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10歲那年,親生父母失婚,過了不久后媽進門。
從此以后,家是一個苦悶陰沉的地方,沒有快樂,只有痛苦。
01
張愛玲的親生母親叫黃逸梵,是一位新潮女性,主張讓張愛玲到國外讀書。
為了這件事,失婚后的黃逸梵特意回來,勸說張愛玲的父親。
后媽孫用蕃知道后,冷冷地對張愛玲說:
「你母親離了婚還要干涉你們家的事。既然放不下這里,為什麼不回來?可惜遲了一步,回來只好做姨太太!」
這番尖酸刻薄的話語,像一根針扎進張愛玲的心中。一個外人竟然如此踐踏自己的母親!
敢怒不敢言的張愛玲,只能用隱晦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
這天,張愛玲向父親張廷重提出,要到母親那里住兩個星期。這件事張愛玲沒有跟后媽說,本來也沒把后媽當成長輩來尊敬。
孫用蕃知道后氣得不行:整整兩周不回家,都不用知會我一聲?這臭丫頭眼里還有沒有我這個女主人!
于是,當張愛玲兩周后回到家,迎接她的便是孫用蕃一記響亮的耳光,以及劈頭蓋臉的謾罵。
張愛玲錯愕不及,條件反射地用手去擋,試圖推開后媽。
孫用蕃見狀,立馬提高嗓子大哭大鬧起來,揚言被張愛玲打了。哭鬧聲引來了張愛玲的父親張廷重。
張廷重的到來,非但沒有救出張愛玲,反而把女兒往深淵里推。
02
張廷重是一個典型的晚清遺少,靠著祖業過活,平時只知道吃喝享樂,凡事沒有主見,只聽枕邊人孫用蕃的話。
他看到孫用蕃一副大受委屈、要死要活的模樣,便不分青紅皂白,對著張愛玲一頓拳打腳踢,嘴里還嘟囔:「今天非打死你不可!」
張廷重并不是嘴上說說,而是動了真格,真的把張愛玲往死里打。
小胳膊小腿的張愛玲,面對父親的粗胳膊大腿,根本無處躲藏,只能蜷縮成一團,咬著牙承受著一切,幾乎快喘不過氣來。
張府的傭人幾乎都是孫用蕃嫁過來之后重新請的,都不敢違逆孫用蕃,此時更不敢上前勸阻。
好在,張愛玲祖母留下的傭人何干,因為資歷老沒有被遣散掉,張愛玲便是她一手帶大的。
何干幾乎把張愛玲當成自己的孩子,怎麼忍心看著她被活活打死?于是何干沖上去,不顧一切把張廷重拉開。
那時的張愛玲只有一個念頭,逃!逃離這個家不成家的地方!
她推開傭人,拔腿就往大門口跑,但是張廷重已經命令值守的門房不準開門。
張愛玲倒在大門前,崩潰大哭。張廷重絲毫不心軟,把張愛玲拖回房間鎖了起來。
張愛玲以為父親只是嚇唬嚇唬她,可她低估了父親的狠心與無情。
03
張愛玲的房間被鎖上,房門口有人看守;張家大門也鎖著,有門衛輪流值守。她想要逃出張家,幾乎是不可能的。
不僅如此,張廷重還不準任何人探望,就連張愛玲的弟弟都無法靠近房間半步。
何干擔心張廷重會做出更離譜的事情,于是偷偷給張愛玲的舅舅打了電話。
隔天,張愛玲的舅舅黃定柱,以及姑姑張茂淵一同來到張家為張愛玲說情。
然而,張廷重全程冷著臉,說話很不客氣。表示自家的事情,不用外人插手。
張茂淵也是個暴脾氣的,和張廷重吵著吵著就扭打起來。張茂淵眼鏡被打破,臉上受了傷,流血不止,黃定柱趕緊拉著張茂淵往醫院趕。
臨走時,張茂淵咬牙切齒地說:「以后再也不踏進你家的門!」
得知消息的張愛玲,陷入了絕望之中。再也沒人可以救她了,接下來等待她的會是什麼?張愛玲想都不敢想。
日夜交替,孤獨中的張愛玲,甚至懷疑自己究竟是不是父親的親生骨肉?
