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科普
奇趣大曝光
趣味科學
    
和尚們每天吃素,為何個個都是肥頭大耳,看看他們的伙食你就懂了
2023/07/29

和尚, 以和為尚的修行者。

提到和尚很多人腦子里第一反應都是禁欲苦行的僧人一類, 或者是武俠小說里嵩山少林寺、武當派,武功深藏不露的大師。

但其實和尚在歷史上 并沒有如此高深莫測的身份。

在幾千年前,寺廟曾用做儲藏書本,不只是經書,有些古籍藏書也收納在寺廟的藏經閣, 是中國古代藏書體系重要分支之一。

特別是明清時期,佛教盛行, 曾經官刻過許多漢文大藏經,極大地豐富了寺廟的文化底蘊。

也足以說明寺廟在古代一度受到各大皇帝的重視。

既然寺廟地位如此高,管理自然應該嚴苛。 那為什麼還會出現這麼多的胖和尚呢?

最經典的就是布袋和尚,也就是彌勒佛,是最深入人心的胖和尚形象。

那為什麼和尚吃素還會變胖呢?

我們都知道「民以食為天」,這其中肉更是重要。從前每逢過年,就算非常貧窮的人家也會攢錢買上一塊肉吃。

可見肉在中國人生活中的地位之高。 不同的肉有不同的營養價值,有許多營養物質只有肉類含有,比如脂肪、肉類蛋白等。

那麼和尚不允許吃肉,他們怎麼補充這些元素呢? 又為什麼不能吃肉,沒有肉類脂肪攝入他們還會變胖呢?

其實在一千多年前和尚是被允許吃葷的。 但是從梁武帝時期開始,出家人被限制不能吃酒食,包括「自死」的肉類,全部禁止。

若有違反,則按法律嚴懲不貸。 從此,這個規定便延續了下來。

即使有些地方的僧侶是可以吃葷的, 中國大部分地區還是沿襲了這個傳統,忌腥葷。

和尚雖然吃素,但是做菜時不能避免放油。 眾所周知油的脂肪含量是很高的,過量攝入會引起肥胖。

再加上和尚大部分時間都在念經誦佛,讀書寫字,每天久坐不動,時間長了, 不適量運動也容易引起肥胖。

再者,長期吃素也會導致缺乏某些維生素和微量元素,身體會出現水腫的現象,導致看起來很胖。

和尚們每天到底吃的什麼才會胖?別著急慢慢往下看。

古時候和尚們會出去化緣,就是像《西游記》中的唐僧一樣, 拿著缽向百姓家請求給予一點飯食果腹。

并且有個規定,不管化緣來什麼事物,化緣的人都必須吃下。據說釋迦佛祖最后死去就是因為化緣到不軌之人的毒飯菜,被毒死了。

化緣是憑運氣的,要是碰上揭不開鍋的人家也只能一起挨餓。

不過大多數家庭面對化緣的和尚,只要有能力是會給予飯食的。 一來是幫助和尚吃飽飯,二來也算行善積德,做善事。

在香火旺的寺廟,香火不斷,香火錢也許多,和尚的飯也會多些菜品。

其實有些寺廟的飯菜是非常可口的, 被局限于素菜的范圍,想要吃得飽只能在調料方面下手。

于是食用油和調料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佐料, 但是大量的油和鹽糖的攝入,可能會造成肥胖。

因為不能吃肉,所以只能從豆制品、奶制品、粗糧攝取所需的營養物質,比如植物蛋白,用來代替肉類蛋白。

所以 青菜、豆漿、豆腐、土豆等等就是和尚飯菜的常客。

水煮青菜、青菜豆腐、水煮土豆、燜芋頭、水煮山藥、煮玉米、竹筍燉豆腐、涼拌黃瓜、糖霜西紅柿、清炒西蘭花、水煮千張......

菜色還是比較豐富的。有些寺廟的廚師經驗豐富, 會用特別的調味將素食烹飪出肉的口感。

現在有些地方的寺廟面對人們開放,比如嵩山少林寺, 游客可以進去品嘗寺廟飯食。

許多人吃完都說美味,不遜色于外面的餐館。可見把素食做的好吃也是一種本事。

小結:

導致和尚發胖的原因不是單一的,恰恰相反,這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過量調料、久坐不動、缺乏營養導致水腫等。

缺乏肉類蛋白、必須的營養物質、肉類維生素等重要元素的攝入,和尚的飯食只能靠食用油和調味品點綴。

這就導致營養不均衡,容易發生水腫。并且, 和尚長期坐著,運動量很小,能量得不到消耗,也會導致肥胖。

現在素食主義盛行, 但是缺乏一些微量元素和營養物質的補充,即使每天鍛煉,也有可能出現水腫的情況,導致前功盡棄。

所以, 保持合理膳食,葷素搭配,保證每天攝入足量的各種元素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外婆太會收拾廚房:用墻面收納,讓狹窄「單行道」廚房變整潔
2023/06/02
她住進4.5坪蝸居,小家只有「巴掌大」,但一個人住真挺爽的
2023/07/17
被父母趕出家門,美國男子花20萬美元買一小島,卻擠在7.5坪迷你木屋生活:房子越小,我越快樂
2023/05/31
有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家居行為」,實際是錯的,若你家有,最好立馬改掉
2023/05/19
和老人同住后,我終于知道,我們這代人存不到錢的根本原因!
2023/05/31
去小姨家參觀,看到她家這10個「神設計」,我都后悔家里裝修早了
2023/05/13
買了套新房只有15坪,老公花16萬爆改成3房,笑話的親戚不吭聲了
2023/05/10
微波爐已經瀕臨淘汰:別不信,它的替代品用處更大、更便宜
2023/05/20
越來越多人衛生間不裝淋浴房!換成這2種設計,好看又實用
2023/06/10
家里若是有這種「保溫杯」,建議直接丟掉,不是誤導,而是教訓
2023/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