢想能進入「一甲」的行列,獲得「進士及第」的美名。

這不僅代表著無上榮耀,更意味著他們的仕途就此승飛騰達,前途無量,正是因為「進士及第」的威名和實際好處,它才成為古代讀書人攀登科舉最高殿堂的最大夢想。

03

清代科舉中「進士出身」解讀

二甲進士出身通常在40-50人左右,需要參加朝考以選拔翰林院庶吉士,庶吉士是翰林院的見習官員,需要再通過考試,成績優異者才能正式授官,擔任翰林編修等職位。

因此,這些出身不能直接授官,需要再考試,被稱為「進士出身」。

其中排名最高的一名傳臚,可以直接授予翰林院正七品官職,其他進士則需要通過朝考, 成為庶吉士后,才有機會升任編修等官職。

這些進士享有一定的優先權,如可以優先選擇擔任的地方官職。但與進士及第的相比,他們的升遷之路更為曲折,需要層層考試,因此有「半路修行」的說法。

庶吉士根據成績分為內遷和外轉兩途,內遷者可以留在中央任翰林院、吏部等職,外轉者多派往地方,如擔任知府、知州、知縣等,庶吉士考核成績較差者,也只能任縣級官職。

04

同進士出身

同進士出身在清朝時間是指殿試中排名在50名之后的殿試進士,他們雖然沒有獲得正式的「進士及第」,但可以享受「同進士出身」的待遇。

這一稱呼源于北宋時期,當時殿試淘汰率較高,許多考生無法取得進士及第,淪為落第者。

一個叫宋元的落第學子後來甚至投靠敵國,對北宋造成嚴重危害。

為化解學子們的不滿情緒,北宋朝決定殿試考生全部取得進士資格, 但排名在50名之后的才稱為「同進士出身」,意為獲得與正式進士相同的身份。

與前面的進士相比,這些同進士出身確實存在一些差異,前者進士有機會進入翰林院學習充實自己,后者則很難獲得這個殊榮。

并且他們在六部中也只能分配邊遠貧瘠之地,很難獲得富裕地區的好差事,在競爭同一官職時,得讓位于那些正牌進士。

但是這并不代表前景黯淡,歷史上有很多三甲同進士出身的人物最終仕途卓著,功成名就。

曾國藩就是典型例子,他原本只是個同進士出身,後來卻官至兩江總督,行政級別正國級,對晚清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

另一位就是民國教育家蔡元培,他原本參加過一次殿試,但因為自己的書法水平太差而落到三甲,後來他返回家鄉苦練書法兩年, 參加下一次殿試終于達到進士出身,最終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軍人物。

一些狀元的仕途也并不都如人意,有的只混個七品知縣就告終。

比如清初大書法家吳歷,他的文章與書法都很出色,殿試高居第一,卻最終僅官至侍讀學士,遠不如同進士出身的曾國藩和蔡元培,殿試成績高低并不能完全決定一個人的前程。

殿試只能驗證一個人過去的努力成果,而不能代表其全部的能力與潛力。

同進士出身雖起點稍次,但不乏真才實學之士,只要他們努力拼搏,仍有機會在仕途上獲得成功。

比如曾國藩在同進士出身后,靠自己的真才實干終獲青睞,蔡元培在彌補書法短板后成就一生偉業。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

外婆太會收拾廚房:用墻面收納,讓狹窄「單行道」廚房變整潔
2023/06/02
她住進4.5坪蝸居,小家只有「巴掌大」,但一個人住真挺爽的
2023/07/17
被父母趕出家門,美國男子花20萬美元買一小島,卻擠在7.5坪迷你木屋生活:房子越小,我越快樂
2023/05/31
有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家居行為」,實際是錯的,若你家有,最好立馬改掉
2023/05/19
和老人同住后,我終于知道,我們這代人存不到錢的根本原因!
2023/05/31
去小姨家參觀,看到她家這10個「神設計」,我都后悔家里裝修早了
2023/05/13
買了套新房只有15坪,老公花16萬爆改成3房,笑話的親戚不吭聲了
2023/05/10
微波爐已經瀕臨淘汰:別不信,它的替代品用處更大、更便宜
2023/05/20
越來越多人衛生間不裝淋浴房!換成這2種設計,好看又實用
2023/06/10
家里若是有這種「保溫杯」,建議直接丟掉,不是誤導,而是教訓
2023/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