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趣闻历史
民國轶事
三國風雲
歷史名人
野史分享
古墓文物
後宮秘史
历代皇帝
史料记载
金庸武俠传
韓劇韓星
詩詞文化
全部
    
阿炳:1歲喪母,35歲失明,47歲寫《二泉映月》,58歲病逝
2023/11/03

記得小時候,第一次在電視上聽《二泉映月》,當時不知道這彈的是什麼,只是記得年少的心卻被莫名觸動。後來,年長再聽,不由潸然淚下。音樂之魅力,就在于通過耳朵,進入人心,撥動內心,熏陶內心。而當時,根本不知道《二泉映月》的創作者是誰,後來通過各種史料慢慢了解到后,不由感嘆:《二泉映月》的作者瞎子阿炳,是中國音樂歷史上的一個奇人!

一:奇人降生多劫難:1歲喪母,5歲出家,13歲名動江湖!

在江蘇無錫雷尊殿道觀,有一位當家道士,叫華清和。

華清和才華出眾,尤其是擅長樂器,鼓瑟笛蕭,無所不通。

在他43歲的時候,與一個叫陳五妹的寡婦相好,後來陳五妹懷孕,在1892年7月9日,也就是清光緒十八年的六月十六,產下一子,華清和為子取了一個小名,喚作阿炳!

不過阿炳真是一個苦命的嬰兒,在別的嬰兒都在吃奶的年紀、最需要母親的年紀,他的母親陳五妹卻因憂郁成疾,而撒手人寰。此時的阿炳才剛剛1歲之齡,這是一個連媽媽都不會叫的年齡,更是一個連母親容貌都記不住的年齡。因此,母親這個概念,以后在阿炳的記憶里,不可避免成為一團混沌。

失去了母親,幸好還有父親,但是身為道士的父親也沒法把1歲的兒子帶到道觀去,于是,只好把阿炳寄養到弟媳之家,拜托撫養照顧。

終于熬到阿炳5歲,華清和就把阿炳帶到雷尊殿道觀去,讓阿炳做小道士。當然,主要目的是為了方便自己照顧。過了兩年,華清和就把阿炳送到私塾那里去讀書,在私塾學堂,阿炳念了三年書。

在阿炳十歲的時候,他終于有了自己的道名,叫華彥鈞。賜名者身份極其尊貴,乃是道教江西龍虎山六十三代張天師張恩溥,張天師巡游四方,途徑無錫,在華清和的請求下,為阿炳取名。

華清和對于阿炳,極其關愛,尤其是學習上,他把自己畢生所學全部傳授給阿炳。小阿炳,幼年喪母,經常受到小伙伴的欺凌,經常挨揍的小阿炳,無所寄托,只好把自己所有的情感都寄予父親所教之音樂。

阿炳非常勤奮刻苦,冬天不畏嚴寒,夏日不懼炎暑,甚至在練笛之時,笛子尾端要掛一秤砣,目的是練腕力。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阿炳13歲的時候,他已經熟練掌握了各種樂器。

恰逢在他13歲這年,因為在一次重大節慶活動中,奏樂的老道士因病無法執行自己的工作,便由阿炳代為表演,結果小阿炳憑借自己精湛的樂器水平一鳴驚人,獲得極大贊譽,被無錫的道教人士譽為「小天師」。

如果僅僅是作為一個道教的樂師而言,他13歲的水平已經足夠使用。但是阿炳,注定是一個音樂天才。他憑著對音樂的本能感受和追求,開始了另外的探索,那就是打破道教音樂的拘泥和規范,不斷向民間音樂、古典音樂等方面積極吸取各方之長,融匯于自己的音樂,這種大膽的常識,為阿炳以后創作更杰出的音樂奠定了良好而有益的基礎。

二:35歲失明,40歲與寡婦同居。

阿炳20歲的時候,他的父親華清和駕鶴西去,他便繼承了父親的位置,成了雷尊殿的當家道士。

但當時的歷史,已經走到了烽火四起的時期。人們食不果腹,天天都在戰火中苦熬,日子異常艱難,因此無人再請僧道做什麼法事活動了。因此,道觀里的道士們基本處于待業狀態。

也正是在這種待業的苦悶日子里,年輕的阿炳放縱自身,抽上了鴉片。鴉片猛如虎,大清末期之國人,可謂是深受其害,阿炳便是其中之一。此種東西,一朝沾染,終身受累,錢包被掏空,身體被殘害。

時間走到1927年的時候,阿炳在放蕩不羈的生活中,患了眼疾。

但他的錢都被自己抽光了,無錢醫治,只能任由眼疾蔓延,結果右眼直接失明,左眼當時雖沒失明,但也模糊,不能看視,不久以后也徹底失明。此時的阿炳,才35歲,正處于人生中最好的年齡!

失明,對于一個人是一種苦難。但對于藝術家而言,只要你足夠堅強,就意味著另一種重生。也正是失明之后,阿炳雖然再陷苦悶,可是他不再把自己的苦悶寄托于抽鴉片或別的惡習,而是開始寄托于自己的生命之愛——音樂。他要用音樂創作,用音樂點亮自己的雙眼和生命!

