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科普
奇趣大曝光
趣味科學
    
美國一富豪接受冷凍實驗,原定2017年復活,結果怎樣?
2023/08/01

1967年1月19日,美國富豪詹姆斯·貝德福德接受了冷凍實驗,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被冷凍的人。

然而,令人無比唏噓的是, 原本定于2017年蘇醒的預設,卻在解凍時出現了意外,以至于這位富豪到現在都沒有「復活」。

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冷凍人體真的能讓逝去的人「死而復生」嗎?

神奇的人體冷凍技術

古往今來,人類一直有一個爭論不休的生死觀,那就是應該順應死亡的不可抗拒?還是可以違背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

其實這背后無不折射出人類的一種美好希冀,希望打破生命的極限,使其自己健康長壽,甚至是長生不老。

由此,一個新的技術應運而生,那就是「人體冷凍」。

「人體冷凍技術」是一種試驗中的醫療科學技術,就是在極其低溫的情況下將人體全身或者頭部冷藏保存起來,以期設想在未來某一天通過先進的醫療科技使其解凍后再次重生。

人體冷凍可分為全身冷凍和神經冷凍,也就是當患者一旦停止呼吸,醫生宣布死亡后,冷凍處理小組就立即開始對死者降溫,然后人為保持血液和氧氣的循環,最后為了防止血液凝固再注射抗凝劑。

在初步的冷卻處理完成后, 死者便會被快速運輸到冷凍機構進行灌注,也就是用低溫保護劑代替人體中的血液和水分,這是為了防止在冷凍的過程中形成冰晶,破壞身體的細胞和其他組織的功能。

最后,醫療人員將人體轉移到定制的零下196度的液氮罐中用液氮來長期保存,而這個溫度可以讓細胞和組織的代謝處于幾乎停滯的狀態。

而鮮為人知的是,這個冷凍技術的靈感其實來源于一只北極蛙。

那是18世紀末,英國有個名叫塞繆爾·赫恩的探險家,他在穿行北極大陸時捉住了一只凍僵的青蛙,于是探險家隨手把它放在賬篷的火堆旁,誰知沒過多久,這只北極蛙很快恢復了生命的活力。

由此,人們開始想象是否人類也能和北極青蛙一樣,先冷凍后復活呢?

很快,這個奇術開始在科幻電影或者小說中不斷出現, 然而,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卻發現這仿佛并非天方夜譚。

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人羅伯特·埃廷格就在他的作品《永生的期盼》中提出了「人體冷凍」這個概念。

羅伯特在書中大膽設想, 如果一個人的生命體征已經消失,那麼可以先進入「極寒世界」,等科學技術發展到足以攻克疑難雜癥時,可以再讓其復蘇治療實現重生。

此后,羅伯特又在《不朽的前景》一書中,以大量的研究資料闡明,冷凍人體復活生命應該是可行的,因為在自然界中,許多昆蟲和低等生物在凍僵了身體之后,都具備了復活的功能, 那麼,如果人類能掌握其中的規律,復活生命也會變成現實。

應該想象得到,當這個美好的愿景呈現在世人面前時,人們無不期盼、悸動和關注,如果真能重獲新生,那將是對生命一種絕對的極大挑戰。

眾所周知,宇宙中的一切熱能都是運動的結果, 當溫度下降時,其生命的活動能力、活躍程度、新陳代謝速度都會迅速地變慢。

比如,將食物儲藏在冰箱里就能夠延長保鮮周期;還有一些變溫動物,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自身能量的消耗,它們在食物匱乏季節,會將自己體溫降到冰點,進入僵直的狀態。

此外,根據有關數據研究表明,人的體溫每降低2℃,就可以延長120-150多年的壽命,如此看來,一旦冷凍技術取得關鍵性成果,或許人類真的在等待漫長的時光后可以實現生命的無限延續。

于是,面對這個基于低溫冷凍學的新興產物, 世界上誕生了首位冷凍人,他就是美國富豪物詹姆斯·海勒姆·貝德福德。

那麼,在「人體冷凍技術」中,這位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如何實施冷凍的呢?

