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時期,有一位被稱為「三國第一聰明人」的策士,他就是魏國太尉賈詡。曹丕當上魏帝后,重用賈詡擔任三公之一的太尉之位。當時在東吳的孫權聽說后,竟然只是笑笑,不以為然。我們不禁要問,孫權真的有資格笑賈詡嗎?
賈詡,字文和,武威郡姑臧人。他自幼聰慧過人,深得當時名士閻忠的賞識和稱贊,被認為可與西漢的張良、陳平比肩。這樣的天資聰慧,使得賈詡很早就被舉為孝廉,擔任郎職。
東漢末年,天下已亂,各路英雄競起。賈詡也四處尋找可以依附發展的主公。他曾依次投靠董卓、李傕、郭汜、段煨和張繡等人。在張繡手下,賈詡以智謀連續擊敗曹操軍,讓曹操記住了他的名字。
賈詡之所以會依附這些人,是因為東漢末年形勢混亂,自己需要找一個可以施展抱負的平台。董卓掌權之初尚能安定朝局,賈詡便前往依附;李傕等人勢力稍起,賈詡為求自保也前往投靠。諸侯林立,形勢變幻無常,賈詡為求生存只能隨形勢所需,尋找可以托庇自己的對象。
他雖然依附不同的主公,但其目的僅是生存發展,并無真正忠誠可言。或許在品德上確實有所虧欠,但在那亂世,求才若渴的諸侯將士無不左右逢源,賈詡的行為也不算特別引人注目。
在張繡手下,賈詡終于有了施展才能的舞台。他不負眾望,以出色的謀略擊敗了當時實力最強的曹操。正是在張繡這里,賈詡的聰慧和策謀才能得以彰顯,讓曹操難忘他的名字和能力,為他日后投靠曹操埋下了伏筆。
後來張繡在曹操和袁紹夾擊下處境艱難,賈詡斷定袁紹小器難容人,建議張繡投靠曹操。他認為曹操有權勢、人才和野心,是最適合依附的對象。張繡接受了他的建議,帶部眾投奔曹操。
賈詡從此開始了在曹操麾下的生涯。他的謀略深得曹操賞識和重用。在賈詡的策劃輔佐下,曹操占據北方數省,稱霸一方,逐步走向統一天下的目標。
賈詡之所以看準曹操,是因為他敏銳地洞察出曹操不同凡響的抱負和能力。曹操擁有軍政人才,又有雄心壯志,正是一個可以托付終身且有望完成統一大業的主公。
相比之下,袁紹勢單力薄,只能局限于一方。賈詡準確判斷曹操的前景更好,果斷建議張繡歸附曹操。這一建議不僅幫助張繡暫時解圍,也讓賈詡自己找到了一個可以大展宏圖的平台。
在曹操手下,賈詡終于找到命運的歸宿。他潛心效力,以聰明才智輔佐曹操占領北方。盡管過程中不乏背信棄義之舉,但那是當時形勢所迫,賈詡為報答曹操知遇之恩,也只能忍痛出此下策。
建安末年,曹操去世,曹丕和曹植爭奪繼承人位置。賈詡判斷曹丕更適合掌權,便全力輔佐曹丕。在他的幫助下,曹丕終于繼承曹操衣缽,後來更進一步篡漢自立,建國曹魏。
曹丕即位后,深感賈詡立己有功,特封他為太尉,以報答他的輔佐之情。太尉乃三公之一,權責極大,可見曹丕對賈詡的信任和倚重。
在曹操去世后,曹氏父子內斗不斷。賈詡綜合評估后,認定曹丕謹慎穩重,更適合繼承曹操衣缽;而曹植雖才華出眾,但性格較為張揚,難以長期穩定政局。
于是他果斷站在曹丕一邊,用心良苦地輔佐曹丕,幫他在爭奪中取勝。賈詡視曹氏大業為己任,不惜付出心血也要繼承曹操遺志,確保曹氏集團的延續和發展。正是有了賈詡的謀劃支撐,曹丕才得以穩住形勢,繼任魏王。
曹丕感念賈詡的功勞,便破例提拔他為重要職位太尉,以示倚重。此舉固然有私情成分,但也彰顯君臣之間的信任與扶持。
當時在東吳的孫權聽說曹丕重用賈詡為太尉后,僅僅回以一笑,似乎不以為然。那孫權笑什麼呢?他真的有資格笑賈詡嗎?
