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元年(1796年)五月,福康安在因水土不服罹患瘴病,病逝于前線,消息傳到宮中后,已經是太上皇的乾隆帝悲痛萬分,連忙下旨追贈福康安為 嘉勇郡王,配享太廟,入祀昭忠祠與賢良祠。
如果是宗室子弟,這麼做無可厚非,但福康安只是外戚,當年封為貝子已經開了外戚入宗室的先河,如今又封為郡王,這可是清朝自三藩之亂平定后唯一一位獲得異姓王爵的人,足以看出乾隆對他的喜愛,而福康安也沒辜負乾隆對他的栽培,成為乾隆后期的軍事第一人。
福康安
福康安是大學士傅恒第三子,也是乾隆第一任皇后富察皇后的侄子,生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而他能得到乾隆的青睞不單單是皇后侄子這麼簡單,而是同時期的京城里的大部分貴族子弟都是馬尾提豆腐提不起,能敢上戰場拼命的幾乎就沒有了。
對于立志追趕爺爺康熙功績的乾隆來說,自然要為八旗樹立一位典型,早些年乾隆想要著力培養遏必隆的孫子 訥親,想讓訥親成為乾隆朝的一哥。
當年雍正剛死,遺詔 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和張廷玉顧命輔政,乾隆為了對他們施恩籠絡,先給允禮和允祿御前免跪和親王雙俸等待遇,又將鄂爾泰三等男爵升為一等子爵。
但允禮和允祿自恃輩分和擁立之功,很快就散慢跋扈起來,尤其是允禮在堂子祭祀時稱病不到,宗人府奏請乾隆革去其王爵,乾隆不許,只是收回了雙俸和侍衛特恩,但允禮注定不會得到乾隆的重用,因為乾隆想要推自己的心腹訥親上台。
剛繼位的乾隆帝,在繼位之初就打算培養自己的親信,然后打擊撤換掉雍正時期的舊臣
在雍正喪葬期間,乾隆就讓訥親跟隨允祿和鄂爾泰辦理雍正的喪事,先后參與了戶部、刑部和兵部事務,此后乾隆又裁撤了總理事務職務,恢復了軍機處,將允祿排除出軍機大臣之外,此時雍正遺留的四位顧命大臣只有鄂爾泰和張廷玉仍在軍機,至于訥親則驟然升為排行第三的軍機大臣。
訥親的提升速度可謂是火箭一般,乾隆剛繼位不久,就升訥親為鑲黃旗滿洲都統,后又升為兵部尚書,成為軍機大臣后又管理最為重要的吏部和戶部,可以說乾隆在繼位之初就打算培養自己的親信,然后打擊撤換掉雍正時期的舊臣。
至于僅存的鄂爾泰和張廷玉,二人也是斗爭不斷,朝廷內外滿臣依附鄂爾泰,漢臣依附張廷玉,引起乾隆的不滿,在乾隆七年(1742年)后將張廷玉伯爵改為流爵,不許世襲,后又借著仲永檀和鄂容安之事將鄂爾泰所有加級紀錄削去,降三級留用。
三朝元老張廷玉
此時的訥親已經成為乾隆初期無可爭議的首席軍機大臣,而乾隆也希望他在軍功上樹立足夠的威望,派他前往四川主持金川戰事,可惜訥親軍事能力實在不行,甚至在戰前求神拜佛,最終戰敗,乾隆只能被迫將其召回,派傅恒前往金川,至于訥親則被乾隆處死。
當然,乾隆也沒有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在培養訥親的時候,也在培養小舅子傅恒,和訥親一樣,傅恒的升遷速度也是飛快,他們的履歷說實話有太多相似的地方。
都是出自八旗名門,發跡時都極為年輕,不僅在文職上擔任樞機總要,而且還在旗務和地方事務上得到鍛煉,甚至希望他們能夠出將入相,軍營建功,因此在爵位上對他們二人毫不吝嗇,遠比同時期的阿桂、兆惠、海蘭察等人待遇好很多。
讓乾隆始料未及的是傅恒在乾隆三十五年(1769年)突然病逝,對于這位自己一手培養的心腹突然的離開,乾隆充滿了悲傷, 或許是為了繼續培養心腹的需要,或許是為了對傅恒早逝的補償,更有心腹重臣出現斷層的局面,乾隆開始著力培養傅恒的兒子福康安。
福康安的經歷,放在爽文小說里都不敢寫
彼時才十六歲的福康安只是 三等侍衛、御前行走而已,次年就被乾隆授為 鑲藍旗蒙古副都統,年僅十七歲就擔任正二品官職,足見乾隆對他的重視,也是在這一年,福康安又擔任 戶部侍郎,到了十八歲這一年,福康安已經成為 軍機處行走。
這種超乎尋常的升遷速度除了乾隆的有意推動之外,更顯示出對福康安超出尋常的喜愛,畢竟福康安和訥親和傅恒不同,他可是乾隆親自教養長大的,早就被乾隆視為自己的子侄了,乾隆在其他大臣面前稱福康安為「甥侄」,但當面則稱他的小名「三福兒」。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大小金川再次叛亂,剛進入軍機處的福康安也被調往金川在阿桂手下歷練,而在給阿桂的諭旨中,乾隆明確提出一句話,「 福康安正當幼年,藉此練習成人,于彼亦屬甚好」,其意思不言而喻,就是特地囑咐阿桂,要著重培養福康安。
