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在關羽北伐襄樊之前,劉備特意安排使者賜予關羽「假節權限」,意思就是讓關羽自由掌握荊州兵馬大權,關羽想怎麼打都沒有問題。顯然,在關羽北伐之前其實是經過劉備同意了的。
然而,襄樊之戰從公元219年的7月一直打到了219年的12月,前后加起來將近半年時間。劉備作為川中掌門人竟然沒有給關羽糧草、兵馬上的支援,劉備的做法可能很多看官朋友也看不明白。
那麼,劉備為何會按兵不動,不給關羽軍馬、糧草上的支援?導致關羽在收降于禁3萬降卒之后,不得不擅自領取孫權在湘關的糧草。以致孫權不滿關羽做法,最終安排呂蒙向荊州發難?
其實作為劉備來說,他也有話要說,一來劉備剛剛跟曹操在漢中大戰,川中兵力過于疲憊。在漢中之戰過程之中,其實劉備也打得非常的慘烈,失去戰將 吳蘭、雷銅、任夔等人,兵力損失大概上萬人。況且劉備為了打贏漢中之戰幾乎出動所有的戰將,兵力,連川中的女子都在運送糧草,所有男子都上了戰場。劉備剛剛經歷這樣的大戰,試問川中難道不需要休養嗎?
況且,漢中原張魯所轄范圍之內的民眾,皆被曹操遷走,劉備得到的只不過是漢中一座空城而已。再者漢中之戰歷經2年之久,公元219年5月才結束戰斗,而關羽在公元219年7月發動襄樊之戰,這段時間正是劉備川中兵馬的休養時間。
除上述原因之外,劉備還有一個理由,那就是關羽所率領的荊州兵本身就是蜀漢最強的兵馬,而且關羽手中還有 3大謀士,6大戰將,7個師總兵力,1個師按一萬人來算,荊州精兵大概有7萬人可供關羽使用。
換句話來說,關羽手上的兵馬及戰將,用來對付曹魏完全夠用。
第一位:馬良
馬良,字季常,襄陽宜城人。在荊襄一帶有這樣的說法,馬氏五常白眉最良,其中的白眉說的正是馬良。馬良之才在以氏五兄弟之中是最優秀的,連老五馬謖之才也深得諸葛亮信任,更別說馬良的才華了。
馬良在赤壁之戰過后,便建議劉備攻取零陵,武陵,長沙,桂陽四郡,以擴充地盤,隨后馬良一直在荊州輔佐關羽。
而在劉備攻取雒城之后,馬良也寫信給諸葛亮,建議適應時勢把握時機,意思就是說不要再猶豫不決,該收取益州就要趁早。
而在關羽北伐之前,馬良也建議荊州必須要留有靠譜的大將鎮守。意思是不看好關羽安排的糜芳、傅士仁兩位將軍守城。至少在馬良看來,他們兩個人不是最好的選擇。而當時關羽說道,荊州只要守住即可,此次北伐需要大量的精兵猛將上戰場,不能在后方城池的防守之上占用過多人力。
在劉備伐吳之時,馬良作為劉備軍師隨軍出征。期間出使蠻王沙摩柯,并且向搬來了援軍5萬相助劉備。在張苞斬殺范強、張達大仇得報之后,馬良建議此時應該與孫權言和,以防止曹魏趁機而動,足見馬良是具備全局戰略觀的。
第二位:伊籍
伊籍,字機伯,在劉表去世之后便直接投奔到劉備門下,劉備入川,關羽北伐襄樊伊籍都跟隨在左右。
在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時,伊籍協助關羽攻占襄陽和樊城。後來,關羽遭受江東偷襲,荊州失守。
伊籍受關羽之命迅速前往蜀中請求援助,因此伊籍也保全了性命。只不過在關羽北伐之時,伊籍并未指出優秀的戰略。在漢中之戰時,伊籍出使東吳并且勸說孫權攻打合肥,從而牽制曹操軍馬,最后孫權發動合肥之戰。而伊籍在中間起到了關鍵性的推動作用,因此總結來看,伊籍有謀略,而且外交水平也非常優秀。
第三位:向朗
向朗字巨達,三國時期學者、謀略大家。向朗乃是水鏡先生司馬徽的關門弟子,博學多才、謀略非凡,因此被課表提拔為臨沮縣長。在劉表死后,向朗跟隨劉備。
公元208年,劉備讓向朗督領秭歸、夷道、巫山、夷陵四縣的軍政及日常民事處理。足見劉備對向朗也是頗為認可的,在關羽北伐襄樊之時過度自信,傲慢,不聽取下屬建議,最終遭致大禍。
總體來看關羽賬下拿得出手的謀士就有三位,馬良,伊籍,向朗,他們三人皆是飽讀韜略,若關羽細心聽取他們建議,估計不會被孫權鉆了空子。特別是孫權向其小兒子求婚之時,關羽那句,「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諸葛亮私下跟劉備匯報,聲稱任何一個王者都會聽不下去關羽如此說話。
