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和妻子蕭珊
巴金,我國近代的一位文壇巨匠。
經歷愛妻早亡的他,在妻子蕭珊去世后不忍將其下葬,而是把骨灰放在床頭,與自己朝夕相伴。
甚至巴金對于自己的長壽十分不滿,一度想要注射安樂死去陪伴亡妻。
巴金對人世間的毫無留戀,恰是由于他對蕭珊深深的眷戀。
青年時的巴金
人間自是有情癡。巴金與世長辭時活了101歲,而蕭珊早在33年前永遠地離開。
盡管時間可以改變一切,但三十余年的時光卻絲毫沒有磨滅巴金對于妻子的愛戀。
他們的愛情故事,始于上個世紀30年代。
1936年,上海,長篇小說《家》的出版發行,使得巴金聲名鵲起,擁有了一眾忠實書迷,且常常會收到來自全國各地讀者的來信。
巴金伏案寫作時
而蕭珊正是其中一員。
那時的蕭珊18歲,正是花朵般的年紀,年輕靈動的蕭珊懷揣著興奮給偶像巴金寄出了第一封信。
巴金如同往常一樣拆開閱讀著讀者們的來信。信中無不是在訴說著對巴金的崇拜,或是對他文筆的贊揚。
20歲左右時的蕭珊
直到巴金拆開這封來自蕭珊的書信。
與所有的來信都不一樣,信中滑落出一張照片,照片中的女孩巧笑倩兮,眉眼如畫。
照片的背面還寫有一句話:「給我敬愛的先生留個紀念」。
照片上的姑娘正是蕭珊。
蕭珊在信里寄出的照片
巴金忍俊不禁,多麼有趣的一個小姑娘呀!他耐心地給蕭珊回信,并在信中親切地稱她為「我的小友」。
此后的半年多時間里,二人常常通過書信溝通交流。
年輕熱情的蕭珊直率地表達著她的感情,而此時已經三十一歲的巴金哪里見過這樣的陣勢,他在小姑娘持之不懈的熱情圍攻下逐漸敞開了心扉。
半年后的一次信中,蕭珊大膽地寫道:「筆談如此和諧,為什麼就不能面談呢?希望先生答應我的請求。」
蕭珊
巴金沒有過多的遲疑,這樣熱情似火的一個小姑娘誰又能不喜歡呢?他深深感動于蕭珊的勇氣,二人約定在上海南京路的一家餐館里見面。
第一次見面,巴金與蕭珊就像已經認識了許久的老友,一見如故。
活潑的蕭珊「嘰嘰喳喳」的和巴金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年輕的姑娘迫不及待想去外面的世界闖一闖。
蕭珊
巴金聽聞連忙勸說:「切不可魯莽行事,因為社會復雜人心不古,青蔥年紀涉世未深,貿然離家出走必然會讓父母擔心。」
面對著這個比自己小13歲的小姑娘,巴金心里充滿著關心,他那樣害怕這個天真無邪的小姑娘,會在這個亂世遭遇不安。
蕭珊也被巴金暖心地勸慰觸動,逐漸迷戀上了沉穩睿智的巴金。
此次見面后,二人的關系日漸升溫。蕭珊更是在信中毫不掩飾自己對巴金的愛慕,寫道:「我永遠忘不了從你那里得來的勇氣。」
青年時的蕭珊
面對著如此熾烈的愛意,巴金怎能不心動?可他深深畏懼于自己和蕭珊中間長達13年的年齡鴻溝,害怕已逾中年的自己耽誤了少女的青春正貌,害怕蕭珊日后會為自己的沖突而后悔。
他不敢正面回應少女的愛意。而這樣的猶豫,險些使這對伉儷錯過終身。
不久后,蕭珊的父親給蕭珊定了一門有錢人家的親事。百般不愿的蕭珊特意跑去巴金的住處詢問他的意見,她以為巴金會憤然控訴包辦婚姻,繼而向自己表白心意。
可她得到的答復卻是「這件事由你自己考慮決定。」
巴金與蕭珊
蕭珊呆住了,長久以來的一腔熱情,竟然是自己的一廂情愿?蕭珊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淚,奪門而出。
巴金擔心蕭珊誤解了自己的意思,連忙追出來。
深思熟慮之下對蕭珊吐露心意:「我是說你還小,一旦考慮不成熟,會悔恨終身的。將來你長大能有主見了,成熟了,還愿意要我這個老頭子,那我就和你生活在一起。」
原來是這樣!
1947年,蕭珊與女兒的合影
破涕為笑的蕭珊明了了巴金的心意:原來他并不是對自己毫無情意,只是擔心年齡的問題,那我就證明給你看,我絕不后悔!
