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宮之中,除了皇帝和后妃外,身處底層的宮女們也是宮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群體,有些宮女還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像明朝時的萬貞兒,憑借一己之力,從卑微的小宮女,成為寵冠后宮的萬貴妃。清朝時的蘇麻喇姑,深受孝莊太后和康熙皇帝的信任,成為了清史上地位最高的宮女。
但無論是受到皇帝寵幸,還是成為主子心腹,這都是很小的機率。絕大多數的宮女在皇宮之中,都是年復一年地干著粗重的體力活,地位卑賤、飽受欺凌。
直到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封建帝制被徹底推翻,這些身處底層的宮女們才被遣散出宮,但重獲自由之身的她們,卻過得并不如意,甚至嫁不出去,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宮女們被遣散出宮
辛亥革命爆發后,民國政府與溥儀簽訂了《清室優待條件》,他退位之后依然可以住在紫禁城,享有「君主」的尊號,政府每年還會支付400百萬兩銀元的巨款作為清室的開銷。
但清朝滅亡后,民國政府接管的只是個爛攤子,財政方面更是入不敷出 ,尤其袁世凱去世后,沒有人能挑起北洋軍閥的大梁,于是進入了長達12年的軍閥混戰。軍閥們打仗的軍費都不夠,還哪有人愿意去支付皇帝的巨額開銷呢。
于是溥儀為了縮減開支,只能遣散宮廷里的一部分宮女,還給了她們每人一百大洋的遣散費,這在當時來說也算是一筆巨款了,溥儀覺得宮女們拿著這筆錢可以出去過很好的生活。
但在很多年以后,溥儀跟伺候過他的一些宮女們再見面,她們向他講訴了離開皇宮后的遭遇,她們大部分都嫁不出去,生活上貧困潦倒,孤苦無依。溥儀聽了內心十分悲傷,沒料到她們離開皇宮后的生活竟會如此悲涼。
溥儀也把宮女們的遭遇寫進了自己的回憶錄《我的前半生》里,為什麼宮女們流落民間后嫁不出去,生活孤苦無依呢?其實主要有四個理由,非常現實!
第一個原因,宮女們從十二三歲就進宮了,一直做的都是伺候主子梳頭換衣、端茶倒水的工作。她們缺乏民間的生活經驗,也沒有一技之長,只能坐吃山空,靠著一百大洋的遣散費度日。尤其當時軍閥混戰,物價飛漲,她們很快就把這筆錢花完了,最后大多數宮女都是貧困潦倒、無依無靠。
就像《金枝欲孽》里,如妃在后宮動亂之時,本來有逃出皇宮的機會,但她放棄了,她說:「本宮不是不愿意選擇這條路,只是沒有這個本事。本宮十六歲開始入宮,只學會一個求生技能,那便是謀算人心」 。
這也是封建帝制下宮墻內女人們的悲哀吧,皇宮像個牢籠一樣束縛住了她們,一旦逃出去,她們又沒有生存能力。
第二個原因,盡管入宮時的宮女們都是十二三歲青春靚麗的,但出宮時大多已是二十五六歲,對于當時十四五歲就嫁人生育的年齡來說,二十五六歲顯然已經太大了。所以在普通百姓心里還是寧愿娶十四五歲的良家少女,至少是清白的,也年輕好生養。
而流落民間的這些宮女,是否在皇宮里得到過皇帝的寵幸,是否有跟太監對食,做有名無實的夫妻,都沒人清楚。這也是她們嫁不出去的原因之一。
第三個原因,很多宮女都患有血郁之癥。宮女們在后宮地位低下,時常成為主子們發泄情緒的對象,打罵罰跪都是常有的事,所以每天都過得小心翼翼、戰戰兢兢。
像慈禧太后上廁所時,讓宮女口含溫水在外面伺候著。只要慈禧表示要用紙,宮女就要趕緊把紙弄濕后再遞給她。水淋得太多,草紙就太濕了,水淋得太少,草紙又會粗糙,宮女們掌握不好分寸,就難免會遭受打罵體罰。
而且宮女也分三六九等,地位最低的宮女們數量也是最龐大的,她們不但要受到主子的打罵,也時常受到其他宮女、太監的排擠和欺凌。長期在這種壓抑的環境下生活,很多宮女都得了血郁之癥,若是沒及時治療,就會留下不育之癥。而平民百姓娶媳婦主要為了傳宗接代,若是女人不能生育,他們根本不會考慮。
第四個原因,宮女們在皇宮見慣了錦衣玉食,出宮后又有一筆不菲的遣散費,自然瞧不上平民百姓家的粗茶淡飯,而且她們在皇宮待久了,也沾染上攀高踩低的一些壞習氣,內心覺得自己比平民百姓要高一等,所以普通人家看不上,高門大戶又攀不上。最后把遣散費花光了,只落得個孤獨終老、無依無靠的結局。
總結
但慶幸的是,新中國成立后,人人平等,末代皇帝溥儀也有了自己的工作,還發表了他的回憶錄《我的前半生》,書中宮女們的悲慘處境也引起了政府的關注,通過各種渠道找到那些宮女,給她們安排適合的工作,來保障她們的基本生活。
「一入宮門深似海,從此高墻絕紅塵」,這「宮門」何嘗不是一道封建帝制強加在女性身上的沉重枷鎖,在宮女們進入宮門的那一刻,悲劇就已經開始了,宮女們被遣散踏出宮門的那一刻,又淪為時代洪流的犧牲品。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