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古裝清宮劇《雍正王朝》播出后,除了劇中的主角火遍大江南北之外,就連一些不起眼的小配角,也都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名人。
其中,扮演御前侍衛圖里琛的胡榮華,就以既精湛又傳神的演技,幾乎一夜之間爆紅。劇中圖里琛不僅是康熙的大內侍衛領班,而且在雍正和乾隆兩朝,也是當仁不讓的大紅人。
清朝的侍衛制度起源于努爾哈赤,簡單說就是皇帝的貼身保鏢。後來,隨著侍衛制度不斷完善,開始劃分出明確的等級制度,從正六品至正三品不等。
影視劇中的清朝帶刀侍衛,儼然已經成為了皇帝的代言人,他們手中的制式佩刀擁有先斬后奏的特權。
如果有人膽敢硬闖皇宮大內,或者對皇帝的人身安全產生威脅,御前侍衛將會動用手中的特權,對來犯者格殺勿論。
那麼,什麼樣的人有資格擔任帶刀侍衛?他們的佩刀為何是宮廷特制呢?
帶刀侍衛是特殊時代的產物,自權力階級誕生的那一刻起,就隨之應運而生。往大了說帶刀侍衛既是特殊階級的權力象征,又是皇帝對外發號施令的工具。
而往小了說所謂的帶刀侍衛,就是保護皇帝及皇室成員的安保人員,只不過他們的社會地位更高,所享受的特權也更多罷了。
自清太祖開始至溥儀退位,這個存在了276年的特殊職業,才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按照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無論是文臣還是武將,在皇帝面前都不允許帶武器。
否則,在未經過允許的前提下,私自帶武器進見皇帝,免不了被扣上刺王殺駕的帽子。而帶刀侍衛則截然相反,他們不僅被允許帶刀護衛皇帝及其家屬,而且還要帶宮廷特制佩刀。
清朝的帶刀侍衛選拔十分嚴格,普通老百姓根本沒有參選資格。按照當時的規定,只有勛貴或皇室子弟才有資格成為帶刀侍衛。
除此之外,在武舉考試中奪得武進士的人,也有機會被選拔為帶刀侍衛。在當時社會中,能成為保衛皇帝及宗室成員的侍衛,簡直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
身為皇帝的貼身護衛,不僅要求帶刀侍衛的歷史清白,以及超強的武力值,而且還不能是一個白丁,最起碼得會一點之乎者也,這樣才能得到皇帝的賞識。
按照清朝時期的侍衛等級制度規定,只有根紅苗正的人才能充當這個職位,入職之后還會根據工作表現,進行等級劃分和評定官職。
帶刀侍衛歸侍衛處管轄,後來又稱為領侍衛府,一般設領侍衛大臣一名,這個人選必須出自上三旗,而且還要對皇帝保持絕對忠誠。
帶刀侍衛又稱為御前侍衛,屬于皇帝近臣中的一支親軍。按照清朝時期的慣例,帶刀侍衛一般分為4個品級,即所謂的一等至三等,外加一個藍翎侍衛。
正常情況下,一等帶刀侍衛也稱「頭等侍衛」,名額一般限制在60人左右,屬于正三品官銜;而二等帶刀侍衛大約150人左右,授予正四品官階。
三等帶刀侍衛人數最多,頂峰時能達到270人,官階要比前兩個等級低,一般都會被授予正五品;最后一個藍翎侍衛只有正六品官階,人數一般設定在90-100人。
顯而易見,一等帶刀侍衛的級別最高,享受的福利待遇也最好。當然,也是皇帝最信任的貼身侍衛。他們一般都由皇室貴族和旗人擔任,畢竟只有他們才最受信任。
相比于其他三個等級的侍衛而言,一等帶刀侍衛的綜合能力最強,他們不僅要保持絕對忠誠,在關鍵時刻能挺身而出,而且還要具備各種軍事能力,堪稱皇帝身邊的一支勁旅。
御前帶刀侍衛的著裝和佩刀,都是宮廷特制款或者說限量款,他們身著黃馬褂,腰間佩戴著一把極其鋒利又無比貴重的佩刀。
據史料記載,清朝時期的御前侍衛佩刀,都是由精鋼經過千百次錘煉和鍛打而成,無論是韌性還是鋒利程度,都是普通的道具無法比擬的。
據說,此刀一出必須見血,并且還擁有一刀斃命的絕技。另外,這種宮廷特制佩刀,刀柄和刀鞘上都裝飾著名貴的綠松石,看起來格外顯眼和高貴。
更為重要的是這種特制的侍衛佩刀,還屬于限量定制款,說白了就是宮廷內的工匠,會根據侍衛的身高和用刀習慣,為他們量身打造一把佩刀。
御前侍衛最大的作用就是保護皇帝的安全,一旦有人膽敢靠近皇帝五步之內,那麼他們就會毫不猶豫地拔刀,出刀的一剎那必然會血濺當場,但又絕不會將血噴濺到皇帝的身上。
隨著清朝的覆滅,與其有關的一切也都消失得無影無蹤。不過,清朝一等侍衛佩刀卻猶如歷史的見證者,被保存在博物館中,供后人欣賞和品鑒,似乎它正在向人們訴說著那段陳舊的過往。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