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傳言,日本人在發動侵華戰爭的過程中,于中國各地埋藏了可以支撐戰爭進行的寶藏。
也正因如此,1983年廣東象崗山挖到的一個無底黑洞,才會被認為是日本藏寶洞。
然而經過文物研究專家的進一步勘測,大家發現,這個洞穴實際上是中國古代帝王貴族的墓穴。
墓穴當中的陪葬品和結構形式,也逐漸把墓穴主人的真實身份揭露在眾人的眼前。
這個無底黑洞的價值,實際上比所謂的日本藏寶洞更高。
歷史研究專家是怎樣一步步對洞穴進行勘測的?這座墓穴的真正主人又到底是誰?
無底黑洞,探測真相
1983年,廣東的象崗山把神秘的面目展現在了眾人的眼前。
當時,一隊施工人員正在山上工作。在挖掘過程中,他們突然發現了山脈上的一處洞口。
順著洞口繼續挖掘,洞口的面積也在不斷擴大。漸漸的,一個無底黑洞出現在了眾人的眼前。
施工隊的工作人員都是普通工人,大家突然之間見到如此深不見底的洞穴,自然而然會產生好奇和恐懼的心理。
大家都想知道洞穴深處有何存在,但誰也不敢率先走進洞穴,探尋真相。
施工隊的負責人第一時間聯系到了廣州的文物局,工作人員在得知消息以后,也帶著各項工具,第一時間趕到了無底黑洞的所在處。
在等待工作人員到來的過程中,一位工人猜測說:
「這玩意兒會不會是日本人留下來的藏寶洞?聽說過去打仗時,他們在全國各地都挖了藏寶洞,藏了許多金銀財寶。你們說說,這里面會不會就有什麼金銀財寶?」
他的同事打趣道: 「就算有什麼金銀財寶,那也是國家的東西。而且,這個洞也不一定就是日本人的藏寶洞吧。」
他們所說的日本藏寶洞,指的是日本在侵華戰爭時期挖出的洞穴。
當時,為了及時供應戰爭物資,侵華日軍將種種后勤資源埋到了洞穴當中。
一旦有需要,他們可以隨時補給。
1956年,我國東北地區的一位老農民在放牛的過程當中,就發現了日本人的一處藏寶洞。
那天,他家的牛不慎掉入了洞中,這處洞穴也引來了老農的注意。
他不敢獨自進入,只好尋求村民的幫助。
在村中年輕小伙子的帶領下,大家舉著手電筒,小心翼翼的走進了洞穴當中,(本文首發趙氏宗親微信公眾號)看到了在角落里躺著的一臉驚恐的老牛。
而往更深處走去,他們看到了一排排坐落的大箱子,還在石壁上見到了許多類似日本文字的符號。
并且,洞穴當中還傳出一股股令人難以忍受的惡臭。
有人猜測,這是日本人開鑿的洞穴,里面的東西說不定是731部隊遺留下來的生化武器。
村民們在驚恐之余,第一時間將此事報告給了公安部門。
而在專業的工作人員的檢查之下,洞穴的真相才浮出水面。
里面的大箱子裝著的,是日本侵華部隊當年遺留下來的種種輕重型武器,以及用來補充能量的食物罐頭。
而且,洞穴當中還藏著日本人從中國文化寶庫當中掠奪的文物,這一罪行實在令人發指。
經過軍事專家的鑒定,這處洞穴被確定為日本的藏寶洞。
隨后,我國各地都發現了類似的日本人人工開鑿的洞穴。
正是因為受到了當年新聞的影響,工人們才會第一時間把此事聯想到日本人的身上。
不過隨后趕來的專家,倒是打破了他們的猜想。
在洞口徘徊良久,文物專家帶著工具,謹慎的走了進去。
他們拿著手電筒,照著石壁上的文字和圖案,并且大致在腦海當中畫出了洞穴的結構圖。
經過初步認定,這一處洞穴基本和藏寶洞沒有關系。
按照固定結構來看,這里更像是一處墓穴,前窄后寬的特征,更是印證了專家們的猜想。
一般來說,依山而建的墓穴的主人,基本屬于古代貴族。
只有貴族才有資格建造具有一定規模的墓穴,普通人是沒有這個身份條件的。
中國古代貴族的墓穴,只怕比日本的藏寶洞珍貴許多。
既然是墓穴,那洞中一定埋藏著許多珍貴的歷史文物。
接下來大家的工作,務必更加小心謹慎。要在不破壞任何文物的前提之下,探尋墓穴的真相。
由于準備還不充分,專家們并沒有在當天強行進入墓穴。