世界第一位冷凍人

1893年,詹姆斯·貝德福德出生于馬薩諸塞州的皮茨菲爾德,他從小就聰慧過人、機智敏銳,因優異的學習成績一路開掛,最終成為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貝德福德學識淵博、滿腹經綸,在眾多知名學術期刊發表過專業的文章,可以說在學術領域里頗有建樹。

此外, 他在商界也是叱咤風云的人物,硬是憑借高財商賺了一個盆滿缽滿,積累了數不盡的財富。

值得一提的是,貝德福德更是一個喜歡挑戰的冒險家,退休后他經常背起行囊去非洲大草原、亞馬遜叢林等地方進行探險,在那個廣闊無垠的地方,他對生命越來越敬畏和珍惜,更是產生了許多的奇思妙想。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 正當貝德福德繼續憧憬人生享受生活時,他在70歲時突然被查出得了肺癌晚期。可想而知,一個無比熱愛生活與光明的人,怎麼甘心就此逝去自己短暫的生命?

盡管貝德福德已活到古稀之年,但他對生存依舊有強烈的渴望,于是他下定決心開始積極治療,與病魔做無畏地斗爭。

然而天不遂人愿,在多次抽血、穿刺、放射化療后,貝德福德的病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越發嚴重,痛苦地絕望讓他一度想就此放棄醫治。

可是誰能想到,突然有一天,貝德福德灰暗的生命透進了黎明的曙光,他看到了羅伯特·埃廷格的《永生的期盼》那本書,更被書中驚世駭俗的觀點所震撼: 「只要身體被凍得足夠快,就可以阻止死亡」。

這無疑讓貝德福德精神大振,他決定深入了解一下,在經過四處打聽之后, 他得知美國生命延長社團正打算進行人體冷凍實驗,于是便立馬參與其中。

這項實驗的發起人叫尼爾森,他本來是一名電工,但因對人體冷凍研究十分感興趣,于是便與羅伯特.艾廷格一起建立了一個實驗基地。

最終,經過過雙方協商簽約,貝德福德花費了4200美元購買了冷凍艙和液氮,還在律師見證下,投入50萬美元作為實驗基地的日后維護費用, 而他在去世后其遺體也由實驗基地負責冷凍保存50年,并在到期后就實施解凍重生手術。

可見貝德福德對這個「人體冷凍技術」充滿了極大的希望和信任,并深信未來的醫療技術一定能讓自己復活并治好癌癥。

然而,就在實驗基地有條不紊地推進時,1967年1月19日,貝德福德因病情急劇惡化與世長辭,而他就此成了世界上第一個被冷凍的人。

很快,早已經守候在病床前的應急小組立馬對貝德福德實施了人工呼吸和體外心臟按壓等操作,為了讓他的大腦繼續保持活力。

隨后,冷凍小組又在貝德福德身邊放置了大量的冰塊,并為其注入防止血液凝固的肝素,最后注射了冷凍保護劑——二甲基亞砜(DMSO)。

一切完成后,小組成員便將貝德福德保存在-196°C的液氮罐中。

就這樣,貝德福德被冷凍了起來,而人們也開始期待50年后的奇跡出現,那麼,如果到了2017年他真的能解凍復活嗎?

解凍后出現意外

自從美國科學家羅伯特·艾廷格提出「人體冷凍技術」的概念后, 他畢生致力推動以超低溫雪藏人類遺體,以期日后出現新技術時得以復活。

由此,當1987年艾廷格與世長辭后,他的家人也遵照其遺愿將其進行了冷藏,而這時的實驗基地也多了很多自愿冷凍者,足以見得,艾廷格的研究推斷也得到了不少人的認可。

但是,由于艾廷格這個核心人物的離世,使得實驗基地失去了技術支持,更讓部分「冷凍人「保存失敗。 鑒于此,貝德福德的遺體便被家人轉移到了美國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會。

「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會」是于1972年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成立的一家人體冷凍服務的機構,該公司一直堅信,當細胞再生、克隆或者其他技術出現的時候,這種冷凍技術的價值就會體現出來,被冷凍的人就能煥發新的生命活力。

因此,像貝德福德一樣,在這家服務機構有許多被冷凍起來的人, 他們的生命如同被按下了暫停鍵,不算活著,但也沒有「死去」。

那麼,這些冷凍的人真的能「起死回生」嗎?

