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科普
奇趣大曝光
趣味科學
    
為何公廁隔間下方要留空隙,這樣不是會被偷窺嗎?看完忍不住笑了
2023/08/08

很多人在上廁所時,會發現廁所 隔間門下有一條很寬的縫隙,難道設計者不怕外面有人偷窺嗎?畢竟有些[偷.拍]狂就喜歡拿著手機 偷摸地拍人入廁的模樣。但是這隔間門下 留有一條縫,最主要的有五點原因,你知道是哪五點嗎?

第一點:方便人們救援

若是上廁所的人在廁所里因 頭暈或者其它,出現身體上的不適,突然暈倒,周圍人能夠很快地發現他們,并對他們 展開援助。

要是廁所隔間 特別密閉,旁人無法看清楚廁所人的實際情況,那他們在暈倒后,若是得不到及時的救助,很容易影響 生命安全,所以說,這廁所隔間門下留有一條縫隙,是為了方便人們救援暈倒或出現意外的人。

第二點:防止馬桶堵塞

有些上廁所的人,沒有沖廁所的 意識,或者上廁所導致馬桶堵塞,這會影響到下一個人上廁所,也會讓人 噁心不已。要是廁所隔間有一條縫隙,這樣在馬桶堵塞時,也能夠及時地看到,方便保潔人員 清洗,也為人們提醒,不再使用該廁所。

另外,要是沒有人發現馬桶堵塞,這廁所隔間有一條 縫隙,可以讓污水流出來,進而被保潔人員 注意到,從而更好地處理馬桶使用異常的問題。

第三點:方便揮發臭味

要是廁所隔間沒有縫隙,那隔間里的臭味則很難 揮發出去,影響下一個人上廁所的心情。所以,這廁所隔間下留有 縫隙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揮發臭味,而且還能讓正在如廁的人,感覺不到太 憋悶

第四點:方便保潔人員清潔

廁所隔間里有一個 縫隙,可以方便保潔人員觀察該隔間里是否有人在使用。若是有人使用,他們就先打掃其它廁所 隔間;若是沒有人使用,他們就直接打開門清理。

否則要是沒有可以觀察廁所里面情況的 縫隙,那保潔人員就需要挨個拉廁所門,這很容易增加他們的工作負擔,萬一遇到廁所里正好有人,也很容易讓人驚嚇一跳,也容易讓雙方處于 尷尬的境地中。

除此之外,這廁所隔間門下留有 縫隙,可以更方便保潔人員將隔間里的衛生打掃干凈,減少一些衛生死角,讓人們擁有更好的 如廁體驗。

第五點:方便人們要衛生紙

有的廁所會為人們提供衛生紙,有的廁所則不會。要是遇到廁所該隔間里沒有衛生紙,自己也沒有攜帶 衛生紙,那在廁所里的人,可以詢問有沒有人帶著多余的廁紙。若是有人有多余的廁紙,可以通過廁所隔間的 縫隙,將衛生紙遞進去,而不是讓里面的人打開廁所門,否則很容易讓雙方處于 尷尬的境地。

一、人們上公共廁所,還需要注意什麼?

1.不要長時間霸占廁所

人們在使用公共廁所時,不要一個勁兒地 霸占著廁所坑位不放,在使用結束后,就應當離開廁所,這樣才能方便下一個人使用。否則公共廁所外,有很多人排隊,而一些人在廁所里刷手機、聊天,很容易被旁人 議論。

2.文明入廁,及時沖水

文明入廁,及時沖水,每個人都應當 牢記在心。要是上廁所隨地吐痰,不將衛生紙丟在垃圾桶里, 不沖水,很容易讓下一個人沒辦法好好地上廁所,也很容易遭受到他人的埋怨。

要知道公共廁所是為了 方便大家上廁所建立的,而不是只服務于一人。自己要想擁有一個好的上廁所環境,那就應當從 自己做起,否則若是人人都不文明入廁,這廁所將變得臭氣熏天,也沒有人愿意再 使用了。

3.注意個人隱私安全

有些偷窺狂喜歡偷窺人們入廁的照片,或者喜歡拍攝 入廁的照片,這就需要人們在入廁時,多注意隱私安全,盡量快一些地上 廁所

另外,人們要檢查廁所里有無隱藏攝像頭,若是有此類 東西,及時地用包或者衣物遮蓋住,避免被一些 不良用心的人,上傳到不良平台上。除此之外,也可以及時報警,請求警方徹查廁所里的 隱藏攝像頭,這樣才能更好地保障人們的隱私安全。

公共廁所隔間里有縫隙,主要有五點原因,分別是: 方便救援、防止馬桶堵塞、方便揮發臭味、方便保潔人員清潔、方便人們要衛生紙。另外,人們還應當記住文明入廁,及時沖水,還要注意個人隱私安全以及不要長時間霸占廁所。

外婆太會收拾廚房:用墻面收納,讓狹窄「單行道」廚房變整潔
2023/06/02
她住進4.5坪蝸居,小家只有「巴掌大」,但一個人住真挺爽的
2023/07/17
被父母趕出家門,美國男子花20萬美元買一小島,卻擠在7.5坪迷你木屋生活:房子越小,我越快樂
2023/05/31
有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家居行為」,實際是錯的,若你家有,最好立馬改掉
2023/05/19
和老人同住后,我終于知道,我們這代人存不到錢的根本原因!
2023/05/31
去小姨家參觀,看到她家這10個「神設計」,我都后悔家里裝修早了
2023/05/13
買了套新房只有15坪,老公花16萬爆改成3房,笑話的親戚不吭聲了
2023/05/10
微波爐已經瀕臨淘汰:別不信,它的替代品用處更大、更便宜
2023/05/20
越來越多人衛生間不裝淋浴房!換成這2種設計,好看又實用
2023/06/10
家里若是有這種「保溫杯」,建議直接丟掉,不是誤導,而是教訓
2023/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