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電視劇《還珠格格》的人大概都還記得劇中那個美麗神秘的回族女子——香妃。
清朝滅亡以后,民間便流傳著各種版本的香妃故事,傳說她原是新疆回部酋長的王妃,回部叛亂,清軍平定叛亂后,將香妃帶回送至乾隆后宮。但香妃心懷愛國之志,誓死不從乾隆,被皇太后賜死。
香妃的故事撲朔迷離,在她的身上有著太多太多難解之謎。她的真名叫什麼?她為什麼遍體生香?她是怎麼死的? 她的真實樣貌是怎樣的?實際上,不管傳說再怎麼引人入勝,也與歷史事實相去甚遠。歷史上真實的香妃是怎樣的呢?
據考證,「香妃」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光緒十八年蕭雄寫的《西疆雜述詩》中,第四卷「香娘娘廟」中有一句「紛紛女伴謁香娘」。附錄中還寫道:
香娘娘,乾隆年間喀什噶爾人,降生不凡,體有香氣,性真篤,因戀母,歸沒于家。
在新疆傳說中,「香妃」的「香」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說香妃的教名是希帕爾汗,維吾爾語的意思是「香得很」,另一種說法是香妃頭上喜歡戴沙棗花,所以,身上有一種濃郁的沙棗花香。
1914年,故宮文物展覽中有一幅年輕女子的戎妝像,畫像下面寫道:「香妃者,回部王妃也。美姿色,生而體有異香,不假熏沐,國人號之曰香妃。」從此以后,香妃名聲大噪。
香妃貌美這是毋庸置疑的,否則乾隆也不會對她百般寬容,寵愛有加。那麼香妃到底有多美呢?目前,我們能看到的被認為是「香妃畫像」的有四幅,一幅是穿紅色旗裝的半身像,第二幅是身穿歐式盔甲、手握戰刀的半身像,第三幅是身穿西式長裙,頭戴涼帽,手提花籃和花鏟的坐像,第四幅是東陵裕妃園寢的香妃吉服半身像。
人們最熟知的是第一幅旗裝半身像,這幅畫像使用頻率最高,人們也認為香妃就是這幅畫像中的樣子。
第二幅戎裝像出自清宮應該沒有問題,但畫上并沒有文字說明。有人說作此畫的是郎世寧,但在郎世寧的畫作中并沒有此畫的相關記載。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單士元先生回憶說,1914年故宮展出這幅畫時,民國政府內務部的一位官員說:「這大概就是香妃」,他們也沒有查閱相關史料,就在這幅畫上標注了「香妃畫像」,其實這是錯誤的。所以,這幅戎裝像是不是香妃,還有待于考證。
第三幅洋裝像因為沒有文字說明,也沒有圖錄記載,也無法確定是香妃畫像。第四幅畫像一般人很少見到,這幅「香妃吉服像」攝于東陵容妃園寢遺像。
其實,有關香妃的故事只是傳說,歷史上根本不存在香妃其人。在乾隆后宮中的四十余名妃嬪里,只有一個來自新疆的妃子,官書、檔案記載、實物考證都證明,來自葉爾羌(今新疆莎車)回部的容妃和卓氏就是傳說中的香妃。
乾隆皇帝的容妃,名叫和卓·法蒂瑪,維吾爾族人,是清朝時期回部首領的女兒,成年后嫁給和卓木氏的霍集占。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和卓木發動武裝叛亂,乾隆派兆惠將軍率軍進入新疆平叛。霍集占被清軍殺死,作為戰敗方女眷和卓氏被帶回宮封為「和貴人」。
和卓氏入宮時已經27歲,清代女子十三四歲就嫁人,27歲對于一個清代女子來說,已經不年輕了,但是乾隆為什麼對一個結過婚又不年輕的女子寵愛有加呢?我們看到這張容妃相貌復原圖就會明白。
圖像中的容妃皮膚白皙,明眸皓齒,眼窩深邃,高鼻梁瓜子臉,確實是美艷動人。
和貴人在入宮后的第三年,被封為容嬪。乾隆帝對她十分寵愛,在衣食住行各個方面,對她關心備至。為她建造了「寶月樓」,允許她穿自己民族的服裝,為她配備回族廚師,還為她建了一座土耳其式的浴室。從乾隆二十五年開始,乾隆專寵容妃和卓氏,無論是外出巡幸、還是去盛京祭祖,容妃都伴其左右。五年后,容嬪晉升為容妃。
電視劇中,香妃是被皇太后賜死的。歷史上容妃是于乾隆五十三年病逝在圓明園,享年五十四歲,比乾隆的生母孝圣憲皇后晚死11年,所以不可能是被皇太后賜死的。她的遺體被葬在東陵后妃園寢中。
容妃在清宮中度過了28個春秋,贏得了乾隆皇帝的寵愛和信任,她和她的家庭也為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