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發現,一顆名為巴納德的恒星朝地球飛來,時速達到了51萬公里,這是一顆以美國科學家巴納德命名的恒星,位于蛇夫座中,距離地球只有6光年遠。
光年是一個距離單位,一光年相當于光速飛行1年的時間,6光年就相當于光速飛行6年的時間,雖然巴納德是距離太陽第三近的恒星,但是我們用肉眼是無法看到它的,這是因為這顆恒星是一顆非常小的紅矮星,紅矮星也是M型主序星,它的大小及溫度均相對較小和低。
在光譜分類方面屬于M型,它們在恒星當中的數量比較多,大多數的紅矮星的直徑和質量都低于太陽的三分之一,表面的溫度也低于3500k,釋放出的光要比太陽弱很多,有的時候可能低于太陽光度的萬分之一。
由于它們內部的核聚變反應非常慢,所以它們的壽命非常長,科學家發現的這顆巴納德星質量只有太陽的七分之一,也就是木星的140倍,它的半徑是太陽的五分之一,相當于木星的兩倍,大約是14萬公里,這麼小的巴納德星之所以會引起科學家的關注,主要是因為這顆恒星的飛行速度很快,而且這顆恒星正在朝著太陽系飛來,這讓科學家非常關注。
科學家經過長達20年的觀測,在2018年11月14日歐洲南方天文台的科學家們宣布巴納德星那里有一顆行星,并將其命名為巴納德星b,根據科學家的推測,這顆行星的質量大約是地球質量的3.2倍,半徑大約是地球的1.37倍,相當于一顆超級地球,而且科學家還發現,巴納德星b到恒星巴納德星的平均距離大約是4800萬公里,這和水星到達太陽的距離差不多。
不出意外的話,這顆行星的表面溫度就和水星那樣高達400多攝氏度,但是由于巴納德星是一顆紅矮星,它的熱量和太陽無法相比,所以科學家通過計算得出,巴納德星b上面的溫度非常寒冷,應該只有零下170攝氏度,相當于和木衛二上面的溫度一樣。
在如此寒冷的環境下,這顆行星上面應該不可能誕生生命,畢竟現在科學家還沒有見過其他行星上面存在生命,不管怎麼樣,這顆恒星帶著這顆行星正在以時速51萬公里的速度朝太陽系飛來,按照這個速度來計算的話,再過12600年,巴納德星可能會撞擊到太陽系上面,這對于人類來說,并不是一個好消息。
畢竟一顆紅矮星闖入太陽系后,一定會對太陽系內部的平衡造成破壞,而且強大的引力會將太陽系邊緣的奧爾特星云結構打亂,使得奧爾特星云內部的小行星到處亂飛,奧爾特星云是一個神秘而令人著迷的區域,它是太陽系中最遙遠的一部分,距離太陽大約有1光年左右。
曾經在46年前,科學家向太陽系外發射了旅行者1號和2號探測器,發射這兩個探測器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它們飛出太陽系,探索太陽系之外的奧秘,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旅行者1號和2號探測器并沒有完全飛出太陽系,曾經科學家以為,只要飛出了冥王星,就算是飛出了太陽系,但是後來科學家發現太陽系的邊緣并不在冥王星,而是在奧爾特星云。
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按照旅行者1號和2號探測器的飛行速度來計算,想要完全飛出太陽系至少需要上萬年的時間,對于人類來說,上萬年的時間實在是太漫長了,所以人類想要飛出太陽系,必須提升飛船的飛行速度才可以。
根據目前科學家對奧爾特星云的研究發現,這個巨大的云團包括了數千億顆冰冷的天體,大部分都是小行星和彗星,這些天體往往被稱為奧爾特帶天體,因為它們圍繞太陽形成了一個類似于帶狀的結構。
奧爾特帶最初是由荷蘭科學家雅各布.奧爾特提出的,在1950年的時候,他首先注意到一些彗星軌道的奇特性質,如它們的軌道傾角很大,離心率很高,以及它們的運動速度非常緩慢,後來科學家通過觀測和模擬發現,這些彗星和小行星的軌道都和奧爾特星云的位置和運動有關系,奧爾特星云的存在對太陽系的形成和演化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它可能是太陽系形成時殘留物的遺存。
