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中國古代,歷代君王為了抵御外敵的入侵都會修建一些軍事建筑。
而今天我們要講的這一建筑便是「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
明朝西北少數民族實力與日俱增,對明朝西北邊防威脅巨大,為消除隱患,防患未然,嘉峪關應運而生。
作為明代重要的邊防關口,按理來說嘉峪關應該嚴絲合縫,不容任何不足和多余。
但事實卻并非如此,嘉峪關的城墻上反而多出了一塊磚來,且這塊磚千百年來無一人敢動,那麼這又是為何?
嘉峪關位于甘肅省嘉峪關市西五千米,處于一個狹窄山谷的中部,是明代西北邊防的重要關口。
因為所處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以及地勢的險要,嘉峪關在歷史上曾被稱為是「河西咽喉」。
在宋元以前,嘉峪地區一直都是沒有任何關口城防的,歷代君王只會派出官兵鎮守于嘉峪地區,但也僅僅只是起到稽查來往行人的作用而已。
而到了明代,由于明代西部的吐魯番日漸強大,他們在強大之后經常會引兵進犯位于河西走廊的各城,對明代百姓的正常生活和明代的邊防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為了加強明代的西北邊防,宋國公馮勝上書進諫朱元璋,表明了修建關城鞏固邊防的意見。
朱元璋對于吐魯番這樣的游牧民族也是有所了解,深知他們行軍打仗的強悍之處,于是便接受了馮勝修建關城抵御外敵的諫言。
明洪武五年,在朱元璋的授意之下,嘉峪關正式開始修建。
不久,在九眼泉地區,一座高兩丈、寬一丈、周長約220丈的黃土夯城拔地而起,而這便是嘉峪關的雛形。
在此之后,明孝宗時期明孝宗下令在原來土城的基礎之上修建了一座關樓,并在正德年間又修建了光化樓和懷遠樓,即現如今嘉峪關的東西二樓。
到嘉靖時期,明世宗又下令加固嘉峪關已有的建筑,并在嘉峪關兩側修筑明長城,增設墩台和烽燧等防御建筑。
從明洪武五年,初建黃土夯城,到明嘉靖十八年,加固關城修筑兩側長城,嘉峪關的修筑時間陸陸續續,持續了168年。
在元明以前,西域的使者向我國歷朝歷代君主進貢時都會經過玉門關,而隨著明代嘉峪關的修筑完成,玉門關也開始被逐步廢棄。
而嘉峪關也因為其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而成為西域使者進貢的唯一法定路線。
眾所周知,甘肅西部是荒漠地區,祁連山和北山貫穿于此,而嘉峪關正好就坐落在兩座山狹長的山谷中段,而在峽谷的南部又有一條渾然天成的河谷來作為關防的天然屏障。
嘉峪關隘口峽谷穿山、危坡逼道,地勢十分險要,并且建有密集的長城、城台以及烽燧等一整套嚴密的軍事防御體系,因此嘉峪關也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
作為「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自建成之日起,早已在大漠之中屹立了六百多年而不倒。
那麼為什麼嘉峪關能夠經歷幾百年風雨的洗禮而屹立不倒呢?
根據有關史料記載,修筑嘉峪關的每一顆黃土都是經過千挑萬選的。
在進行城墻堆砌的時候,勞工們還向黃土中加入許多棉麻和灰漿等材料,其目的就是為了增強黃土的粘黏程度,讓修筑好的城墻更加地牢固。
不僅如此,在城墻堆砌完成以后,工程的負責人還會找來弓箭手對城墻進行有關測試。
讓弓箭手站在城墻的不遠處向城墻射箭,如果射出來的弓箭能夠進入墻體之內,那麼這面墻就是不符合規定的,就要全部推倒,重新修建堆砌。
也正是因為如此嚴苛的驗收標準,才會有後來「天下第一關」屹立幾百年不倒的雄風。
而時至今日,嘉峪關的歷史意義早已大于它的邊防作用,在國家的大力扶持和修繕下,越來越多的民眾在閑暇之余也會選擇前去一覽嘉峪關的雄風!