這年,他開始著手創作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杰作,即《二泉映月》。

該杰作創作成功,尚需多年,在此期間,還發生了兩件事,對阿炳的影響比較大。

第一件事是在1927年3月,在大革命運動的熱潮中,無錫工人運動的帶頭人秦起,為了配合大革命的開展,積極組織工人支持大革命,但是北伐失敗,軍閥混戰,尤其是無錫的總工會還被軍閥賴世璜所包圍,秦起還被殺害。

這一歷史事件,對于阿炳影響很大,從此他不再相信任何軍閥能夠救人民。因為軍閥混戰,導致道觀已經沒有生存的可能,所以阿炳就變賣了雷尊殿中的各種物品,帶著二胡等樂器,開始了說唱賣藝的生涯。

在此期間,他創作了流傳甚廣的歌頌抗戰的作品,比如《歌頌十九路軍》《義勇軍進行曲》《寒春風曲》等。

歷史的突變,不僅改變了阿炳的音樂之風,也豐富了他的音樂內容,關心人民疾苦、歌頌愛國情懷,一度成為阿炳音樂的重要要素。

第二件事,是阿炳有了伴侶。徹底失明之后的阿炳,生存難度極大,身邊急需一個人的照顧。在他40歲的時候,他和一個叫董催弟的寡婦相愛并同居。兩人互相照顧,感情深厚。實際上,這對于阿炳而言,是極其重要的。也可以說,董催弟的陪伴和照顧,是阿炳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能夠活下去的重要支撐和依靠。

也正是因為有了董催弟的細心呵護和理解,阿炳在音樂藝術上的創作力開始出現爆發。

三:47歲寫出《二泉映月》,58月溘然病逝。

七七事變之后,無錫很快就成了淪陷區。雙眼失明的阿炳就在董催弟的帶領下,開始了逃亡之路。

他們先逃到東亭,但是戰火不斷,他們為了生存,只好前往上海,在一家叫「仙霓社」的昆曲班子里做琴師。期間,還曾到《七重天》電影中做過盲人群演。

生活有了些許保障之后,阿炳開始用全力進行創作。為了創作出更為真切、能夠表達人民心聲、歌頌人民抗日、揭露日本侵華惡行的音樂作品,阿炳每天都會在上午時分,由董催弟陪伴,來到底層老百姓聚集的茶館,聆聽各種新聞和心聲,把這些素材記在心里,然后回去進行創作。在這一段時間,阿炳創作出了許多杰出的作品,比如氣勢豪邁的《聽松》。但是最輝煌的收獲和成就,還是在1939年,在阿炳47歲的時候,他醞釀多年的偉大樂章《二泉映月》終于誕生了。

該曲一響,萬籟俱寂,人們不管如何悲傷或煩躁,都會被他這如泣如訴的樂曲撫慰。

但抗日勝利后,又發生了內戰。阿炳無比痛苦,因此,他經常把自己的痛苦和聽到的民聲用樂曲表達,諷刺挖苦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國民黨警察就把阿炳抓起來,進行毆打,摔斷他的二胡,砸毀他的琵琶。

到1947年的時候,阿炳的身體狀況更加糟糕,肺病發作,臥床不起,整日咳血。截止解放勝利,三年內,阿炳再也沒有進行任何藝術創作。

在這三年內,他是饑寒交迫、貧病交加,當然他也不是沒有謀生出路。有人建議他上南京、上海去,憑借他的音樂才華,在那里隨便一彈都能謀得出路。但是阿炳說那是國民黨的地盤,寧可餓死,也不去為蔣介石的國民黨彈琴!

一直苦熬到1949年4月,無錫終于解放,遍插紅旗,阿炳的心情變得好了起來。人民熱愛他的音樂,他也熱愛為人民創作音樂。接著第二年,1950年夏,中央音樂學院的師生們都聽過阿炳的音樂,認為那是杰出的音樂,所以就想把阿炳的音樂作品錄制保存。

所以,他們專門成立了一個小組,來到無錫,找到阿炳,為他錄制作品。當時錄制工作進行很順利,先是錄制了他的二胡代表作《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接著又錄制了他的琵琶代表作《昭君出塞》、《大浪淘沙》、《龍舟》。

但是正當錄制小組要錄制阿炳其它作品的時候,上天卻要收走這位音樂奇才了。在這年年底,也就是1950年12月12日,抱病已久的阿炳終于被病魔帶走了。

不過阿炳之死,有兩種說法,病死之說來自《無錫市地方志》,系史學記載。另一說來自阿炳之妻董催弟,她說阿炳上吊于雷尊殿而死。

後來中央音樂學院中央音樂研究所經過更廣泛的民間采訪、收集,最后整理出阿炳樂曲上百首,全部收入《阿炳曲集》,進行出版。

然,阿炳雖逝,但他的《二泉映月》卻成了人間絕響!久久回蕩在人們的耳邊,久久回蕩在歷史的長河中!

回看瞎子阿炳的一生,他1歲喪母,35歲失明,47歲寫出《二泉映月》,58歲病逝——一生可謂多劫多難,但也充滿了傳奇,在大半生的黑暗中,他用音樂觸摸和感知這個世界的冷暖悲歡。但愿在另一個世界,瞎子阿炳能夠重獲光明,能夠看到人們對他音樂的喜愛!

外婆太會收拾廚房:用墻面收納,讓狹窄「單行道」廚房變整潔
2023/06/02
她住進4.5坪蝸居,小家只有「巴掌大」,但一個人住真挺爽的
2023/07/17
被父母趕出家門,美國男子花20萬美元買一小島,卻擠在7.5坪迷你木屋生活:房子越小,我越快樂
2023/05/31
有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家居行為」,實際是錯的,若你家有,最好立馬改掉
2023/05/19
和老人同住后,我終于知道,我們這代人存不到錢的根本原因!
2023/05/31
去小姨家參觀,看到她家這10個「神設計」,我都后悔家里裝修早了
2023/05/13
買了套新房只有15坪,老公花16萬爆改成3房,笑話的親戚不吭聲了
2023/05/10
微波爐已經瀕臨淘汰:別不信,它的替代品用處更大、更便宜
2023/05/20
越來越多人衛生間不裝淋浴房!換成這2種設計,好看又實用
2023/06/10
家里若是有這種「保溫杯」,建議直接丟掉,不是誤導,而是教訓
2023/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