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衣衛為何在奪門之變中袖手旁觀?
什麼樣的監察機構,才配得上「錦衣衛」這個威名?
洪武十五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親軍都尉府與儀鸞司,改設錦衣衛。從此,錦衣衛成為明朝歷史上獨具特色的機構,忠心耿耿,武藝高強,無處不在,無所不知。它像一柄出鞘的利劍,使明成祖可以睥睨天下。
可當成祖的兩個兒子奪權之際,這柄利劍卻靜靜地回鞘不出。它視這場「奪門之變」為旁觀者,任由「不法之徒」擺布。
錦衣衛何以如此?它是否另有隱情?當我們追根究底,或許真相就在這場「兄弟鬩墻」中。
1402年冬,大雪紛飛。明成祖朱棣率領十余萬大軍出征蒙古瓦剌部。他此舉一來為了替父親朱元璋報仇,二來為了壯大皇權。成祖深知,要控制蒙古勢力,必須先擊潰瓦剌。
然而,戰爭的天平往往難料。成祖不僅未能打敗瓦剌,反遭敵軍圍困。在沙場上陰差陽錯被俘的他,成為了瓦剌人的獵物。
與此同時,南方的京師陷入了空虛與恐慌。成祖的第四子朱允炆被眾臣推上了皇位,是為建文帝。他本沒有奪位的心思,但大臣們認為,只有他才能鎮定人心、抵御瓦剌。
建文帝登基后,立即采取應對措施。他調遣重兵固守京畿要地,穩住了局面;又派心腹大臣于謙出使蒙古,設法營救成祖。經過漫長談判,瓦剌終于同意釋放成祖歸國。
一年后,成祖凱旋歸來。建文帝熱烈歡迎,尊他為太上皇。然而成祖心結難消,他原本不愿讓這個弟弟掌權,如今卻被弟弟取代了帝位。一時間,和睦的兄弟感情產生了裂痕。
為了防止成祖重新掌權,建文帝將其軟禁在宮中一座僻靜的深宮別院。這座別院位于宮城偏僻一隅,四周高墻環繞,宛若一座牢籠。成祖被困在這里,失去了自由,日復一日地活在窒息的環境中。
建文帝還派心腹宦官嚴密監視成祖的一舉一動,生怕他暗中圖謀不軌。成祖要見的人必須經過建文帝同意,家信更是被徹底切斷,與外界完全隔絕。
這種禁錮軟禁持續了八年之久。八年來,成祖深居簡出,無論是政事還是軍事都被迫與之隔絕。他唯一的消遣就是在院子里溜達、讀書、下棋。然而漸漸地,建文帝連這點自由也要剝奪。
成祖非常喜愛院子里的一棵小樹,經常在樹下乘涼。建文帝卻故意派人砍掉了這棵樹,表面上是這個樹陰蔽房屋,實則是想徹底摧毀成祖的意志。望著斷裂的樹樁,成祖心如死灰,這棵小樹仿佛他希望的最后一線。
與此同時,建文帝橫行朝野,清洗成祖的勢力。官員以下,幾乎全被他換血。成祖的心腹武將,一個個被貶黜遣返;親信宦官更是痛下殺手。所有成祖的舊部老臣,無一幸免。建文帝這樣做,正是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防止成祖勢力卷土重來。
然而,他引火燒身。成祖愈發怨恨,臥薪嘗膽,誓要復仇。終于在1407年冬,成祖決心起事,奪回皇位。
當年的冬夜,建文帝正沉浸在權力的溫柔鄉中。殊不知,一場政變已悄然來臨。
石亨、黃子澄等禁軍統領,突然率眾來到成祖被禁錮的別院。他們三下五除二制服了建文帝派來的監視宦官,沖進院門大喊:「福王被囚,實為天下大患!我等今夜起事,請福王即刻起兵,復辟皇位!」
成祖早有預謀,二話不說隨軍殺入宮禁。建文帝措手不及,還未穿戴整齊,便匆匆出逃。然而宮門已被封鎖,出路斷絕。在勢單力孤的情況下,建文帝不得不交出了印璽。
清晨時分,眾臣呼啦啦地跪在太和殿前。成祖從容登基,即位為帝,是為永樂帝。他將建文帝軟禁于別宮偏殿,命人嚴密監視,仔細看守,深恐他有所動作。
建文帝被囚禁在一方狹小的院落內,日夜惶恐。他明白,他和他的支持者們再無翻身可能。一年后,建文帝在絕望中死去。有傳言說,他被永樂帝派心腹蓄意謀殺。這場兄弟鬩墻終結于建文帝的離奇死亡。
奪門之變成功后,永樂帝大行殺伐。曾助建文帝登基的于謙等重臣無一幸免,悉數就義;建文時期的官員也遭到清洗。所有建文的舊部,一夜之間全成了江湖浪子。皇帝不在,永樂帝坐穩了江山。
那麼,錦衣衛在這場「奪門之變」中起了什麼作用?他們為何沒有保護建文帝?
事發之時,建文帝的左右并無錦衣衛。石亨等禁軍統領輕而易舉地闖入皇宮,證明錦衣衛并未出面保護建文帝。
其原因,一是變故來得太突然,錦衣衛反應不及。當晚值守宮禁的錦衣衛并不知情,等他們得知石亨起兵時,一切已經成定局。
二是朝局已定,永樂帝奪權志在必得,錦衣衛不愿自討苦吃。他們明白,就算出面保護建文帝,也難以改變結果。建文帝勢單力薄,大勢已去。出頭反而會招來永樂帝的打擊報復。
最后錦衣衛選擇不聲不響,希望永樂帝奪權后手軟些,留他們一線生機。畢竟建文帝已經無力回天,與其白白犧牲,不如保存實力,等待時局平息。
但更重要的一點,建文帝并不信任錦衣衛。他上台后就打壓錦衣衛的權力,收繳武器,整肅人馬,深恐錦衣衛日后為患。這使錦衣衛對建文朝心生怨憤,成為袖手旁觀的隱性動機。
建文帝此舉激化了錦衣衛的反感情緒。他們本對永樂帝也心懷警惕,但建文帝的所作所為使他們改變主意:既然建文帝要針對錦衣衛,那就讓永樂帝重新掌權好了,哪怕冒著被整肅的風險。
反觀永樂帝,他奪權后重用錦衣衛,將它打造成皇權的利刃。可以說,這場「兄弟鬩墻」成就了錦衣衛的盛世。但同時,它也預示著未來錦衣衛的胡作非為。
任何權力,如果不受約束,都易生恣意。這就是我們從這段歷史中可以汲取的教訓。人性的貪婪難除,權力的擴張猶如滾雪球。今日的特權可能成就一個金字塔,日后也可能成為權力毀滅的導火索。
歷史循環往復,興衰更迭,種種教訓盡在其中。我們若能汲取歷史智慧,或許可以避免重復先人的錯誤,謹慎對待權力,使國家走向更好的未來。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