而去過嘉峪關的人,應該都會留意到嘉峪關城樓之上的一塊磚頭,這塊磚頭與其他的磚頭并沒有什麼不同之處。
但其他磚頭都是牢牢地與城樓結合在一起的,唯有這一塊是被擺放在城樓之上的。
并且這一擺就是幾百年的時間,且期間無人敢將其拿走,那麼這又是為何呢?
原來這塊多余的磚頭還有一個比較正式的名字,叫做「定城磚」。
根據史料的記載,從嘉峪關建成之日開始,這塊磚頭便已經被放置在城樓之上了。
而在它的背后,還有一個十分傳奇的故事。
我們都知道,修筑嘉峪關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它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
對于這麼一塊可以撈油水的「大餅」,一些貪心的官員可不愿放棄。
因此在朱元璋授意修建之后,便有不少的官員爭相想要得到主管修筑的權力。
但令他們想不到的是,負責修筑嘉峪關的是一位叫做易開占的工匠,他精通建筑方面的有關算法,所有的建筑,只要經過它的計算,用工用料都十分的準確和節省。
因此當時明朝的許多建筑,都是易開占規劃設計的。
但也正是因為他精準的計算,使得一些行為不端的官員失去了牟取暴利的機會,因此他們對于易開占也是十分地痛恨。
既然無法從中獲利,那麼修筑嘉峪關,也可以成為他們打擊報復易開占的有利機會。
在易開占接下修筑嘉峪關這項工程之后,監事官便要求易開占提前算出修筑嘉峪關所需要用到的磚頭的數量。
本以為,易開占會被這一問題難倒,但并沒有!
在一番周密的計算之后,易開占胸有成竹地對監事官說出了自己計算的結果,那便是修筑好嘉峪關,一共需要99999塊磚頭。
對于這個如此精確的答案,監事官心里竊喜,因為他不相信,易開占真的能夠算得如此準確。
于是便對易開占說到,自己將會按照易開占所說的數字發磚頭,但凡在工程結束后多出一塊或少了一塊磚頭,自己都會將易開占的腦袋砍掉,而且還要罰修筑嘉峪關的工匠勞役三年。
在當時,許多人都覺得易開占的這一舉動,是在搬石頭砸自己的腳,但是木已成舟,約定立下之后誰也無法改變。
就這樣,嘉峪關的修筑工作浩浩蕩蕩地展開了,歷時數載,最終順利完成。
而在得知工程竣工之后,監事官也是迫不及待的前往驗收,在一番仔細的盤查之后,監事官發現,修筑嘉峪關只用了99998塊磚頭,多出了一塊。
而且那多出的一塊磚頭還被易開占放在了城樓最醒目的位置。
雖然數目和易開占所說的數目相差無幾,但監事官可不管那麼多,他隨即帶領一眾官兵前去對易開占實施抓捕,準備借此機會「名正言順」地將其殺害。
面對來勢洶洶的監事官,易開占沒有絲毫的慌張,反而悠閑地向監事官說到,自己算的數量是剛剛好的,99999塊磚頭,一塊也不多,一塊也不少。
監事官以為易開占想將此事糊弄過去,便說出了城樓上那塊多余的磚頭。
易開占自然是有備而來的,他向監事官解釋道,那塊磚頭并不是多余出來的,而是神仙下令要專門放在那里作為嘉峪關的「定城磚」,如果將其拿走,那麼城樓就會倒塌!
對于易開占的解釋,監事官雖然不愿相信,但是事關城樓的安危,他也不敢肆意反駁,于是只好不再追究易開占和眾勞工的責任,灰溜溜地回去交差去了。
而在這以后,這塊充滿傳奇色彩的「定城磚」就一直被放置在嘉峪關的城樓之上,幾百年來,沒有一個人敢去挪動它。
或許講到這里有人會有這樣的疑問,監事官為什麼會相信易開占所說的話,就算監事官相信了,那幾百年來,就沒有人想去驗證一下這一說法的真實性嗎?