他們回到單位,抓緊時間召開專題會議,結合洞口的具體情況,列出了一份詳盡的策劃方案。
當務之急,必須先打開墓穴的第一道石門。
只有走進第一道大門,才能看到更多的文字,找到更詳細的記載。
也只有結合更加細致的信息,才能夠不斷縮減墓主人的身份推測范圍。
所以第二次來到洞口時,專家們已經做好了打開石門的萬全準備。
他們穿著特制的衣服,戴著手套和口罩,拿著工具,目光專注的盯著面前的第一道大門。
在手電筒的光芒之下,大家看到了石門上刻著的古代文字。
這里的專家都是見多識廣之人,按照漢字發展流程來說,這些文字大致屬于西漢之時的文字結構。
見到文字以后,他們便大致推測出,墓穴的主人應當是南越國的貴族。
因為此處位于廣州,在廣州地區有過建國歷史,又處于西漢之時的國家,有且只有一個南越國。
進入墓穴,深入發掘
南越國,幾乎是與漢朝在同一時期建立的。
南越國的首任國主趙佗,是秦朝末年的一名武將。
劉邦建立漢朝以后,他也不甘寂寞,在廣州地區自立為王,建立了南越國。
在古代社會,廣州地區處于嶺南,受到地形的阻礙,漢朝政權無法輕而易舉的攻打到廣州。
所以,即使南越國偏安一隅,也能保全自身政權。
而且,在大漢王朝剛剛建立之初,天下局勢并不穩定,各地分裂割據勢力依舊蠢蠢欲動。
所以,劉邦還有重任在身,騰不出多余的精力來收拾嶺南。
直到天下局勢趨于穩定以后,劉邦才專門派遣使臣前來與趙佗交涉。
他以武力做出威脅,要求南越國歸順大漢,并按照附屬國的原則每年向大漢王朝繳納歲貢。
趙佗頗有幾分自知之明,他知道論起軍事實力,南越國絕對不可能是大漢王朝的對手。
與其讓老百姓生活在戰爭的水深火熱之中,不如做出妥協,換得幾年安穩日子。
所以趙佗最終決定歸順劉邦,南越國也成為了漢朝時期的一個分封國。他這位南越王,自然而然也就是漢朝時期的藩王了。
只是,隨著呂雉對政權的把控程度加深,南越政權對大漢的不滿程度也越來越高。
與其任由外戚擺布,不如自立,逍遙自在。
因此,趙佗又重走老路,自立為帝,脫離了大漢王朝的統一管控。
如此說來,南越王本身就把自己當成皇帝一般來看待,這墓穴的建造規格如同皇帝儀制,倒也有幾分道理。
結合歷史來看,專家團隊進一步確定,這座墓穴的主人一定就是南越王其中之一。
可南越一共有五位南越王,墓穴的主人到底是誰,這個問題還有待商榷。
借助工具,大家打開了第一道石門,正式走進了墓穴當中,也能清楚的看到墓穴的結構。
這座墓穴是典型的前三后四結構,走過墓道以后,專家們能夠看到前室,其左右兩旁還分別擁有一個耳室。
前室放置的是一些禮儀禮節用品,如屏風、酒杯、坐墊之類的,大致用于會客。
從材料上來看,這些用品的規格極高,這也昭示著墓穴主人的身份地位。
前室的東西不多,東西兩個耳室的文物反倒更多一些。
東邊的耳室放置的物品類別,與前室十分相似,大多也是一些宴會使用的物品。
例如酒器,例如編鐘,例如茶具,還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類似玩具的物品。
而西邊的耳室,則顯得正式許多。
這里放置的多是一些戰時需要用到的武器,除了有刀槍劍戟,還有一些較為堅硬的盾牌,甚至還有金屬制作的小型戰車。
透過這些文物的痕跡,我們仿佛能看到古戰場之上的腥風血雨。
歷史文物真正的魅力,大約也就在此處得以展現。
在前室和主墓室之間,還有一道堅硬的石門,阻隔著工作人員的腳步。
只有走進門內,大家才能見到棺槨,也才能得到有關墓主人真實身份的更加詳細的信息。
可是相比起第一道門來說,第二道門顯然更加難以打開。
僅憑專家身上攜帶的工具,是沒有辦法成功進入的。為今之計,或許只有強行拆除。
可誰也不知道門后究竟是什麼光景,如果強行拆除,棺槨是否會受到影響,其他陪葬的文物是否會受到影響,誰也不敢做出保證。
難道探尋墓穴主人的道路,就要就此停止嗎?
