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民國, 你能想到什麼?
十里洋場,舞女一邊風情萬種地搖晃著身體,一邊哼唱著吳儂軟語的歌。嬌笑玲瓏、千姿百態,一曲秦淮景,引得堂下掌聲攢動。
陌上街頭,食不果腹的百姓在街頭無神地看著遠方。蕭敗的街景映照不出未來的希望。
軍閥割據,世家揮金如土,極盡奢靡。以底層百姓的血肉,鑄就自己的輝煌和野心。
曾經奮發有為的黃包車夫在連續多次被奪走辛苦積攢的錢財后, 終于淪入世俗,渾渾噩噩度日。
烽煙四起,有志之士奮起反抗,學生走向街頭。 在赤旗的指引下,以血淚鑄中華。
這些,都是民國。 民國的底色,是復雜的,蒼涼與熱血交織,構成了那個獨一無二的時代。
「大黃魚」,也就是金子,就是那個混亂的時代中, 人們的「硬通貨幣」。
那麼, 為什麼那個時候金子的認可度比貨幣高呢?當時的一根「大黃魚」的購買力有多少?大概相當于多少人民幣?
本文將掀開民國時期的神秘面紗,帶你深度揭秘這些問題。 點個關注,一起來看下吧。
在那個時代, 我們經常聽到的貨幣就是「大洋」,也就是銀元。銀元起源于十五世紀時的歐洲,乾隆時期被引進中國。
民國時期,袁世凱為了復辟帝制,進行了一系列的操作,其中就包括 公布貨幣條例,鑄造印發刻有自己頭像的銀元。
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袁大頭」。但眾所周知的是,民國時期軍閥割據,一朝天子一朝臣,很多軍閥也在印刷自己的貨幣。
這就導致, 在不同的地方,很多貨幣是不能通用的。老百姓辛苦積攢的錢財,因戰亂而被搶奪或者失效的例子,也是數不勝數。
尤其是民國后期,國民黨內部的大官僚大資本家,為了掠奪錢財,發動戰爭。 不惜喪心病狂地把把罪惡之手伸進老百姓的「錢袋子」里。
他們 不斷印刷、發行貨幣,導致通貨膨脹,貨幣購買力極速下降。到建國初期,人們去買糧食,都得背一麻袋錢才能買到。
在這個時候, 像黃金這種不容易貶值的硬通貨幣,無疑就成為了人們保留資產的首要選擇。
不得不說,當時選擇囤積黃金的那部分人,都是明智的。 即使是在今天,黃金的價值依舊高昂,可以說是很「保值」了。
「大黃魚」這一說法首先出自上海,後來才在全國范圍內流傳開來,意思是金條。 一根金條的重量約為300克。
在當時, 「大黃魚」的購買力是驚人的。一根大黃魚基本就可以買一套很好的房子了。
即使是 將整根金條拆分的「小黃魚」,也可以購買很多物資和好幾畝地了。
即使在今天,按585一克的金價來計算, 大約可兌換人民幣17萬5500塊錢。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這也是相當大一筆錢了。
而且現在的「大小黃魚」,已經不單單只作為貨幣使用了, 它們成為了一種收藏品,價值更是節節攀升。
那麼? 為什麼跨越了時間和空間,金子的價值依舊這麼高昂呢?這跟它貴金屬的特性是分不開的。
中國有一句流傳很久的話,叫「 亂世藏金,盛世古董」,每逢戰亂或者饑荒之年,有些家底的人往往都會囤積一些黃金來避險。
黃金自誕生之日起,就 因為它的稀缺和耐久,成為人們的通用貨幣之一。
但是 當時的黃金主要還是在亞歐非大陸范圍內流通。大航海時期,隨著英國等國家的人去世界各地掠奪財產、開展殖民活動。
黃金也逐漸在世界范圍內流傳開來, 金本位的貨幣政策初步建立,延續至今天。
黃金的高保值,也讓它成為了人們保存資產和避險的一種最佳選擇。人們在亂世,就往往會儲存一些黃金,避免辛苦多年的財產化為烏有。
這一定律在什麼時代都不過時。比如最近隨著俄烏戰爭和國際形勢的進一步惡化,金價也節節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