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人類出現文明,其歷史也有數千年的時間,「文物」成了見證歷史的重要證據;以中華瑰寶為例,自夏商周起,人類文明不斷向前推進,越來越多的古墓也在不斷發掘中。說到考古發掘,這就引出了一個爭議性的話題,考古專家發掘古墓,究竟是對還是錯呢?有人覺得,古墓中的文物代表中華歷史,發掘很有必要,但有人卻持相反意見,甚至將考古與「盜墓」相提并論;這個問題還沒有解決,一則報道又引起了軒然大波,但專家卻稱:難以避免。
這則報道出現在2005年,有媒體稱:目前館藏文物正以每年「數以億計」速度腐蝕殆盡;消息一出馬上引起了巨大轟動,各種對博物館、考古專家的「譴責之聲」不絕于耳,甚至有不明就里的朋友公開批評「將文物從古墓中挖出來,自己又不能保護,就知道收門票掙錢!」對于這一問題,國家文物局馬上對報道內容進行了核實,結果竟然是:基本屬實。
對此,2014年國務院新聞辦召開發布會,當時的文化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表示:2002年至2005年期間,國家文物局組織開展了「館藏文物腐蝕損害情況調查」,其最終結論是50.66%的館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蝕情況。據不完全統計,全國范圍內,遭受重度腐蝕的文物達230萬件,占比約16.5%;其中腐蝕最快速的是各類出土文物,說到這或許有朋友會「斷章取義」,又開始對眾多文物痛心疾首了,但實際情況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趨勢。
需要承認,文物承載著千年歷史,如建鼓底座、越王勾踐劍、后母戊鼎等,它們有的至今「無法復制」,有的是「世間孤品」,如果遭到腐蝕,其后果是難以想象的;但這里要說的是,各類文物,尤其是出土文物,隨著時間的推移、環境的變遷,不同程度地受到腐蝕損害是一種不可抗拒的自然趨勢。說到這或有朋友會憤憤不平地說「胡說八道,既然明知道會腐蝕,干嘛還要把它們從地下挖出來,說來說去就是為了賺錢!」
需要解釋一下,「文物」的價值不在于金錢數字,其最大意義是佐證歷史;對此有研究的朋友或許知道,雖說有「華夏五千年」之說,但真正能追溯的僅有2300年左右,且還是不完整的,這就需要青銅器的銘文、竹簡、帛書、紙張等出土文物來填充。如果說「出土文物」容易遭到腐蝕,那麼這些東西埋在地下將遭到更大的破壞;考古隊并不是什麼古墓都挖,諸如秦始皇陵、乾陵等,這些古墓至今未被破壞,且目前科技尚無法解決「瞬間氧化」的問題,因此專家是不會輕動的。
直白點說,「文物腐蝕」不僅是我國情況嚴重,從世界各國的博物館現狀來看,文物保存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仍以我國文物為例,數千年朝代更替,每個時代都有其標志性文物,這就需要專家將文物根據質地、性能分類,對它們的保護要求也不一樣。最初級的,各地博物館都會采取適宜的溫度和濕度為保存文物創造條件,一般來講,15~18℃的溫度和50%~65%的相對濕度對各類文物都比較適宜;此時專家們就會在展柜、或整體室內安裝溫度計、濕度計等專業設備,并需要專人實時監控,從而根據其變化采取必要的措施。
這還僅是一方面,最難解決的還是現實環境,空氣污染幾乎成了專家們無法解決的問題。實事求是的說,現代空氣中都含有一定的有害成分,「毒氣」會對銀、青銅、鉛等文物造成銹蝕,對絲織、紙制或皮革類文物同樣有著不可逆的腐蝕;最明顯的就是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幾乎對所有有機物都會造成傷害,但這無法解決,無論是游客還是博物館工作人員,都無法避免產生二氧化碳。
除此外還有陽光的直接照射,自然光中的紫外線和紅外線同樣會造成文物的變質,這就是博物館為什麼掛有「禁止拍照「的原因,至于有多少人遵守,這就是另一個問題了;與之類似的還有展柜、展台等,還要與墻壁保持一定的距離避免潮濕,很多時候文物吸收的濕氣甚至能影響室內空間的整體濕度,這點也僅能工作人員頻繁的檢查和監控才能發現。
說到這就要著重介紹一下紙張類文物了。紙張文物是佐證歷史最直接的證據,但也是最難保護的文物,如文獻、圖書、字畫等,其本身就容易吸水,這就造成室內濕度很難調節;不僅如此,如果濕度過低,紙張還會出現褪色、紙張變脆等情況,因此博物館的紙張、紡織類文物一般都在專門的、且光度較弱的環境中保存。對于紙張、絹帛類文物,古人早有對其保護的專門解釋,《畫禪室隨筆》有「五不可」,即:燈下不可,酒后不可,雨時不可,妄加批評不可,不懂畫之人不可;通俗點說,就是「能不看就不看」,但對于愛字畫的人來說,這五點很難做到。
正因為「保護難」,對此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言辭懇切地表示:博物館文物藏品家底不清、保管環境質量不佳、安全保護狀況不力、保護管理水平不高等問題,成為了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對此國家文物局做完調查后也坦誠公布數據:館藏有機物的腐蝕,銅鐵器的腐蝕、生銹,每年造成的損失「數以億計」。對于文物現狀,文物局也列出了「四大殺手」,即:文物庫房條件不達標、文物保存環境控制設施設備匱乏、科研和運行經費嚴重不足、保護修復科技人才短缺等。
為改善和解決這些問題,國家文物局將在「十一五」期間陸續投入6億資金,專門用于改善博物館的保存環境;另外在2011、2012、2013年內安排專項資金,文物修復的資金達8.17億元。其實,國家文物局早就意識到了文物保存的問題,一直在聯合有關部門和科研單位,對文物保護進行專項科研攻關;截至目前,對于國家一級、二級和三級等重點文物的保護投入力度尤為明顯,各類文物的保存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
但國家文物局同時指出,目前很多富有地方文化的文物依然是保護的盲點;雖然有些縣級、民辦、行業博物館中的某些文物同樣屬于「國寶級」,但系統的文物數量、質量等仍難以統計,此后會加大此類博物館的監督檢查力度,加強藏品的管理。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