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每秒鐘都會因為核聚變而損失400萬噸品質,這一過程已經持續了46億年,而太陽的預計壽命是100億年。
也就是說最快50億年后,太陽將完全耗盡其氫元素儲備,最終只剩下一個小小的白矮星,而大約 100萬億年后,宇宙中的所有恒星都會因為氫元素耗盡而熄滅,整個宇宙將陷入永恒的黑暗中。
那麼在遙遠的未來,我們能否用黑洞來替代我們的太陽?
拋開黑洞的引力強度不談,它本身的吸積盤熱量其實跟一顆恒星差不多,甚至一顆黑洞遠遠看上去就是一顆恒星的模樣,只有真正靠近黑洞后才會發現被巨大吸積盤圍繞的黑洞本體,所以在提供光和熱這一方面,黑洞跟恒星是差不多的。
至于黑洞的引力干擾,我們也不需要太過擔心,因為天文學家計算表明:哪怕是銀河系中心的人馬座A*這樣的超級黑洞, 它的安全距離也只有140光年,而對于普通的恒星級黑洞來說,這種距離甚至只有幾光年或者幾個天文單位。
也就是說只要行星距離黑洞不是太近,行星本身的大氣層就是安全的,并且受到的黑洞輻射也不會太強,科學界甚至還發現黑洞吸積盤的紫外輻射可以分解分子, 并創建生產蛋白質、脂質和DNA所必需的化合物,這意味著黑洞附近的行星是有機會在黑洞的輻射幫助下誕生生命的。
法國伯爾圖天文台的天體物理學家Sean Raymond認為,如果有一個100萬倍太陽品質的超級黑洞,那麼這顆黑洞的宜居帶將能容納100萬顆行星,這些行星將在黑洞引力作用下變成400個軌道環,每個環上有2500顆行星,并且每顆行星之間的平均距離只有4萬公里,差不多就是地月距離的十分之一。
在這種情況下有巨物恐懼癥的人就倒霉了,因為碩大的星球會頻繁在天空升起和落下,給人非常強的視覺震撼。
看到這里有人會想到《星際穿越》,想到黑洞周圍星球可怕的時間膨脹效應,但實際上真實的星球不可能距離黑洞那麼近, 時間膨脹效應也沒有那麼可怕,所謂的一小時七年更多是科幻情節,真實的黑洞附近的宜居行星跟地球上的時間流逝速度沒啥區別。
計算機模擬結果顯示:一個和地球大小相當的行星,如果圍繞一個和太陽大小相當的黑洞旋轉,將能獲得大約900瓦的可用功率,這明顯是不夠的,因此地球至少需要一顆1000倍太陽品質的黑洞,只有這樣才能從黑洞吸積盤上吸收到足夠的光和熱,維持地球正常的生態循環。
不過也有人認為找黑洞完全沒必要,因為幾百年后的人類文明就掌握可控核聚變技術了,到時候完全可以自己制造核聚變小太陽來給地球提供光和熱。
盡管黑洞的環境極端且充滿挑戰,但科學家的研究表明,如果我們能夠適應并利用黑洞的特性, 人類或許有可能在黑洞附近的環境中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