上方突破,得知身份
回到單位以后,專家團隊和工作人員連夜召開會議,針對墓穴結構的特殊情況做出了新的部署。
有人提到: 「我在墓穴上方探測過結構體系,發現其實從頂部突破會更加方便。」
「墓穴的周圍都相對堅固,但頂部幾乎都是由大石板搭建而成,相較于石門來說,或許更容易被打開。」
基于這一提議,專家團隊重新走馬上陣,在保護墓穴結構的基礎上,成功從上方進行突破,進入到了墓穴的主墓室當中。
相比起前室來說,主墓室以及周圍的場景,更讓團隊震驚。
除了正中間擺放的棺槨之外,大家還在四周看到了陪葬的人和其他動物的遺骸。
經過檢測,陪葬的人體遺骸屬于四個女人,應該是墓穴主人的四位夫人。
而打開棺槨以后,專家們看到了躺在其中的墓穴主人的遺骸。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金縷玉衣。
古代封建社會,貴族階層下葬之時,都會被穿上金縷玉衣。
身份地位越高的人,其金縷玉衣的價值自然也會更加高昂。
根據金縷玉衣的成分來分析,專家團隊再一次確定,墓穴的主人屬于南越王。
而南越的最后兩位當家人,死在亂世當中,并沒有建立自己的陵墓。
他們的遺體,早已經不知所蹤。所以,墓穴的主人只可能是前面三位南越王。
真正幫助專家團隊確定主人身份的,是墓穴當中1000多件文物其中之一,玉璽。
在發現玉璽之后,專家團隊非常激動。只要能夠辨認玉璽上的字符,墓穴主人的身份自然會浮出水面。
他們小心翼翼的把玉璽撿了出來,而后將之擦拭干凈,仔細辨認上方的文字。
玉璽的上方,有著「文帝行璽」這四個非常明顯的大字。
而在南越的前三位當家人里,文帝就是趙胡的稱號。
趙胡,他是趙坨的親生兒子,是第二位南越王。
而且,在遺骸的身旁,專家們還看到了幾塊體積相對龐大的磨刀石。
根據歷史來推測,這幾塊磨刀石或許是趙胡用來發泄內心悲憤情緒的工具。
他的兒子被當成質子,送到了漢朝都城之中。
身為父親,他無法保護自己的親生兒子;身為南越國王,他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卑躬屈膝。
不管從哪一個身份和角色上來看,這件事情對他來說都是奇恥大辱。
可是礙于身份,他不能光明正大的做出任何發泄情緒之事。
只有這幾塊磨刀石,忠實的記錄了他內心的苦悶。
一處無意之中被發現的洞穴,逐漸將真實的歷史擺在了眾人的眼前。
而正如專家團隊所言,這處洞穴的價值,遠比日本藏寶洞更為高昂。
結語
廣東象崗山,早先正是南越王發現的龍脈所在之地。
而探尋真相的過程,本身就是無限接近歷史的過程。
在這一過程中,后人真切的感受到了幾千年以來歷史文化傳承的魅力。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