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荊軻三次試圖行刺秦王嬴政,卻均告失敗。那麼一個問題不禁浮上心頭:明明三次均有取其命的機會,荊軻為何始終沒有給秦王嬴政致命一擊?這似乎難以理解。當我們回溯諸侯對抗秦國的背景,以及荊軻內心的真實目的時,歷史的迷霧便漸漸消散,真相也呈現在我們面前。
當時正值戰國末年,秦國國力日漸強盛,而山東六國則深感威脅。尤其是與秦國毗鄰的韓國,直接面臨著秦國軍事壓境。韓國國人心惶惶,眾說紛紜。韓國國君數日不能寐,形容枯槁。臣子進言不斷,然無一奏效。
有見及此,韓國決定聯合六國,共同對抗秦國。六國代表頻繁走動于各國之間,商討對策。燕國派出使團先后三次訪問韓國,表達態度樂觀。趙國也派出了由數十騎兵護送的大使,臨行前對國君言辭懇切。
六國試圖達成共識,建立防御同盟。然而,各國實力與利益訴求存在差距,難以就聯盟框架達成一致。就在六國為對抗秦國讓步無果時,韓國單獨采取行動,試圖削弱秦國國力。
韓國眾臣日夜開會討論對策,燭火通宵達旦。有的臣子主張積極備戰,有的則建議聯合其他諸侯。辯論聲不絕于耳,最后韓王做出決定:先行引導秦國耗費國力。這一策略經韓王三思,終于點頭認可。
韓國眾臣認為,可以打造灌溉工程,使秦國耗費大量資源。于是選擇水工鄭國前往秦國,扮作逃亡之人,最終獲得秦王嬴政的信任。鄭國在秦國境內興建大規模水利工程,秦王對此贊不絕口。
然而此舉計策未如人意,這反而讓秦國獲得更多水源,使農業更加發達。每逢收獲時節,秦國邊境豐收景象令人嘆為觀止。韓國使者路過秦地時不禁暗自搖頭,計策落空的消息不日便送回韓國國都。韓國國內對此議論紛紛,鄭國面臨巨大壓力。
與秦國相鄰的村民也看到事態的變化,秦國軍民挖掘河道的聲音從不間斷。村民們擔憂自己的家園會受到波及,每日夜不能寐。「難道我們要被迫遷徙了嗎?」村民們聚在一起擔憂地說。這一切無不顯示韓國的舉動適得其反。
韓國再次出動權謀,派遣韓非前往秦國,希望能說動嬴政,減緩秦國的擴張步伐。韓非入秦後受到嬴政的禮遇,然而他的諫言沒有任何效果。最終韓非老去于秦國宮廷,成為嬴政收集的一位異域奇才,對抗秦國的計策再次落空。六國代表團不甘失敗,繼續秘密活動,希望能改變局面。
與此同時,趙國、魏國也深感秦國威脅。曾被秦國挾持的燕國太子丹趁機逃回燕國,目睹秦國的強大后愈發焦慮。他日夜絞盡腦汁,遍訪謀士。期間太子丹一度患上疾病,使國內為他日夜祈禱。
終于,謀士田光在一場宴會上建言,提出了一個大膽計策:刺殺秦王嬴政。這一計策太子丹聆聽后不覺拍案叫絕。田光分析道,這將使秦國大亂,為六國提供反攻的機會。太子丹聽后頻頻點頭,這似乎是個好主意,必須細細磋商。
經過一番討論,太子丹表示同意田光的計策。田光明知此舉幾乎等同送死,為確保計策實施,在太子丹面前自刎身亡。太子丹大驚失色,這才確信田光視死如歸。于是太子丹立即著手物色刺客人選。
太子丹對刺客的選擇格外慎重,派人暗訪各國俊杰。一時間謠言四起,各地青年人人自危,生怕被盯上。在各方推薦下,太子丹相中了荊軻,一位擅長音律的俊美青年。他常幻想過上安穩生活,未想自己竟成為了刺殺敵國君主的刺客人選。
太子丹前去說服荊軻加盟,許諾豐厚賞賜。荊軻起初態度猶豫,但在太子丹數日苦苦哀求下,終究點頭應允。荊軻的老師看到他近日反常的舉動,再三勸他打消這個念頭,但荊軻只是神情復雜地搖頭,未作解釋。老師心中暗嘆,此去必有去無回。
太子丹看出荊軻有退意,頻頻請他入宮赴宴。俊美的荊軻與宮中佳人翩翩起舞,宴樂不絕。一日,荊軻贊嘆宮中彈琴佳人的演奏。太子丹聽后,當晚命人割下佳人雙手,呈上荊軻。荊軻震驚之余,終于下定決心出征。
荊軻經過精心準備,帶上秦舞陽前往秦國。一路上荊軻整裝待發,隨時準備應對各種狀況。一次朝會上,荊軻得以進殿見嬴政。他慢慢展開圖冊,其中夾帶一把浸毒匕首。就在荊軻準備取出匕首的時候,嬴政警覺地跳開,并成功逃脫。
第二次,嬴政抽不出佩劍,倉皇繞柱而走。荊軻緊追不舍,可終究沒能趕上。第三次,荊軻投匕首失敗,反被嬴政砍斷左腿。三次失敗,荊軻刺殺計劃落空。殿內群臣目睹全程,無不大驚失色。
人們不解,明明有三次取嬴政性命的機會,荊軻為何遲遲不下手?這似乎難以理解。直到荊軻的遺言傳開,大家才恍然大悟。
荊軻并非刺殺嬴政,而是想活捉他,逼他簽署不侵略諸侯的合約。這與太子丹的初衷南轅北轍。荊軻自初始就采用錯誤策略,致使三次行刺均告失敗。
荊軻死前說:「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由此可見,荊軻念頭的轉變導致其失敗。太子丹對荊軻刺殺失敗也啞然失笑,后悔計策實施不當。作為刺客,荊軻竟然臨時改變主意,這已注定失敗。
史書「生擒」二字揭示了真相。荊軻三次近距離錯失良機,并非刺客失手,而是其錯綜心理作祟。荊軻似乎也在最后關頭生變卻步,這最終導致他刺殺計劃以失敗告終。刺客的心理和動機的改變成為歷史的轉折點。
這樣看來,失敗的刺客也并非十惡不赦,而是人心難測。我們不應僅憑結果判斷英雄或惡人,還需回溯各自的出發點。歷史并非非黑即白,每一個選擇背后,都蘊含著那個時代的歷史因緣。
荊軻三次行刺秦王均告失敗,這一歷史事件因「生擒」二字得以合理解釋。我們不應忽視背后種種復雜因素交織出的意外結局。歷史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動態過程。當我們抱著寬容的心態去理解每一個選擇時,歷史的面紗就能漸漸揭開,真相也會水落石出。
每個歷史時期都蘊含著種種可能,最終結局往往出人意料。我們若能站在當時人的角度,去理解每個決定背后的動機,也許能對歷史有更多感悟。當刀尖觸及龍袍而后停手,失敗的刺客也許比我們想象中更為偉大。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