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不起的阿斗,是句罵人的好句子。
可,阿斗可真冤枉,被冤枉了幾千年,可謂是千古奇冤。
他的身上貼著樂不思蜀,扶不起的阿斗的標簽。
但從他亡國之后,能在司馬昭手下活得「樂不思蜀」,僅憑這一點,就得以窺見劉禪并不是我們所想象的昏庸之輩。
他的生存智慧,從諸葛亮輔助他開始,可見不一般了,因為一般人輕易做不到。
33歲的劉備幫陶謙打跑了曹操后,駐扎小沛,認識了甘氏聘為妾。
雖說甘氏是妾,但劉備因為多次喪偶家中并無主母,甘氏從結婚起就實行了主母之權,打理劉備府中的一切事宜。
196年,袁術進攻徐州,劉備迎戰,在兩軍僵持之際,呂布趁機偷襲小沛,甘夫人被俘虜。
後來,劉備向呂布求和,呂布歸還了甘夫人。
三國時期風起云涌,劉備憑借自己的生存之道,在事業有了一定的起色。
在荊州落腳,尋得了諸葛亮,事業上如虎添翼了。
婚后13年,甘夫人如愿生下了個男寶寶,據說甘夫人在生阿斗之前,夢見自己吞了北斗七星,因此給這個孩子取名為阿斗。
這個孩子被寄予了厚望,但耐不住世道亂,總會遭逢劫難。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親自率軍攻打荊州,想比劉備早一步拿下荊州。
于是,率領五千精銳騎兵追擊劉備軍,這就是后世所稱的長坂坡之戰。
在這場戰役中,甘夫人和幼子阿斗被俘虜,最后是趙云救了他們。
這次被俘虜,雖然有驚無險,但難免會在幼童的心中留下陰影。
沒過多久,甘夫人又去世了,那時阿斗才一兩歲,又經歷了一次拋棄。
兩次被拋棄的經歷,看似阿斗太小還記不住什麼,但那種被拋棄的感覺會如影隨形,跟隨阿斗一輩子。
後來劉備和東吳的孫夫人結婚,在阿斗5歲那年孫夫人和劉備失婚,還把阿斗挾持回了東吳。
經歷喪母,被挾持為人質,和父親劉備也不太親密等一系列的坎坷后,阿斗心中只有活下去的念頭。
更為離譜的是,在曹魏國郎中魚豢私撰的史書《魏略》中,幼小的阿斗還被拐賣過。
雖然后面證實這經歷是假的,但起碼同時代曹魏國的魚豢,愿意相信這是真的,才把它寫進嚴肅的歷史作品中。
這從側面反映出了當時阿斗的生活過得有多慘,有多顛沛流離,有多麼的不易。
活下去是一種本能,怎樣更好地活下去或許成為了阿斗的人生命題。
219年,劉備自立漢中王,12歲的劉禪成為太子。
5年后,劉備在白帝城托孤給諸葛亮,「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意思就是,你的才干比曹丕還要厲害,必能安定國家,若劉禪可以輔佐的話就輔佐他,如果不成才,你可以自己稱帝。
這話不管是諸葛亮聽了還是劉禪聽了,肯定都各有心思。
諸葛亮立馬表忠心說自己絕無二心。
諸葛亮跟著劉備共患難過,劉備當然明白諸葛亮的忠心,于是囑咐劉禪,「 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意思就是你和丞相共同處理國事,要像對待父親一樣侍奉他。
聽了父親臨終前對諸葛亮的那句,「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換做任何一個人都會不安吧。
更何況小時候就過著顛沛流離生活的劉禪,對于渴望活下去的劉禪,自然在繼位后事事都聽諸葛亮的,「政由葛氏,祭則寡人,國人不疑。」
翻譯過來就是國家大事找諸葛亮,我只負責祭祀,大家都放心。
換做是你,你會怎麼做呢?
很多人對于劉禪的印象,都來自于電視劇或者三國演義里扶不起的阿斗。
但那都是為了凸顯諸葛亮或者三國里其他人,而做的形象改變和沖突。
實際上的阿斗,是在創一代都逝去后,權利交接到創二代里,治國最久的君王,也是政權交接最平穩的創二代的君王。
而諸葛亮也是直到臨死前,才知道阿斗并非他所想的那樣扶不起。
在諸葛亮輔佐阿斗的那11年間,朝中所有事情都事無巨細向諸葛亮匯報,諸葛亮的相府甚至成為了權利的中心。
當然,諸葛亮的忠心是不用懷疑的,他也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忠心。
只是,在功高蓋主面前,說阿斗沒有一點危機意識,那是不可能的。
側臥之榻豈容他人鼾睡,更何況從小就在顛沛流離的生活里長大的阿斗,出于求生的本能,怎麼可能不小心翼翼的應對諸葛亮呢?
而應對的最好辦法,就是對諸葛亮言聽計從。
諸葛亮本以為他是扶不起的阿斗,直到臨死前,才知道阿斗比他想象中的還要厲害。
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因為長期北伐和操勞過度,身體每況愈下,患上了重病。
阿斗知道了后,派了身邊的李福去探病。
李福,一一問候了諸葛亮的身體等情況后就走了。
過了幾天后,李福又來了。
聰明如諸葛亮當然知道李福的來意,還未等李福開口,諸葛亮直接說:「我死后,蔣琬可代替我的位置。」
李福問:「那蔣琬之后呢?」
諸葛亮說:「蔣琬之后,可用費祎。」
李福本想繼續問下去的,但諸葛亮什麼都沒有說,只說自己死后,把所有的財產都留給諸葛瞻,讓諸葛瞻衣食無憂的過一生。
就這一句話,李福知道自己完成了阿斗交給他的任務,他也能順利交差了。
其實,阿斗讓李福去看望諸葛亮,無非是想試探諸葛亮在死后,是否會把手中大權交接給諸氏后人。
而諸葛亮的最后一句讓諸葛瞻衣食無憂的過一生,直接斷了諸葛瞻接權的后路。
也正是這句話,讓阿斗真正放心了下來。
在諸葛亮去世后,阿斗開始獨自掌權,但并未出現像孫權、曹丕接權時出現的動亂。
在諸葛亮死后,阿斗并未如諸葛亮所說的那樣,讓蔣琬接替諸葛亮成為宰相,而是直接廢除相府,讓蔣琬成為大司馬,成為當時最大的官階。
深諳平衡之道的阿斗,不動聲色地將政權慢慢地收回。
你說阿斗聰明吧,又不如曹丕、孫權等人有才干,但你說不聰明吧,在他在掌權之際,又過渡的很平穩,又是所有亡國之君里活得最好的一個。
因為他的樂不思蜀,讓司馬昭對他更放心了。
而他也在亡國之后,在司馬昭的手下活到壽終正寢。
不管是諸葛亮的把持朝政,還是「樂不思蜀」都能看出,阿斗在世上只有一個心愿,就是想活著而已。
而他為活著做了很多人,不敢做的事情。
他背負了幾千年的罵名,甚至是無能的代言詞,可是,阿斗自有他的生存之道。
這種生存之道,放在現在的職場和官場里,都非常的適用,但沒有一個人有他那樣的勇氣,將自己偽裝成蠢貨的樣子,活到壽終正寢。
—END—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