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自己的前世是什麼樣的?上一輩子的自己和現在會有什麼不同?而下一輩子又會變成什麼樣子?
抱有類似想法的人應該很多,但其實誰都不知道我們的生命究竟存不存在輪回這一說。 不過,現在有科學大咖表示,不只人類,就連整個宇宙都是一次次的循環。
2010年,《宇宙的輪回》橫空出書,這本書一出版,就引發了學術界的討論。這本書的作者是 理論物理學家羅杰·彭羅斯,他也是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
他能獲得諾獎的原因, 是因為他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確鑿預測,這非常了不起,但并不是今天要講的主要內容,我們還是把時鐘撥回2010年,看看在書中,他是如何闡述「宇宙是個輪回」這個觀點的。
宇宙輪回這個理論,正式的名字其實是 共性循環宇宙學(Conformal cyclic cosmology,簡稱:CCC)。彭羅斯是這樣闡述這個理論的,他認為, 宇宙正在經歷無限地循環與迭代,這個過程就像我們常說的輪回一樣, 前一次迭代的未來類時無限遠,與下一次迭代的大爆炸奇點相同。
這個理論是對愛因斯坦方程式的一個解釋,如果完全學術的解釋,那麼:
這個共性循環宇宙學則是一個開放式費里德曼-勒梅特-羅伯遜-沃爾克度規時空的可數序列之間的無線連接,其中每一個時空代表一個大爆炸以及之后無限的未來膨脹。
這樣解釋就太復雜也太深奧了,我們就這樣理解吧,彭羅斯認為的宇宙處于無數循環中 ,宇宙從大爆炸中誕生,經歷膨脹后塌縮,最后變成奇點再次經歷大爆炸,形成新的宇宙。
要注意的是, 參與循環的宇宙只有一個,并不是一次爆炸誕生出超級多的多元平行宇宙,而是一個宇宙在不斷進行輪回與循環。
那麼,有什麼證據能支撐宇宙循環理論呢?總不能是彭羅斯晚上睡覺的時候,宇宙托夢告訴他的吧?
2010年,彭羅斯和另一位科學家一起發文,聲稱他們在 觀測模擬宇宙微波背景時,發現觀測的結果與標準模型的模擬結果相比, 多出了額外的同心圓,他們認為這就是 上一個「世代」的引力輻射留下的證據,然而這一結論存在爭議,另外的研究團隊并沒有復現出彭羅斯的結果。
2013年,彭羅斯將「天空扭曲處理」這種新方法引入自己的研究,并在2015年發表了 基于普朗克衛星數據的分析結果,表示不均勻天空發布的同心圓結構與之前的數據分析能互相證實。
2018年時,彭羅斯及其研究團隊認為: 「無論共形循環宇宙模型是否成立,這些異常點都為宇宙學提供了重要的新發現。」
但是2020年時,其他科學家表示,一旦考慮到別處效應,那麼彭羅斯他們認為存在異常的「霍金點」將與標準模型相容, 不能成為共形循環宇宙的證據。
總的來說,共性循環宇宙學仍然是一種 沒有找到直接證據證明的理論假說,雖然彭羅斯本人已經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的研究在學術界是權威的,但是關于宇宙循環的理論, 還需要進一步的證明。
就像多元宇宙的假說一樣,由于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還只是浮于表面,很多時候,科學家也只能利用觀測結果進行合理推測,試圖揭開宇宙的謎團,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彭羅斯的理論也能像黑洞一樣被我們「預言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