要知道,在我國古代,無論是皇帝還是普通百姓,他們的思想都是十分保守迷信的,對于鬼神之說一直以來也都是十分相信的。
監事官雖然對易開占十分痛恨,但早在修筑嘉峪關之前,易開占就為明朝主持修筑了許多建筑,對于那些建筑用料的計算,易開占無一失利。
而這一次不偏不倚剛好多出了一塊磚頭,對于易開占所說的話,堅信舉頭三尺有神明的監事官,自然不敢輕易將磚頭拿走。
因為倘若拿走以后城樓出現什麼問題,那麼朝廷一定會怪罪到自己的頭上,那時候不僅自己仕途無望,可能還會牽連自己的族人。
而對于嘉峪地區的老百姓而言,嘉峪關的修筑是他們安穩生活的保障,對于鬼神他們是十分敬畏的,他們不可能拿自己的安危去驗證易開占的說法。
相反,對于這塊「定城磚」,當地的老百姓們可能還會對其格外的保護!
除了「定城磚」的這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以外,嘉峪關還有幾個流傳至今的逸聞軼事。
據說當時在修建嘉峪關的時候,根據城防的要求,需要成千上萬塊長寬厚各好幾米長的巨大石條。
勞工們就地取材,在嘉峪關旁的黑山將需要的石條開鑿好。
但難題來了,當時的科技并不發達,并沒有現如今我們所擁有的那些載重設備,所有的石料都是人工搬運的。
但修筑嘉峪關所需的石料實在是太大太重了,且黑山距離嘉峪關有一段不短的距離,運輸十分困難。
眼看既定的工期即將到達,工匠們雖然早已將石料開鑿好了,但卻無法運輸。
如此一來,不僅工錢會被克扣,嚴重的話可能還會小命不保。
就在眾人一籌莫展之際,天空開始響起了悶雷,隨著轟隆隆的雷聲,天空中也飄下了一幅錦綢。
上面若隱若現了幾行字,而勞工們在看后也喜出望外,不再擔心。
他們在黑山和嘉峪關間修筑了一條道路,道路修筑完成以后,冬季也如約而至。
勞工們在修筑好的道路上澆水,嚴寒使得那些水落地成冰,一條冰道也應運而生。
大家讓石塊順著冰道運輸滑行,十分輕松地就將石塊運到了嘉峪關城樓下。
如此一來,勞工們不但沒有延誤工期,反而是提前完成了石塊的運輸。
石塊運輸的問題解決了,但嘉峪關城墻高達9米,城樓上還要修筑數十座大小不一的宮殿。
修筑這些宮殿要耗費大量的磚頭和石料,當時并沒有吊運設備,修筑所需的磚頭和大型石塊都是依靠人工來搬運的。
盡管朝廷派出了勞工前來幫忙搬運磚頭或是石料,但搬運的進度仍舊十分緩慢,且不少勞工在搬運過程中因體力不支而發生意外。
因為這些原因,嘉峪關的修筑進度又慢了下來,但這并不能難倒廣大勞動人民。
有一天,一個放羊的孩子無意間趕著羊群來到了嘉峪關修筑現場附近。
他看到勞工們辛苦搬運石塊的場景,靈機一動,隨即解下了自己的腰帶,在腰帶兩頭各栓上一捆磚頭,然后搭在了山羊的身上。
只見山羊馱著那些磚頭,十分輕巧地就爬到了城樓之上。
勞工們見狀激動不已,隨即紛紛效仿起那名孩子的操作,這樣一來,搬運磚頭的難題也順利地被解決了。
這便是冰道運石和山羊馱磚的故事。
在嘉峪關修筑完成以后,勞工們為了感謝上蒼對他們的「幫助」,在嘉峪關城樓附近修建了一個廟宇,供奉神位。
而隨著這些故事的代代流傳,那個廟宇也成為了工匠們出師后必須前去參拜的地方。
對于定城磚的故事,放在現如今來講或許確實難以令人信服,但是在古代,那是廣大人民的對幸福安穩的美好期盼,它是定城磚也是定心丸,是美好未來的象征!
而關于運送石料的逸聞軼事,也都是對廣大勞動者們智慧的肯定!
正是因為有他們的聰明才智,才會有現如今那些宏偉的歷史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