對于科學家來說,奧爾特星云是一個充滿了未知和挑戰的領域,在這個區域內,充滿了數不盡的小行星和彗星,想要飛出太陽系,就必須先飛出這個區域。
對于這個區域的形成,目前在科學界有幾種假說,一種假說認為,它是太陽系形成時殘留下來的物質,太陽形成之后,強烈的太陽風將小行星和彗星都吹到了太陽系的邊緣位置,而這個位置就是奧爾特星云,還有一種假說認為,奧爾特星云和太陽系是同時形成的,但是它的形成過程和太陽系的形成過程不同,這個假說認為,奧爾特星云的物質被太陽系的引力束縛,形成了奧爾特帶,然而這個解說也需要更多的證據來證明。
還有一種假說認為,奧爾特星云是太陽系和其它星系相互作用的結果,太陽系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和其它星系發生了多次相互作用,其中一些物質被拖拽到了太陽系邊緣,于是就形成了奧爾特星云,不過這些都是科學家的猜測,真相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目前科學家也在積極的研究當中,不過科學家能夠確定的是,如果巴納德星靠近奧爾特星云,那麼奧爾特星云就是受到兩種引力的影響,一種是來自于太陽的引力,另一種是來自于巴納德星的引力,在這兩種引力的相互影響下,奧爾特星云之間的一些小行星會到處亂飛,從而可能會撞擊到地球上,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威力非常巨大。
曾經在6500萬年前,有一顆直徑1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導致地球上百分之90的生物都滅絕了,當時地球上的霸主還是恐龍,恐龍在地球上統治了1.6億年的時間,如果不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可能恐龍到現在還活著,恐龍滅絕之后人類才開始出現,如果恐龍沒有滅絕,那麼人類或許也不會出現。
如果有其它小行星再次撞擊地球,那麼地球上可能會迎來第六次生物大滅絕,這對于人類來說并不是一個好的結果,目前科學家對朝地球飛來的小行星格外關注,如果那一天真的來臨,人類唯一的辦法就是移民到其它星球,看到這里,可能有很多人會說,難道我們無法將小行星的飛行軌跡改變嗎?
從目前的科技來說,人類已經能夠將質量小的小行星飛行軌跡改變,前段時間美國國家航天局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DART)」航天器成功撞擊一顆名為迪莫弗斯(Dimorphos)的近地小行星。這是世界上首次進行旨在防御地球免遭小行星撞擊威脅的任務。
這也是人類第一次嘗試利用飛船撞擊來改變小行星軌道的實驗,根據資料顯示我們能夠知道,迪莫弗斯是一對雙小行星的成員,圍繞小行星迪迪莫斯運行。迪莫弗斯直徑約為160米,迪迪莫斯直徑約780米,兩者中心點相距1.18千米,以11小時55分鐘的周期相互繞轉。
美國航天器撞擊小行星之后,改變了小行星的運行軌跡,這顆小行星的直徑大約是780米,這次成功意味著人類能夠應對質量小的小行星威脅地球。
不過這僅僅是對一些質量非常小的小行星有作用,對于紅矮星和它旁邊的超級地球來說,別說是宇宙飛船來撞擊了,就算是地球去撞擊,都不一定能夠改變它的運行軌道,所以到時候人類最好的辦法還是移民。
不過目前來說,人類的科技還無法實現星際移民,即便如此,現在我們也不需要太過于擔心,科學家經過精密的計算發現,巴納德星和我們的太陽并不在同一軌道上,雖然他們是面對面行駛,但是并不會相撞。
科學家認為,這顆紅矮星會在7800年后靠近太陽,到時候它會距離太陽有3.75光年,對于人類來說,這個距離還是非常遙遠,所以并不會對我們的太陽系和地球產生影響,而且7800年之后,人類的科技可能會有重大突破,到時候我們或許能夠親自登陸這顆紅矮星,希望人類的夢想能夠早日實現,對此,大家有什麼想說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