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的《史記》,真的全信不疑嗎?
西周的滅亡,究竟是因為褒姒的冷漠無情,還是周幽王的好大喜功?
《史記》中記載的「烽火戲諸侯」,如今在一批戰國竹簡的否定下,終于不攻自破。
這也為千古絕色褒姒,洗刷了一樁千年冤案。
相傳褒姒冷艷高貴,周幽王不惜點烽火戲弄諸侯,也要逗她露出笑靨。誰知褒姒見狀「噗哧」一笑,讓諸侯再也不肯前來援軍,西周遂至滅亡。
這個版本的西周滅亡,已成定論百年。直到清華大學收藏的一批竹簡出土,否定了「烽火戲諸侯」,褒姒也得以千載平反。
然則,西周的覆滅,又是怎樣的內幕?真相又隱藏在哪里?
褒姒端坐宮殿,神態從容。她知道,此刻幽王正焦慮地在外踱步——要取悅自己,向來非易事。
褒姒生得烏發皓齒,美艷絕倫。她聰明過人,見多識廣,自有一番高傲態度。平日里,幽王使出渾身解數,也難讓她高貴的面容綻放笑靨。褒姒性情高傲,從不輕易在旁人面前流露真實情感。
「又是一個無聊的夜晚。」褒姒心想。她躺在軟榻上,心不在焉地撫弄著手中的玉佩。自她入住宮中,日復一日的生活便無比枯燥。她渴望游歷各國,見識天下美景,開拓眼界。可惜身為妃子,她的人生軌跡已全權由幽王主宰。褒姒雖姿色絕世,性格卻十分倔強,她厭惡被他人掌控玩弄的感覺。
這時,太監飛奔而入:「報告姒妃,幽王召您赴宴。今晚烽火燃起,諸侯前來朝覲,場面極為盛大!」
褒姒輕蔑一笑,纖纖玉手拂過玉扇:「這些無聊把戲,又有何意思?難道幽王以為,區區烽火就能打動我嗎?」她早看穿這不過是幽王又一番想取悅自己的計策。幽王總是想方設法引她發笑,但那通通是無用的小聰明。褒姒性情高傲,怎會輕易被這些把戲感動?
言畢,她便悠然起身,整了整華貴的衣飾,緩步來到盛宴的宮殿。她步履優雅,舉手投足盡顯高貴氣質。眾侍女見了她,無不暗自羨慕,又敬佩她的不羈姿態。
他生來聰明,又有才華,若不是沉迷美色,本可成就一番偉業。可他一看到褒姒冷艷的面容,便愿意傾盡所有,只為博得她一笑。
「火已燃起,諸侯必定會來。這次總該讓褒姒笑出聲才是。」幽王暗想。他來回踱步,心旌搖曳。為了取悅心上人,他苦思冥想,使出渾身解數,可一次次敗在褒姒冷漠的性子上。
幽王其實很欣賞褒姒的聰慧和堅韌,但他過于迷戀她的姿色,沒能正確認識她的內在品質。他只想盡成她的一切,卻忽略了她的感受。
不久,褒姒果然出現在宴會上。眾臣見了她,無不傾倒。她就像一尊美玉雕塑,無暇迷人。
「幽王從何處得這絕色佳人?」眾臣議論紛紛。
「即使是王后君姬,也比不上她分毫。」
褒姒坐于高位,瓜子臉上毫無表情,仿佛周遭的一切與她無關。她端坐如山,絲毫不為眾人側目所動。她早看穿此番宴會只是幽王引諸侯來取悅自己的把戲,對此不以為意。
幽王見她來了,既緊張又興奮。他讓左右為賓客斟酒,一邊等待烽火傳來的訊號。他期盼這次自己的計策能奏效,好不容易逗褒姒笑一回。
三 很快,各路諸侯趕到鎬京朝覲。他們匆匆趕路,以為周朝遭遇外患,卻不料一到京城,只見周幽王正與群臣飲宴作樂。
「我們白白奔波一場!」諸侯們憤懣不已。他們本以為周室有難,想要勤王盡忠,卻被耍弄于鼓掌之間。
