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真是絕妙的歷史資料,它真實記錄了諸多社會和人物的細節,彌補了文字記載的不足,把鮮活的歷史場景呈現在后人眼前。
綠營士兵。
他們身上寫有「撫提部院營務處」的字樣,表明了他們的身份。「撫提」即巡撫和提督的統稱,巡撫是一省最高軍政長官,提督為一省綠營兵的最高長官,受巡撫節制。營務處是綠營里負責軍營行政的機構,因此照片中兩人應該屬于內勤人員。
手執武器的清軍官兵。
照片中間持槍的那位是某部中營軍官,旁邊有兩個親兵擔任他的貼身護衛,其中一人為他拿著官帽和望遠鏡。
1870年福州船政局。
福州船政局是閩浙總督左宗棠在1866年創辦的,他在奏折中指出:「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師不可。欲整理水師,非設局監造輪船不可。」船政局地點選在福州馬尾,附設船政學堂,學習船舶制造與航海駕駛,以造就人才。
1871年,福州船政學堂畢業生合影。
這些畢業生後來大部分成長為清朝的海軍將領和軍艦艦長(稱管帶),個個都是牛人,如「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第二排左五)、「經遠」艦管帶林永升(第三排右三)、「定遠」艦管帶劉步蟾(第三排右五)、「康濟」艦管帶薩鎮冰(第三排左五)、「廣乙」艦管帶林國祥(第二排左三)、「靖遠」艦管帶葉祖珪(第一排左四)、「濟遠」艦管帶方伯謙(第一排左六),等等。
1880年船政學堂學生手持洋槍列隊。
船政學堂學生大多出身貧寒,如大家熟知的畢業生嚴復,他就是因為家道中落,而船政學堂不但提供衣食住行的費用,而且還每月補貼四兩紋銀,這才前去報名的。1877年起,清廷還從船政學堂選派了4批共80人赴歐留學,這些人成為近代海軍和造船工業的骨干。
表情歡樂的姑娘。
這位年輕女子留著短劉海,穿修身的襖褲,手持水煙袋,這樣的裝扮形象在當時是比較時尚的。她面帶微笑,豐滿圓潤,纏「三寸金蓮」,長相完全符合那個特定時代的審美,是很多青年男子愿意婚娶的對象。
北京前門甕城內的豪華火車。
這輛豪華小火車位于前門甕城內西南角,它的主人不是別人,正是慈禧太后。這輛火車本來是在西苑內開行的,供太后享樂。1900年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后,火車和部分鐵軌被聯軍擺到前門公開展示。
北京永定門。
永定門是外城南垣的正門,也是北京城中軸線的南起點。在外城諸多城門當中,它形制規模最大,施工工藝也最為精致。庚子事變時,八國聯軍的炮火毀壞了城樓的樓頂,這張照片展現了出來。
抽煙的男子。
這張照片在十三陵內拍攝,男子可能是守陵人員。他正在抽煙,一手抽旱煙,一手抽紙煙,品嘗不同的味道,簡直就是「大煙槍」。
婦女兒童。
3個人都衣裝精致,生活條件明顯超過普通人家。盡管生在非富即貴的家庭,兩位女子還是躲不過纏足的命運。三寸的畸形小腳怎麼支撐她們的身體?這讓她們的行動受到很大的限制。中間那個小女孩,很可能也在父母的主持之下被迫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