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晉國,大家可能都知道它是一個強大的諸侯國,曾經稱霸中原,但最終被韓趙魏三家瓜分,從而開啟了戰國時代。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晉國并沒有在三家分晉的那一年就滅亡,而是在韓趙魏三家的夾縫中茍延殘喘了數十年,直到公元前349年才被徹底消滅。
晉國的興衰,與其內部的權力斗爭密切相關
從晉文公時期開始,晉國設立了三軍六卿的制度,將軍政大權分給了六個世卿家族,即趙、魏、韓、智、范、中行氏。這六家卿大夫各有封地,擁有龐大的私兵,逐漸形成了割據的局面,晉國的公室則日益衰弱,無法控制局勢。
到了晉平公時期,六卿之間的爭斗更加激烈
趙氏先后滅掉了范氏和中行氏,成為晉國的第一勢力。公元前453年,趙氏的首領趙襄子聯合韓氏和魏氏,共同擊敗了當時的執政大臣智氏的首領智伯瑤,史稱「晉陽之戰」。
這場戰爭的結果是,智氏被滅族,其封地被三家瓜分,晉國的公室只剩下絳和曲沃兩地,名存實亡。
晉陽之戰后,韓趙魏三家的勢力遠超過了其他諸侯國,他們開始有了自立為王的野心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冊封了韓趙魏三家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這一事件被司馬光視為春秋戰國的分界點,也被認為是晉國的滅亡之年。
然而,事實上,晉國并沒有就此消亡,而是在三家的保護下,繼續保有名義上的諸侯地位,只是不再參與中原的政治和戰爭。 晉國的最后一任國君,就是晉出公。
晉出公,名辟彊,是晉靜公的兒子,晉幽公的孫子。
他在公元前376年繼位,當時晉國已經淪為三家的附庸,只有絳和曲沃兩地,國力衰落,人口稀少,無法自保。韓趙魏三家為了徹底瓜分晉國,便廢掉了晉靜公,將他遷徙到端氏(今山西沁水縣),并將晉國的剩余土地全部劃分。
晉出公則被魏國扶持,繼續執掌晉國的名義
晉出公在位期間,沒有任何政治和軍事上的建樹,只是在三家的庇護下茍且偷生。他的唯一作為,就是在公元前369年,與魏惠王一起,前往周天子的都城成周,朝見周頃王,為周王室祭祀。
這也是晉國最后一次參與周王室的活動,也是晉國最后一次在中原露面。
晉出公死后,他的兒子晉悼公繼位。晉悼公在位期間,晉國的處境更加艱難,不僅要受到三家的控制,還要面對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的侵擾。
公元前361年,匈奴大舉南下,攻打晉國的都城絳,晉悼公無力抵抗,只能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出了大將龐涓,率領五萬精兵,前往救援晉國。龐涓在絳城外與匈奴交戰,大敗匈奴,解救了晉悼公。
然而,龐涓并沒有打算放過晉國,他趁機奪取了晉國的都城絳,將晉悼公囚禁,準備將晉國并入魏國。晉悼公在囚禁中,不堪屈辱,自盡身亡。 晉國的公室從此斷絕,晉國也就此滅亡。這是公元前349年的事情,距離三家分晉已經過去了54年。
晉國在三家分晉后,還存在了數十年,這是一個鮮為人知的歷史冷知識。晉國的末路,也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即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以及諸侯國之間的爭霸局面。晉國的興衰,也為後來的秦國統一六國提供了借鑒和教訓。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