幽王見狀,也不覺尷尬,只盯著褒姒看反應。他滿心期待她能被這個玩笑逗樂,好不容易使出的一招終于開懷笑靨。
褒姒面無表情,不為所動。她早料到這不過是幽王又一番取悅自己的把戲,內心不以為意。她心思全不在這荒唐的宴會上,只想著何時才能重獲自由,不用再受制于幽王的擺布。
幽王見褒姒毫無反應,登時失望至極。他勉強維持笑容,將諸侯們打發走了。這下子自己的計策落空,褒姒還是一個冷漠的樣子,絲毫沒被逗笑。他甚至有些后悔此舉,畢竟耍弄諸侯并非明智之舉。
此后,幽王再三點烽火召喚諸侯。眾諸侯也漸漸看破這不過是戲弄他們的把戲,再不前來追隨。褒姒也對這番荒唐行徑越發反感,她認為幽王當政愚蠢,自己實在難與這個昏君為伍。
申后早知幽王是個無能之輩,她常勸申侯拉攏邊民,增強實力。沒想到幽王嫉恨申國勢力擴張,率軍攻打鄰國。
申侯節節敗退,不得已向西域的犬戎求援。沒想到犬戎趁機大舉進攻,一路殺到鎬京城下。
幽王輕舉妄動,終于招來報復。他本想擴充疆土,卻引狼入室,使國家危在旦夕。此時的幽王已無能為力,朝政日漸腐敗,民心盡失,他求援無門。
周幽王召開朝會,眾臣紛紛建言獻策,力挽狂瀾。或主戰,或主和,或建議遷都避禍。幽王聆聽后卻茫然無措,他沒有決斷能力,難以抉擇方向。
這時,他著人點烽火求救,卻無人應諾。民不聊生,四面楚歌之時,已無人愿意助他一臂之力。褒姒見狀,也早已看清他無濟于事,只希望早日脫離他的控制。
最終,鎬京淪陷,幽王被殺,西周至此滅亡。天下群雄開始四分五裂的局面,歷史翻開嶄新的一頁。百姓苦不堪言,褒姒也不知所終,再無音訊傳出。
一批竹簡在這里現身,據說起源于戰國時期楚國故地。清華大學專家鑒定,這批竹簡記載的歷史極為珍貴。
清華校友趙偉國不惜重金購得竹簡,并全數捐贈給母校。這一批竹簡被命名「清華簡」。
專家們細細研讀竹簡內容后驚異地發現,里面記載的西周滅亡歷史,與《史記》大相徑庭。
原來,西周的覆滅與褒姒一點關系也沒有。周幽王本是昏庸無道之君,他貪圖邊疆,攻打岳父申國,才引狼入室導致了國家滅亡。褒姒不過是他收入后宮的妃子,對周朝覆滅并無責任。
如此看來,烽火戲諸侯不過是杜撰故事,冷艷高貴的褒姒,也終于千載洗雪。她名節從此大白于天下!
專家們見竹簡內容推翻了既定史料,也頗感驚奇和震撼。他們更加仔細對比研讀,發現《史記》中許多細節都與竹簡記載不符。看來司馬遷筆下的歷史,也非毫無疏漏。
司馬遷筆下的褒姒,因為一句「噗哧」笑了,就背負沉重罪名千年。她的品性遭到質疑,名聲掃地。
結語原來歷史并非全然如扉頁所書,那些被定論的「罪人」,也可能只是無辜。我們在閱讀歷史長河時,還需懷著寬廣胸襟,多一份公正理性,少一分既定印象。
每當有更多真相被時間揭開,我們便越來越接近那個永遠探求真理的,更好的自己。歷史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需要不斷修正的過程。我們需要保持謙卑求知的心,以接受新的發現。
人物的命運永遠掌握在時間的手中。 perhaps有一天,更多冤屈也將被洗清,真相重見天日。當歷史외衣落下,人性的本真又會重回人間。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