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中記載有:「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繼承之法,嫡長子制,始于商末,歷朝歷代,皆為標準。滿人建國,不以此法,皇子爭位,九子奪嫡,自此之后,傳位之事,皆立遺詔。
清朝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后一個王朝,對后世影響深遠。如果清朝統治者沒有實施閉關鎖國政策,勇于同侵略者對抗,或許中國在近代也不會遭受如此之多恥辱。
除此之外,清朝還為后世留下諸多膾炙人口的趣事,九子奪嫡便是其一,大多數清宮劇皆以那一段歷史為背景,深受大眾喜歡。
回顧歷史,清朝之所以會出現如此之多皇子奪嫡的現象,與其繼承制度有一定關系。
中國自商周以來便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度,此后大多數王朝都以此制度為選擇繼承人的標準,但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并非如此,他們的繼承制度比較雜亂,沒有成文規定。
清康熙皇帝在位時,平定三藩、收復台灣,以及多次平定西北戰亂,被后世評為千古一帝。可他也有不足之處,康熙執政后期朝政積弊過多,國家財政出現問題,最為嚴重的一點便是多次廢除太子,為此后「九子奪嫡」埋下伏筆。所以,雍正之后,皇帝們一般會秘密選定候選人,將其放在正大光明牌匾之后,等皇帝駕崩后再將其取出。
眾所周知,雍正之后的皇帝便是乾隆,這兩人與康熙一同創建了「康雍乾」盛世,歷來為后世稱贊。他們的成功,同時也說明上一任皇帝眼光獨特,繼承人皆能力出眾。
當初,雍正在九子奪嫡大戰中站到最后,那麼乾隆又是如何在眾多皇子中脫穎而出的呢?
其實,早有種種跡象表明乾隆已被內定為繼承人。康熙皇帝在位時,他深知眾位皇子暗自結黨,只為爭奪皇位,不免對他們深感失望。
一次偶然的機會,雍正四子弘歷進入康熙的視野,他小小年紀便聰慧機敏,深受康熙寵愛。因此,甚至有傳言康熙之所以傳位雍正,正是因為看中弘歷,有意傳位于他。
除此之外,雍正在位時,曾賜給弘歷一塊白水肉。當時,弘歷對此事并沒有放在心上,可他的母親熹妃聽聞后卻異常高興,直言:弘歷即將繼承大統。為何她僅從這件事便可以看出雍正之意呢?
這件事還得從一次祭天大典說起,在古人看來,皇帝的權力正來源于上天,如果皇帝或民眾有任何不法之舉,上天一定會降罪人間,引發各種災難。
所以,皇帝每年都會祭祀上天,以求保佑全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但在祭祀時,所用的肉類是不可以加工的,僅需要白水煮熟便可,也叫做胙肉。
大家可以想象,這種白水肉既沒有味道,還帶有一絲腥味,其味道自然不佳,常人都難以下咽。
但自商周以來,祭祀過后胙肉一般會被分給眾人品嘗,傳聞很多大臣都不愿意吃這種白水肉,大多數人會將其偷偷丟掉。
但在那一次祭祀過后,雍正并沒有下令命眾人將胙肉分食,反而命令弘歷將其獨自吃掉。弘歷自然了解胙肉的味道,但也不敢違背父親的命令,只好默默將其吃掉。
在場眾位大臣與其他皇子心中則竊喜,自己這次不需要吃味道難聞的胙肉。
唯獨有一人看出雍正真實用意,便是熹妃,她直接對弘歷說明他已被雍正選為繼承者。
因為胙肉在祭祀過后,帶有神靈賜福之意,雍正令弘歷單獨吃掉胙肉,則暗示弘歷有資格同上天「交流」,是皇位正式繼承人。
之后的史實也說明,弘歷繼承雍正之位,成為清朝初期一名大有作為的皇帝。
另外,還有一件事同樣可以看出雍正想要立弘歷為繼承人。弘歷的母親熹妃出身低微,原本僅是一名妾室格格,在那個「母憑子貴」的年代,她并沒有因為生下弘歷而被提升。
但在弘歷得到康熙賞識之后,雍正才開始寵愛她,并在登基之后將其正式冊封為熹妃。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皇帝無一不是有深厚城府之人,他們的一言一行往往有某種含義。
所以,一般只有機靈之人,可以讀懂皇帝言行之人獨得恩寵,皇帝并不需要言明,他們已經知道如何為皇帝分憂。在今天,這種察言觀色的本領同樣重要,尤其在職場,當然并非鼓勵大家溜須拍馬,畢竟能力才是關鍵。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