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乾隆皇帝生性多疑,從來不會將信任完全交托于某個人。正是因為這樣的個性,也讓那些伺候乾隆的人更加小心謹慎,以免在不經意間得罪了皇帝,遭受殺身之禍。
有一回,乾隆在微服私訪的時候在路邊吃瓜,邊吃還邊夸贊手里的瓜甜。然而,就在皇帝走了百米后他卻突然臉色一變, 還下了一道處死瓜農的圣旨。
在解答乾隆皇帝為何要對瓜農處以死刑之前,先來講講這兩人是如何相識呢?
在清朝皇帝的名列中,乾隆是微服私訪最多的一位帝王。他此舉的目的有三,一是想效仿康熙,昭告天下他與康熙一樣是個明君;二來是想體察民間疾苦;而這第三點則是為了自己的尋歡作樂。
有一次在微服出宮的過程中,乾隆覺得有些口渴,想要吃西瓜解渴。而正巧,在他們的前方有一片瓜田。于是,乾隆就帶著近身侍衛朝瓜田走去。
種瓜的老農此時正在涼棚中淺眠,乾隆就在一旁靜靜地等著他醒來。畢竟,這個時候的乾隆是微服出巡,他不想要讓別人知曉他的帝王身份。
而且,瓜農應該是干活累了才到棚中休息,如果叫醒了他,那乾隆就不能算是體察民情。
過了一段時間,瓜農醒來,他見到一群衣品不凡的人正在站在他的棚里,而且為首的那位氣宇軒昂,不怒自威,應該是一位大人物。
乾隆見瓜農醒了后就跟他說了他們想要買一點瓜來吃。于是,瓜農就去地里給他們摘了幾個品質上好的西瓜。
在吃瓜的時候,乾隆就開始找話題與瓜農聊天,比如說瓜農最近過得如何,家中是否有足夠的糧食可食。
瓜農對乾隆的問題也一一誠懇地回答了,因為乾隆皇帝年間正值清朝盛世,百姓還是能滿足基礎的溫飽。
再聽完瓜農回答后,乾隆覺得自己這個皇帝當的還是不錯,能讓天下百姓遠離饑餓的煩惱。正在皇帝沾沾自喜的時候,瓜農突然開口告訴乾隆他吃瓜的方式不對。
瓜農卻跟乾隆說吃瓜應該是從邊角開始吃,這樣才能越吃越甜。倘若起初就咬下了瓜中最為甘甜的部分,那之后的甜味就會越來越淡。
雖然是在說吃瓜,但乾隆卻聽出了他話里面的深意, 瓜農是在講述一個苦盡甘來的道理。
聽完此話后的乾隆驚覺眼前的瓜農并非普通人, 所有問題回答都是細致入微,對一些國家大事都很有見解。
于是,乾隆就問他愿不愿意入朝為官?通常來說,古代的知識分子都會想要出入官場,名利加身。 但瓜農卻表示他不想做官,只想當一個農民,安然自在地度過余生。
被回絕后的乾隆爺也沒有表露出惱怒之意,而是說他該走了。于是,乾隆就帶著瓜起身離開。
可就在他走了百米后臉色一下子,告訴侍衛要將這個瓜農處死。所以,瓜農究竟做了什麼錯事,讓乾隆無法容忍他的存在呢?
乾隆皇帝在吃瓜的時候因瓜農所表露出的見解而觸動,所以才會生出了「惜才」之心,提議讓他入朝為官。可是瓜農卻屢次拒絕,還說自己更想要過安穩閑適的日子。
這番回答的深層含義就是, 現在的官場充斥著爾虞我詐,不值得瓜農為之效忠,因此他才不愿意進入朝堂。
當著皇帝的面去批評他的統治不當,造成了如今的黑暗混亂朝堂局面,這一點讓乾隆皇帝無法容忍。但畢竟他現在是微服出巡,因此也就不能表露真實身份。
而乾隆皇帝的第二次邀請, 實際上是想讓瓜農為官后幫著他一起整治現在的朝堂,可這一次還是遭到的拒絕,這就讓乾隆起了殺心。
在乾隆看來,瓜農不入仕意味著,他不為自己所掌控。但這樣有學識的人,一定會被其他人發掘, 倘若有一天瓜農效忠了與乾隆王朝敵對的勢力,那可能就會威脅到清朝統治根基。
因此,在想到了這樣的情況后,乾隆就決定將其提前摧毀。除了這一點外,在先皇順治年間起就制定了「文字獄」,這是清代統治者一種文化管制的政策。
清朝皇帝想要將那些不利于王朝安穩的思想都扼殺,從而實現帝國的長治久安。但在乾隆眼前的那位瓜農,他的思想已經超越了他的身份階級,對這個王朝有著深刻的自我見解。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在乾隆吃瓜的時候,瓜農告訴了他正確的吃瓜方法, 這其實不是在說瓜,而是在說這個王朝。
這瓣西瓜就相當于乾隆統治下的清朝,王朝的盛世就等同于西瓜中最甜的部分。在乾隆執政期間,清朝國力臻于鼎盛,所以乾隆才有足夠的錢財去微服巡游天下。
可是對于盛世時代的皇帝而言, 他更應該卻維護這份來之不易的盛世,而不是一味地去享受。雖說乾隆也創下了不容小覷的政績,但他卻也是個喜歡鋪張浪費的皇帝。
根據史書中的記載,乾隆的六次下江南巡游都耗費了無數白銀,就拿第三次下江南時官員為了討好乾隆,花費了兩千七百余兩為皇帝打理衣食住行。
除此之外,江南官員還一擲千金為乾隆皇帝大修園林,目的就是為了讓乾隆能在此玩的盡興。 乾隆去世時他的國庫總額要比鼎盛之時少了將近600萬兩白銀。可見,這位皇帝的奢靡。
在乾隆晚年,清朝也走向了衰落。所以,雖然乾隆是盛世的締造者,但他卻也是衰亡的引路者,這就意味著他的帝王路會像這吃瓜一樣從甜到苦。
乾隆不是傻子,他當然能理解瓜農話里的深意,可身為一國之君他不能容忍來自瓜農的教育。所以,乾隆才會殺了瓜農。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