說實話金川叛亂在乾隆朝前后歷經二十多年,耗費錢糧數千萬銀子,已經成為乾隆的臉面事,不然也不會先后斬殺張廣泗,納親等幾位重臣,可惜始終沒有進展,此時的福康安卻抓住了這一生揚名立萬的機會,在金川堡壘攻堅戰中大放異彩。
平定兩川得勝圖
金川大戰的特點就是敵人憑借山區的險要地勢,大量筑碉堡固守,清軍想要進攻只能強攻,但強攻怕的就是死傷大,死傷大就會被圍困,一圍困就造成耗費錢糧的死局,但來自京城的福康安卻在攻堅堡壘中能數克堅壘,主動援助友軍,雨夜破敵堡,攀巖自頂部偷襲敵人,立下了奇功。
整個金川二次戰役中,福康安先后攻克敵人堡壘無數,雖然有阿桂的協助,但年僅二十歲的福康安的表現令人非常驚訝,乾隆對于自己一手培養的福康安能夠立下如此大功,也是非常開心,至于賞賜也是給最高的。
乾隆四十一年(1775年),福康安班師回朝,乾隆賜其 三等嘉勇男的爵位,同時還有 雙眼花翎、御用鞍轡馬等榮耀,此后又封其為 正白旗滿洲都統、吉林將軍,在清朝,都統人臣頂級官位了,位列從一品,此時的福康安不過 二十三歲,可謂出道即巔峰。
有人揣測福康安為乾隆私生子純屬亂想,因為靠私生子就能獲悉此殊榮有點牽強,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福康安解決了乾隆多年來的臉面問題和心病,同時也為其他八旗子弟立了個榜樣,更何況這是自己多年培養的心腹。
乾隆時期,八旗軍戰斗力退化的厲害
此后福康安多次領命出征,爵位也升到了 一等嘉勇公,已經到了非宗室的爵位公爵的巔峰,徹徹底底的位極人臣,再往上也只有宗室才能獲得的封賞,但對于乾隆來說,這都不是事。
乾隆五十五年(1791年),福康安入藏驅逐了廓爾喀,在官職上無法賞賜的情況下,乾隆當場解下腰間佩囊賞給了他,這可是人臣天大的榮耀,一般獲得御用物品賞賜就是無上榮譽,哪怕是府庫里的刀劍都是莫大的榮耀。
但賞賜隨身攜帶的佩囊又不一樣了,哪怕是普通的皇子都不能得此殊榮,說實話皇子要是能得到皇帝的親身隨身之物,那麼大臣就可以判定這位皇子有可能就是未來的儲君了。
為乾隆給福康安佩囊這意思已經很明顯了,暗示福康安就是他至親之人,雖然江山不能給,能賞的都給你。
乾隆五十九年(1795年),福康安受命鎮壓貴州石柳鄧、湖南石三保、吳半生等人領導的起義,乾隆突破了習慣,封福康安為 貝子。
貝子貝勒已經屬于宗室的爵位了,一般只有努爾哈赤和他的兄弟子孫后代才能獲得,其他八旗子弟功勞再高也不行,但乾隆就是打破祖制,賞給最喜歡的福康安一個貝子的爵位,而且還規定承襲三世,再降等承襲,至不入八分公世襲,相當于給福康安一門后人天大的富貴。
說實話,乾隆可不是雍正,他可比雍正冷冰冰多了,但對于福康安,乾隆卻表現得異常的暖心,在乾隆六十年(1796年)這一年春節,在滿朝同歡下,乾隆卻只只記掛著遠在云南的福康安,特發諭旨, 告訴福康安他在京師新春嘉慶,滿心欣慰,賞給他葫蘆大荷包一對,小荷包四個。
晚年的乾隆
這個事情放在雍正身上在平常不過了,但乾隆能說能說出如此溫情的話實屬難得,終乾隆朝也只有福康人一人而已
而到了二月份,乾隆參加文廟典禮與諸臣作詩慶賀的時候,又想起福康安了,說福康安雖然文墨不太行, 但自己寫的這些詩就想寄給他看,順便再給他帶點京師的糕點和奶餅,如此愛護福康安,死后給他一個郡王爵位也不足為奇了。
說實話,對于福康安的喜愛,就是乾隆一生中政治與親情的復合體,雖然乾隆這一生好大喜功,為的就是給子孫和史書留下自己豐功偉績的印象,但本人卻重視自己這一生中自己真正付出感情的人。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準備退位前,將自己還是寶親王時居住的重華宮改造成了一個小型紀念宮殿,供后世子孫瞻仰,在這里,他是如何裝飾的呢?
整個重華宮都恢復成自己與富察氏在這里生活時的原貌,甚至將她嫁妝的一對大柜子搬到這里,周圍擺滿了自己未登基時的各種小物件,東邊的屋子里擺滿的都是祖父康熙賜給他的禮物,西邊的屋子則是父母雍正和崇慶太后賞給他的東西,褪去帝王的身份后,乾隆將重華宮的時間定格在自己人生最年輕美好的時刻。
乾隆的重華宮
而福康安也是在自己最年輕美好的時刻所培養提拔之人,而且又能佐助自己治平天下,給予這樣一個特別的人一些特別的恩典,除了對福康安功勛的獎賞之外,也是乾隆對于二人四十年的生活經歷的一種懷念。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