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新陳代謝,過去的人物統統淹沒在歷史的塵埃里。
好在近代以來有了攝影技術,照片可以讓瞬間成為永恒。
今天,小編為大家推送一組160多年前的老照片(拍攝于19世紀50年代末期),展現咸豐皇帝統治下的百姓形象。
晚清的轎子與轎夫。
給洋人看小孩的保姆。
照片里的人物都是處于社會底層的小人物,有鞋匠、有保姆、有車夫、有小商販……他們在街頭忙忙碌碌,艱難地維持著家庭生計。
以前有人說清朝底層百姓麻木不仁,你看這些照片所記錄的人物形象和表情,能印證上述說法嗎?
兩位衣著整潔的女仆。
在此給大家著重交代,這些照片來自英國人瓦徹(William Herbert Vacher,1826-1899)的收藏。
一部分是他本人拍攝的作品,另外一部分是他的朋友威廉·喬斯林、羅伯特·塞拉等人拍攝的。當時瓦徹在上海的一家銀行工作。
1859年10月,賣茶壺和陶器的小販。
1859年4月,男子因毆打洋人而受懲罰。
這種刑罰叫戴枷示眾,犯人脖子上套著數十斤重的枷板,在人口密集的街頭受刑;既懲罰「身」又懲罰「心」,既有肉體痛苦又有精神羞辱,很嚴酷、很不文明。
戴枷示眾少則三五日,多則半年,《大清律例》根據不同情況有明確規定。
1858年,賣小吃的流動商販。
這名商販扛著他的食擔走街串巷,邊走邊叫賣,據說叫賣聲聲調抑揚,響徹里巷,曾有人專門撰文回憶過「叫食擔」場景。
有顧客要買,他隨時停下。
食擔的一側是鍋灶,一側是碗筷調料,總重量接近百斤,扛在肩上走來走去很不容易。
推獨輪車的車夫。
獨輪車在清朝民間應用非常廣泛,既能坐人,也能拉貨,靈巧輕便。
不過,要平穩地推著它行進,需要一定的技術。
這位車夫的面部拍虛了,因為那時候的照相機曝光時間長,人只要有移動,難免就虛化了。
這個號不熬雞湯,只講情感大實話,
想聽實話,你可以關注它。
挑扁擔賣點心的商販。
這張照片詮釋了什麼叫「小生意」。
他用扁擔能挑多少東西啊?
木桶里的點心就算全部賣完,又能賺幾個銅板?
但是對小家小戶的底層百姓來說,賺幾個銅板貼補家用,也是好的。
1859年,賣笛子的商販。
街頭鞋匠。
現在在大城市里,很少看到鞋匠了,誰的鞋子穿破了,懶得拿去修補了,直接扔掉買新的。
但在生活水平落后的時代,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是一雙鞋子的必然命運。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