春去秋來歲月如梭,貝德福德在「阿爾科」的冷凍室里已經被保存了半個世紀,2017年1月12日,是他實施復活手術的日子,見證奇跡的時刻開始了。

上午九點半,幾個科研人員屏息斂聲,將裝著貝德福德遺體的冷凍罐用研磨砂輪機小心翼翼地割開, 然后看到了50年前這位首位冷凍人,他像睡著了一樣靜靜地躺在擔架上。

隨后,科研人員對貝德福德的遺體進行了詳細地檢查,結果顯示保存的數據良好!

然而,由于50年前的冷凍技術存在一定局限性,當時醫療人員在冷凍遺體時,對貝德福德的置換血液是二甲基亞砜, 這種冷凍保護劑盡管可以保護細胞,但也有巨大副作用,對大腦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因此,貝德福德要想復活的愿望基本難以實現。

除此之外,貝德福德當年患癌癥去世,但如今的醫療水平依舊未能夠攻克這個難關,也就是說,即便貝德福德真的能復活,但依舊無法治愈病癥,由此,無論是他本人,還是「冷凍之父」艾廷格,其當年的美好設想最終只能化為泡影。

不過,盡管貝德福德最終沒能見證奇跡的出現,而冷凍技術目前來看也是一張無法兌現的支票, 但人類敢于大膽嘗試并踐行這種技術,本身就是科學技術的一種巨大進步。

其實迄今為止,人體冷凍術一直不被主流醫學界認可。

有的專家認為,人體冷凍只是一個商機,并非是醫學,因為要接受這項實驗,必須支付昂貴的費用,而對此實施的患者,大多都是富豪、商業領袖或是知名人物,但對普通人來說是相當奢侈的一項技術,由此有很多人認為,人體冷凍技術就是一項「富人的賭博」。

除此以外,還有很多人將「人體冷凍「視作另一種殯葬方式,因為在他們看來,心存一種希望,也是對生者的一種心理安慰,有念想總比沒有的好。

其實人體冷凍技術在美國開啟先例后,中國也嘗試了這一新型生物技術。

2017年5月, 49歲的山東義工展文蓮去世之后,立即接受了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實施的人體冷凍手術,當時她的遺體被保存在零下196℃的液氮罐內,期待有朝一日能和家人再次團聚,而她也成了中國本土首例冷凍人。

盡管目前為止,全世界約有500例冷凍人,還沒有一個成功復活的案例,但隨著科技進步的日新月異,是否真的會實現人類重生的美好愿望呢?只能拭目以待。

其實,人的生老病死都是一種自然規律,任何人應該以坦然的心境面對無常和死亡,學會敬畏生命、享受當下,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過好每一天,才是明智之舉。

外婆太會收拾廚房:用墻面收納,讓狹窄「單行道」廚房變整潔
2023/06/02
她住進4.5坪蝸居,小家只有「巴掌大」,但一個人住真挺爽的
2023/07/17
被父母趕出家門,美國男子花20萬美元買一小島,卻擠在7.5坪迷你木屋生活:房子越小,我越快樂
2023/05/31
有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家居行為」,實際是錯的,若你家有,最好立馬改掉
2023/05/19
和老人同住后,我終于知道,我們這代人存不到錢的根本原因!
2023/05/31
去小姨家參觀,看到她家這10個「神設計」,我都后悔家里裝修早了
2023/05/13
買了套新房只有15坪,老公花16萬爆改成3房,笑話的親戚不吭聲了
2023/05/10
微波爐已經瀕臨淘汰:別不信,它的替代品用處更大、更便宜
2023/05/20
越來越多人衛生間不裝淋浴房!換成這2種設計,好看又實用
2023/06/10
家里若是有這種「保溫杯」,建議直接丟掉,不是誤導,而是教訓
2023/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