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9年,18歲的光緒和表姐隆裕大婚,洞房夜,慈禧讓4個老嬤嬤在喜賬后面聽響。結果整整一晚上,兩人都沒動靜,隆裕唉聲嘆氣地說:「這就是你們家的德行!」
聽到這句話,光緒立馬崩潰大哭,穿著喜服跑出了房間。
從這天開始,隆裕就徹底得罪了光緒,開始了自己悲劇的一生。
隆裕,是慈禧的親侄女,小名叫喜子。
隆裕剛出生的時候,慈禧去弟弟桂祥家喝滿月酒,她拉著弟弟的手叮囑:「侄女的婚事,我日后有用處。」
桂祥是個典型的文不成、武不就的人,喜歡抽大煙,說話也不利索,全靠著親姐姐慈禧,才能在朝中得了個官。如今,慈禧向他提出這個要求,桂祥自然立馬點頭。
當年,同治皇帝還只有13歲,沒正式親政。慈禧的如意算盤打得很好,等隆裕稍微長大一些,她就讓兒子同治娶了喜子,好繼續延續葉赫那拉氏的榮光。
此后,隆裕的一應教育,全部都是按照皇后的標準來設置的。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
慈禧還沒來得及為兩人安排婚事,19歲的同治就因為花柳病去世了。慈禧力排眾議,讓4歲的光緒繼位。
光緒繼位后,慈禧一盤算,光緒4歲,隆裕7歲,這是妥妥的女大三、抱金磚。隆裕嫁給光緒當皇后,既能幫她監視光緒,又能夠為家族爭光。
不過,那會的慈禧還有點傲嬌,她希望這樁婚事由光緒來主動。
所以,在光緒17歲那年,慈禧故意給他搞了一場「選妃」。她親切地告訴光緒:「你就按照自己的心意去選。」
可是,當光緒端起玉如意,準備把它遞給德馨的女兒時,慈禧突然咳嗽了幾聲。光緒回頭看了看慈禧,只見慈禧一擺頭,眼珠子一直往隆裕那邊轉。
光緒瞬間心領神會,把玉如意收回來,遞給了站在一旁的隆裕。
就這樣,光緒不情不愿地選中了隆裕當皇后。慈禧非常高興,當場給兩人賜婚,婚期就定在了第二年的正月。
帝后大婚,是國家大事,整個前朝后宮都忙了起來。作為新娘的隆裕,也聽從慈禧的吩咐在家里保養,為大婚當天做準備。
可就在大婚前20天,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寒冬臘月,太和門突然失火,一夜之間燒了個精光。
太和門在午門之后,是通往三大殿的「朝門」。按照大清的祖制,帝后大婚時,皇后必須從午門抬進去,然后通過太和門,再向北進入宮殿。
太和門高6丈5,相當于七層樓的高度,光基礎框架就要修好幾個月,更別說上面的雕花和涂層了。如今婚期在即,重修太和門根本來不及,但如果輕易改變帝后婚期,那更是大大的不吉利。
有臣子建議,不如改變典禮儀式,直接繞過太和門進宮。
慈禧一聽,堅決反對。
當年,她因為位份低微,只是個小小妃嬪,沒資格從通過太和門抬進來。如今她的侄女,一定要風風光光地進宮。
于是,慈禧太后下令: 20天內,必須搭建出一個和太和門一樣的彩門。
這個門,外觀必須和太和門一模一樣,至于里面的用料、結實程度她全然不管,只要能撐得過這場帝后婚禮儀式就可以。
結婚當天,「太和門」果然拔地而起,富麗堂皇令人驚嘆。只是它的內里,里面藏著的都是朽木、爛紙,仿佛在預示著這場大婚的走向。
當天晚上,光緒穿著喜服,慢慢走進新房。他完成了一系列繁瑣的禮節,剛準備和隆裕洞房,4個老嬤嬤突然進來了。
她們毫不避諱地走到喜賬后面,站定后交代道:「主子們請繼續,奴才等是奉太后之命過來聽賬的。」
聽賬,是清宮里慣有的習俗。即,新婚當夜,老嬤嬤們要在房外聽響,第二天她們將各種細節報告給太后。可如今,慈禧派來的4個老嬤嬤,居然直接進了屋,在賬后聽響。
雖說隔著一層喜賬,但光緒突然尷尬起來,剛伸出的手,怎麼也沒辦法繼續。整整一晚上,兩人沒有一點動靜。
到了第二天天亮,干坐了一夜的隆裕終于發怒了: 「這就是你們家的德行!」
她這句話,既是在抱怨光緒,也是在抱怨自己。
從出生到成長、再到結婚,她就像個提線木偶一樣,任人擺布。讓她學皇后禮儀,她就要學;讓她嫁人,她就嫁。如今,她還要頂著鳳冠,被人聽賬。
最關鍵的是,本該有所作為的光緒皇帝,竟然和她一樣,懦弱得絲毫不敢反抗。
光緒就像是被戳中傷疤一樣,當即嚎啕大哭,跑了出去。自此之后,他便恨上了隆裕,基本不再主動和隆裕說話。