因此關羽遭到孫權偷襲是有著一定的原因的。
第一位:關平
在三國演義之中,關平是關羽義子,而在正史之上關平就是關羽長子。不然陳壽先生也不會在關羽傳之中這樣描寫: 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于臨沮。關平作為關羽所部的先鋒大將,其武力值強悍。
在早期關平跟隨劉封一同征戰川中,幫助劉備拿下益州之地,龐統陣亡之后關平又迅速回到荊州,其實當時劉備就已經認定關平連同其父關羽一同鎮守荊州,否則不會讓關平回到荊州。
在襄陽之戰時,關平一刀斬殺翟元,後來關平又與西涼大將龐德大戰30回合不分勝負,由此看來關平武力值有資格進入一流水平行列。
而在關羽大戰龐德受傷之后,關平火速帶人沖上前去接應關羽,足見關平武力值,忠義值都是絕佳。如果關平不早死,發展到后期絕對有統帥之才,只可惜關羽當年兵敗如山倒,關平寡不敵眾,只能被孫吳斬殺。
第二位:糜芳
麋芳乃是劉備糜夫人的兄弟,在劉備入川之后便跟隨關羽一財鎮守荊州。劉備稱王之后,劉備命麋芳為南郡太守,但是麋芳一直受到關羽輕慢。
在關羽北伐之時,麋芳由于運送軍糧不及時被關羽責罵,并且關羽聲稱待回軍之后數罪并罰。麋芳畏懼關羽,因此麋芳選擇和傅士仁一樣,主動投降。
麋芳、傅士仁主動投降,這就直接導致關羽無法成功退守荊州,在戰場之上打不過曹魏,而老家又被孫權端了。導致關羽走投無路,只得敗走麥城。
第三位:周倉
提到周倉,相信不少看官朋友都會想起給關羽抬刀的大將,當年周倉是親眼見識到了關二爺單刀赴會、威鎮江東群雄的場面。
作為關羽的扛刀大將,周倉他的武力值不俗,襄樊之戰時,周倉生擒曹魏悍將龐德。當時龐德抬棺與關二爺決戰,抱著必死之心對付關羽,只不過關羽身邊戰將如云,龐德到死也沒能斬殺關羽,連他自己也被周倉活捉。
只可惜的是周倉有勇無謀,在關羽敗亡之后,周倉自刎而亡。
第四位:王甫
王甫乃是關羽軍中司馬,在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時多次為關羽出謀劃策,在關羽大軍攻取襄陽之后,王甫立即提醒關羽要隨時防備東吳的呂蒙,防止其襲擊,關羽建造烽火台,以防孫吳偷襲。
關羽下令沿江之上,每隔20里或30里,選其高地建造烽火台,每台50名軍士把守,如果白天孫吳來犯就放狼煙,如果是夜晚來攻就點起烽火,由此一來即使在前線作戰也可以迅速回援荊州。
後來,王甫推薦趙累總督荊州,但是關羽沒有采納。
并且王甫還指出傅士仁糜芳二人剛剛受到杖責,必定不會盡心把守荊州,應該迅速換掉二人,以保荊州不失,關羽同樣沒有采納王甫建議。
作為軍中司馬王甫其實已經盡到了職責,只是關羽僅僅采納了一條,如若不然,可保荊州不失。在關羽敗亡之后,王甫亦墮城而亡,舍身取義。
第五位:趙累
趙累,關羽軍中都督。為人忠義,有著不錯的武力值,在得知呂蒙襲取荊州之后,趙累立即向成都求援。財時趙累又隨關羽逃離麥城,在兵士都離開關羽之時,趙累同樣堅持跟隨關羽左右。其實這就是為什麼王甫會堅持要讓趙累鎮守后方之城荊州,可惜的是關羽當時并沒有采納。
第六位:廖化
廖化,字元儉。關羽賬下主簿,兼將軍,武力值不俗。只不過在關羽賬下廖化似乎沒有出色的表現,不過在關羽戰死之后,廖化開始發光,在孫吳詐死回到川中,并且在半道之上碰到劉備的東征大軍。
劉備當即任命廖化為宜都郡太守,後來廖化成為蜀國常用將軍,參與諸葛亮北伐及姜維北伐,跟隨姜維北伐之時,廖化幫助姜維迎回胡王治無戴部落,并且率軍成功牽制鄧艾大軍。
廖化起初跟隨關羽,隨后是劉備,後來又是諸葛亮,再到最后是姜維,說廖化是蜀國活歷史也說得過去。只不過,廖化起初在關羽賬下除了殺出重圍向劉封求援之外,廖化似乎沒有更優秀的表現。
總結來看,關羽賬下的3大謀士及6大戰將,各有各的優勢,如果關羽合理運用,荊州絕對不會輕易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