虎毒尚且不食子,他張廷重,怎麼就能對自己的女兒如此無情!
可事實就是如此殘忍,張愛玲意識到,這個所謂的父親是完全靠不住的,想要活路只有逃出去。
張愛玲觀察到,傭人們并不是時時刻刻都守著她,偶爾也會暫時走開。這些空當就是她逃跑的機會。
張愛玲內心一下燃起希望,她每天都在觀察,等待著逃跑機會的到來。
然而,還沒等到逃跑機會的到來,一場大病差點要了張愛玲的命。
04
張愛玲患上了痢疾。
更糟糕的是,張廷重得知女兒的病情后,竟然不請醫生不買藥,任由女兒自生自滅。
在病痛折磨下,張愛玲一點點虛弱下去,已經到了說話都費勁的地步,眼看小命很快不保了。
這時,還是傭人何干站了出來。
何干是張家祖輩留下的老女傭,說話有一定的分量,同時她自己也很懂得分寸。
她趁著孫用蕃不在家的時候,把張愛玲的病情說給張廷重聽,還說道:「如果再不采取措施,真出了什麼事,我不負任何責任!」
張廷重這才慌了,他也害怕萬一女兒真的撒手而去,自己搞不好還有牢獄之災。
于是,在張廷重的許可下,何干伺候張愛玲吃藥調理,總算把命保住了。
張愛玲的身體一天天好起來,逃跑的念頭再次涌現。
何干明白張愛玲的心思,苦心勸道:「千萬不可以走出這扇門呀,出去了就回不來了!」
但是,張愛玲已經鐵了心要逃出去。
經歷了此番死里逃生,這個地方對張愛玲來說再不是家,而是痛苦的深淵!
05
臨近過年的時候,張府上下忙成一團,對張愛玲的看守也松懈了下來。
終于有一天,趁著傭人四下忙亂,兩個門衛換班的空當,張愛玲瞄準機會,成功逃出了張家!
《張愛玲傳》中描述了她當時的感受:
「當真立在人行道上了!沒有風,只是陰歷年左近的寂寂的冷。街燈下只看見一片寒灰,但是多麼可親的世界呵!我在街沿急急走著,每一腳踏在地上都是一個響亮的吻。」
是啊,對那時的張愛玲來說,自由便是幸福的事情!
盡管她知道,自己的學費和生活費一直是張廷重承擔的,逃了出去,很可能再也得不到父親的經濟支持。
這也是何干勸她不要逃跑的原因。
關于這個問題,張愛玲在1945年《天地》月刊第十九期發表《我看蘇青》時,曾給出答案:
「從父親家里跑出來之前,我母親秘密傳話給我:‘你仔細想一想,跟父親,自然是有錢的,跟了我,可是一個錢都沒有,你要吃得了這個苦,沒有反悔的。’
當時雖然被禁錮著,渴想著自由,這樣的問題也還使我痛苦了許久。後來我想,在家里,盡管滿眼看到的是銀錢進出,也不是我的,將來也不一定輪得到我,最吃重的最后幾年的求學的年齡反倒被耽擱了。這樣一想,立刻決定了。」
與其說張愛玲選擇離開張家,倒不如說她是被父親逼走的。
一個沒有愛和溫暖,只有痛苦和禁錮的家,怎能讓人呆得下去?
小小年紀的張愛玲,自從踏出張家大門那一刻,已經為自己的人生道路做出決定。
這個決定一旦實施,就再也沒有回頭路,只能一股勁地往前走。無論是福是禍,都要自己承擔。
從張愛玲後來的人生道路可以見得,掙脫了傳統思想深重的父親的束縛,她才有機會接受新式教育,接觸更廣闊的世界,才有了那些經久不衰的文學作品。
從這方面來看,當初逃離張家,是小小年紀的張愛玲為自己人生所做出的,成熟而正確的決定。
End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