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2月7日,他出生了。
但當時的歷史已經走到了某種末路,也就是說在他出生之前,他的命運已經被決定了,或者說由不得他做主了。
結果,在他出生兩年后,即1908年,他便被迫離開家,被送到了一個冷冰冰的但金碧輝煌的所在——在那里,還有一位位高權重的老太婆等著他。
在這里,他的人生將被徹底改寫,讓他原本已經悲劇的人生帶了一份悲慘的色彩。拋開權力不說,單就從一個男人的角度來看,他就是一個悲劇——因為他不是一個完整的男人了。
有一句話說,沒有生過孩子的女人是不完整的,但這句話放在男人身上同樣有理——一個沒有自己子嗣后代的男人也是不完整的。
所以,有人說,他不僅是中國兩千年封建王朝的終結者,更是自己這支血脈愛新覺羅·溥儀的終結者——一生結婚4次,娶妻5人,但卻沒生1子,直到61歲患腎癌凄然離世。
作為終結者,都難以避免帶著某種悲壯的色彩。溥儀同樣不能避免,但因為他不能生育的原因,反使他的人生多了一份凄慘和悲涼。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呢?他晚年在自己的回憶錄中《我的前半生》中有比較詳細的敘述,本篇就其婚姻情況,只作拋磚引玉式的引申。
溥儀的第一次婚姻發生在1922年,當時雖然溥儀已經在袁世凱的誘逼之下退位已達十年,名義上的清朝也已滅亡,但是以溥儀為代表的這個清朝小朝廷仍然存在,它依然按照清朝時期的規矩來運轉,來執行各項事務(畢竟還有很多人想依靠這個沒落的機構來謀取好處,甚至還有人想復辟呢!),比如皇帝的大婚,仍然是非常重大的宮廷大事。因此,溥儀在1922年結婚的時候,雖然溥儀本人對此事興趣不大(根據《我的前半生》所寫來看),但是清朝遺老、大臣等人,對此可是格外看重,他們不能推行古舊的選妃方式,只好用照片代替,就這樣,溥儀在第一次婚姻中選了一個皇后和一個妃子。
皇后是郭布羅·婉容,其父親是父親郭布羅·榮源。
溥儀所選妃子是額爾德特·文繡,因家世背景沒落,被封為淑妃。
按說有兩個妻子,再加上溥儀正當青年,年僅17歲左右,從年齡上來講,生育應該是沒問題的。可是溥儀與婉容和文繡,卻沒有生育一子半女。
在此略作說明,坊間一直說溥儀和自己的女人沒有生育孩子,是因為他幼年在宮中被太監折磨所致,也就是讓他不斷和宮女髮生男女之事,使得溥儀失去了生育能力。這個說法,有待商榷。因為正史中,對溥儀沒有生育的問題,并未有此解說。因此,溥儀極有可能是先天的不能生育。
溥儀第二次結婚,所娶女子為譚玉玲。溥儀娶譚玉玲的目的十分明確,是為了報復婉容把文繡擠走的。因此,因目的不純,所以譚玉玲在溥儀這里,也就不可能得到真感情。譚玉玲被封為祥貴人,根據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的自述:
「(譚玉玲)和我結婚時是十七歲。她也是一名掛名的妻子,被我像一只‘鳥’似的養在宮里,一直養到一九四二年死去。」
由此可見,譚玉玲和溥儀的婚姻也是一個悲劇。尤其是譚玉玲的死,根據溥儀的回憶,他認為譚玉玲很可能是被日本謀害的。原因是,日本人想給溥儀安排一位他們能夠掌控的妻子。在譚玉玲死后,日本人給溥儀安排了新的妻子備選人選,一共安排了兩次:第一次安排的對象全是日本女孩,但溥儀拒絕了;第二次日本人稍作妥協,安排了日本控制的學校里的中國女孩。
溥儀聽聞這些女孩都被日本人所訓練,嫁給溥儀不過是當耳目。因此溥儀知道后,就選擇了一個最小的。原因是溥儀認為年齡最小的,被日本人訓練的程度較輕,更利于自己,甚至可能通過感化,使其背離日本的控制,反過來支持他。所以,他選擇了一個叫李玉琴的十五歲女孩,被冊封為福貴人。這是溥儀第三次結婚,李玉琴則是他的第四任妻子。
但是溥儀和李玉琴的婚姻,同樣是一個悲劇,他們之間沒有幸福可言,直到解放后,于1957年失婚。他們之間,也未生育子女。
溥儀經過改造后,作為新中國的一位公民,他又迎來了自己的第四次婚姻和第五任妻子。在1962年,《人民日報》的一位編輯叫沙曾熙,他給溥儀介紹了一個大齡女孩,叫李淑賢。這位女孩已經37歲,在今天的北京市朝陽區中醫醫院做護士。
李淑賢是個孤兒,無父無母,條件也不好,并且之前已經有過兩次婚姻。溥儀呢,情況也不好。兩個人見了面,彼此都很滿意,就在當年完婚,結為夫妻。
根據溥儀的說法,和李淑賢的婚姻,是他一生最幸福的婚姻。在這段感情里,他體會到人間真情和婚姻的幸福。但是一切都正如詩中所言:快樂總是短暫的。
溥儀和李淑賢的婚姻僅僅維持了5年,便終結了。
終結不是因為他們的婚姻出現了問題,而是溥儀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1967年10月17日凌晨2時30分,溥儀因患腎癌,離開了這個世界。
婚姻的悲劇,只不過是溥儀一生悲劇的一個側影。在《我的前半生》中,他仔細描述了許多令人匪夷所思的細節,比如他在宮中的童年生活,比如在他心中地位極高的奶媽,比如宮中乾隆留下的滿屋的珍寶,比如他在偽滿的十四年等等,皆是不為人知的秘史,皆在《我的前半生》中有著極為詳實而生動的展現!
參考:溥儀《我的前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