孫權笑的原因可能有兩點:第一,賈詡在東漢末年曾數次改換主公,品德有虧,不適合擔任三公要職;第二,孫權認為曹丕重用賈詡并非因其真才,而是出于私情。
但是,我們不得不問,以孫權的作為,他又有什麼資格笑賈詡呢?他自己不也是背信棄義,濫殺大臣,還間接害死心腹陸遜,甚至殺害自己的兒子。這樣的所作所為,與賈詡有何區別?
所以說,孫權笑賈詡,很可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笑的不是賈詡,而是曹魏和曹丕。但以孫權的品行來看,他又有何資格置喙曹魏使用人才的判斷?這一笑,只能說孫權自身難潔。
孫權之所以嗤之以鼻,主要是基于對魏國的成見和偏見。他將賈詡視為小人,認為曹丕重用賈詡是昏庸誤國之舉。但這些論調站不住腳,純屬孫權主觀臆斷。
事實上,考慮當時環境,賈詡的所作所為并無大的不妥。他只是聰明才智出眾之人,需要借助權貴實現抱負。曹丕看重他的才能,提拔重用也很正常。
而孫權自己也不是什麼君子,他濫殺功臣,害死心腹,還殺死親生兒子。可見他的作為更為險惡,自己都難保潔身自好,又有何立場評論賈詡和曹魏?
所以這一笑,只能說明孫權視野局限,依仗地位想要詆毀賈詡,但其本人言行卻更難見人。這笑容中所透露的偏見與傲慢,實在難以取信于人。
賈詡作為曹操麾下大將,策劃北伐立下汗馬功勞,曹丕登基后封他為太尉以示嘉獎,這在當時是正常不過的君臣禮數。
而孫權對此嗤之以鼻,看似在笑賈詡品行與才能,但實則可能暗藏對曹丕的不屑態度。只是他自己所作所為,又豈有資格對賈詡品頭論足?
一笑藏千言,一笑道盡權謀。孫權的這笑,看似輕佻,卻道出他與魏國心態的巨大差異。歷史洪流滔滔向前,運籌帷幄之中,難免隱藏著大義與小器的遐思。時過境遷,笑容背后所思,已無人得而知曉。
孫權之笑,很可能出自對魏國的成見和偏見。他將賈詡視為小人,笑曹丕重用賈詡,以表示不屑。但這種笑容中透露的傲慢與偏見,實在難以讓人信服。
因為我們需要看到,考慮當時的大環境,賈詡的行為并不異常。他只是想在亂世中求存和發展,投靠不同強權也是無可厚非。曹丕看重他的才能而提拔,這在那個時代很常見。
相較而言,孫權的所作所為更為極端兇殘。他濫殺忠良,置群臣性命于度外,還害死心腹良將,甚至殺害親生骨肉。他自己的作為連人倫大義都難顧全,又有何資格對賈詡橫加評論?
所以這一笑,只能見出孫權的偏見與狹隘。他依仗勢力地位,想要詆毀賈詡抬高自己。但其言行本身更難稱得上正義和道德。笑容背后所透露的成見與傲慢,實在叫人難以信服。
這也讓我們反思,讀史不能只看表面。我們需要客觀評判歷史人物的言行,而不是簡單以偏概全。因為歷史的發展充滿了辯證轉折,我們需要揚棄真知,而非成見。只有如此,才能更客觀全面地看待歷史。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