1937年,由于局勢的嚴峻,巴金準備南下廣州,可他又放不下蕭珊一人身在北地。
總不好無名無分地跟著自己流浪。于是巴金和陳家人在一起吃了一頓訂婚宴,自此,這對有情人終是正式確立了戀愛關系。
1939年,在西南聯大就讀時的蕭珊
隨后二人一同前往桂林避難,在一片炮火紛飛中度過了一段艱辛卻甜蜜的時光。
幾個月后,蕭珊需要返回昆明的西南聯大繼續念書,而巴金則留在了桂林繼續自己的編輯寫書事業。二人商議好要一直保持書信聯絡。
可那個戰亂不斷的時代,異地的書信往來哪是那樣輕易的一件事。二人終究是失去了聯絡。
盡管音訊全無,巴金卻一直在等待著愛人的歸來,他告訴朋友,在自己心里,感情一旦開始,就從沒有想過結束。
巴金一家合影
或許是這樣的堅定情誼感動了上天,抗戰勝利前夕,這對分別了數載的有情人終于重逢。這一次,他們再也不分離。
1944年,巴金在安頓好家人后與蕭珊結婚。
這年,巴金四十歲,而蕭珊也已經二十七歲。這對相差十三歲的戀人終于兌現了自己當年的諾言。
婚后的二人感情深厚,還孕育了一子一女,將愛的小家庭經營得有聲有色。
巴金一家合影
對于巴金和蕭珊這對從戰火中走出的夫妻來說,此后的歲月里,再沒有什麼苦難可以將他們分離。
在全國饑荒的六十年代,當局在成都給巴金配備了一名炊事員,還時不時為他特意調撥一些食材,足慰溫飽。
巴金擔心獨自在上海的蕭珊缺少糧食,便將自己每日的口糧偷偷積攢起來,有時候是一小把花生,有時候是兩塊糖。
巴金夫婦與女兒小林攝于江灣復旦大學的宿舍
零零碎碎的食物里,滿滿當當都是巴金對自己小妻子的疼惜。
他們就這樣相濡以沫,彼此扶持,走過了歲月中最艱難的那段時光。在滿目瘡痍的日子里,他們互相鼓勵,咬緊牙關堅持,他們是那樣期待著以后平靜又祥和的日子啊。
1972年,當巴金從下放的地方回家,他才得知自己的妻子因為長期的擔憂郁結,臥病許久。
巴金一家1951年攝于上海復興公園
直到那一刻巴金才知道,一直安慰自己、樂觀生活的妻子獨自默默承受了多少的痛苦!在那些不為人所道的黑暗日子里,蕭珊咽下了所有的苦難。
巴金痛悔不已,他放下了文人的傲骨,四處求情。看著日漸消瘦的蕭珊,巴金恨不能自己來替她承受痛苦。
那年的七月,在多方努力之下,蕭珊終于被送往醫院就醫,可結果卻是那樣的讓人心傷:腸癌,且癌細胞已經擴散至其他器官。
晚年時期的巴金
手術后的蕭珊情況仍舊不容樂觀,巴金不分日夜地守在妻子床邊,生怕妻子就此沉睡,再也不會醒來。
難得清醒的蕭珊望著憔悴的丈夫,喃喃自語:「我不愿丟下你,我走了,誰來照顧你啊。」
即使已經病入膏肓,此時的蕭珊滿心眼里仍舊是她心心念念的巴金,她是那麼地渴望著和他長相廝守啊!
巴金1972年8月在龍華殯儀館與蕭珊告別時所攝
不幸的是終究還是發生了,手術后的第五天,蕭珊情況急轉直下,那雙永遠含著笑意的大眼睛,永遠地閉上了。
巴金撲倒在妻子床前,撕心裂肺地呼喊著妻子的名字,可這一次,再不會有人笑意盈盈的回應她了。
1972年8月13日,這位愛了巴金一輩子的女子與世長辭。
妻子去世后,巴金的世界仿佛也失去了色彩,他的臉上罕見笑容,常常對著蕭珊生前的物品出神,一坐就是一整天。
蕭珊手稿
巴金後來寫道:「想到死亡,我并不害怕,我只能滿懷著留戀的感情。」
是啊,對蕭珊的濃濃愛意,對于兩人相扶相伴曾經走過的、那段歲月的懷念,使得巴金看淡了生死,甚至迫不及待的想要去奈何橋邊與妻子團聚。
他不愿讓蕭珊一人獨自躺在黑暗的泥土中,「那不是蕭珊最后的歸宿,在我死了以后,將我倆的骨灰合在一起,那才是她的歸宿。」巴金如是說到。
蕭珊手稿
余生的歲月中,巴金始終活在對蕭珊的思念之中。
他將蕭珊的骨灰罐放在枕邊,每日擦拭著壇子上并不存在的灰塵,他始終牢牢地記得,蕭珊是個愛干凈的漂亮女孩子。
晚年的巴金謝絕了友人為他介紹老伴的想法,在他心中,此生之妻,唯有蕭珊。
蕭珊攝于20世紀60年代 家中花園
他告訴友人,他和自己的小妻子經常在夢里相見,夢里的蕭珊依然是那個笑意盈盈的樣子。
他將對妻子的眷戀化作筆下的文字,寫下《懷念蕭珊》、《再憶蕭珊》等一篇篇文章,字里行間都是滿心的思念和眷戀。
在蕭珊離世后的第33年,2005年10月17日,101歲的巴金和他的小妻子終于團聚了。
巴金后人將夫婦兩人骨灰灑入大海
巴金的后人遵照遺囑,將他和蕭珊的骨灰混在一起,伴著玫瑰花瓣,灑向大海。
漫天紅雨中,巴金、蕭珊,終于在另一個世界團聚,再不分離。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