久而久之,慈禧也看出了隆裕和光緒之間的問題,直接用懿旨施壓,要求兩人獨處。
結果卻是,越施壓,情況越糟糕。
光緒和隆裕兩人,從老死不相往來,變成了「一見面就掐架」。
根據《悔逸齋筆乘》中的記載,有一次,光緒和隆裕吵架,慈禧出來主持公道,二話不說就對著光緒咆哮: 「你的皇位是哀家立的,隆裕是哀家的親侄女,辱罵她就是對哀家的不敬!實在是忘恩負義!」
自此之后,光緒再也不敢辱罵隆裕了,但兩人的關系直接降到了冰點。
隆裕感覺很委屈,明明頂著皇后的名分,可隆裕絲毫沒機會靠近光緒,兩人一年到頭也說不少幾句話。
唯有大年初一的時候,光緒和隆裕按規矩,必須要給慈禧上吉祥菜,唱「萬壽無疆,吉祥如意」時,兩人才會有點交集。
剩下的歲月,光緒和隆裕,就像一對離異夫妻。
因為這種尷尬的關系,光緒所有的心思和動作,都只會和珍妃商量,隆裕一點都不知道。久而久之,慈禧對隆裕非常失望,經常打罵她。
在當皇后的歲月里,可憐的隆裕徹底變成了姑媽不疼,丈夫不愛。
根據清宮老太監的回憶,當時的隆裕雖然貴為皇后,卻過得非常捉襟見肘。每次一到年節,有命婦過來朝拜時,隆裕都會偷偷地典當東西,才能有錢給出打賞。
誰能想到,堂堂皇后竟然得靠典當過日子呢?
1908年,光緒去世,隆裕以為自己的的苦日子終于熬到頭了。
可沒想到,一個更棘手的問題發生了。
當年,同治死的時候,沒留下兒子,慈禧拒絕給同治立嗣,只是單純扶持光緒上位。光緒上位后,同治的皇后阿魯特氏就陷入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
光緒不是同治的嗣子,阿魯特氏不能順理成章地變成皇太后;光緒日后會有自己的皇后,阿魯特氏也不能繼續當皇后。
不是太后,也不是皇后,阿魯特氏在后宮就成了「什麼都不是」的人。
無可奈何的她求助娘家,結果父親給了她一個字:死。
最后,在同治死的第二年,阿魯特氏絕望地吞金自盡。
如今,同樣的情況來到了隆裕身上。
光緒死了,同樣也沒留下兒子,慈禧看上了溥儀繼位,但她也只想讓溥儀當同治的嗣子,不想讓溥儀當光緒的嗣子。
這樣一來,隆裕就會走上阿魯特氏的老路。
就在隆裕慌張萬分的時候,慶親王奕劻站出來說了句公道話,認為應該采取「兼祧」的制度,即讓溥儀同時給同治、光緒當嗣子。(細節見于《異辭錄》)
慈禧一開始死活不答應,直到頒布詔書的時候,她才不情不愿地加了一句「兼承大行皇帝(即光緒)之祧」這樣一句。
聽到這份旨意,隆裕立馬感動得痛哭流涕,姑母總算還是想著她的。
就在光緒死后的第二天,慈禧也匆匆去世。
41歲的隆裕,瞬間成了大贏家。
丈夫和姑母接連去世,小皇帝溥儀也才只有3歲,她作為名正言順的太后,可以和曾經的慈禧一樣,垂簾聽政。
理論上來說,隆裕確實具備了這樣的機會。只是,隆裕的資質,完全比不上慈禧
她既沒有玩弄權謀的腦子,也絲毫沒有管理朝政的經驗,對治國一竅不通。遇上袁世凱這樣的老油條,隆裕除了「濫賞」,絲毫任何辦法。
張之洞看出了隆裕的朽木資質,帶領朝臣堅決反對她垂簾聽政。
不過,隆裕雖然沒有慈禧的才干,卻有著比慈禧還旺盛的享樂需求。
在《宣統帝起居注》里,密密麻麻地寫滿了隆裕的聽戲記錄。每聽一次聽戲,光是給太監和戲班子的打賞,就達到了1500多兩。
在《我的前半生里》里,根據溥儀回憶,隆裕每頓飯都有上百樣菜,一個月光肉就要用掉近4000斤。
宮外四處爆發起義、革命,炮火連天,遍地哀嚎,隆裕卻依然在享受她的歌舞升平。
1913年2月,46歲的隆裕因病去世。
她的一生,前21年,都在為當皇后做準備,中間近20年,在后宮過得膽戰心驚、無人問津。
只有這最后的5年,是她為自己而活的。
從個人享樂的角度來說,我沒有辦法太苛責隆裕,畢竟她揮霍的那5年,是用前半生40年的壓抑換來的。
但從一個中國人的身份來看,我實在難以原諒,在那個炮火連天、國將不國的年代,有這樣一群所謂的「貴族」依然洋洋自得,醉生夢死。
我想,就算沒有列強入侵,那會的清政府也會迅速走向窮途末路。
一群沒有骨氣、沒有羞恥心的人,又怎麼能成為領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