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也算是三國時期的一位風云人物了,別的不說,光他熬死了蜀漢丞相諸葛亮這一點,就足以為人津津樂道了。
但是,我們有很多朋友由于閱歷和見識較淺,沒辦法做到理性和客觀地去看待一些歷史事件和人物,習慣性地 「因為愛所以愛」或者 「一旦愛上你,你的所有都是美妙的」。很多喜歡司馬懿的朋友,還是過度地將其傳奇化了。
在很多演義、小說和影視劇中,為了增加司馬懿身上的傳奇性,將其塑造成了一個忠于漢室的高尚之士, 曾因為不愿意給「實為漢賊」的曹操效力,幾度裝病,最后一次甚至還不惜自己把自己的腿給敲斷了,真的是堪稱腦洞大開。
然而,這樣的天方夜譚居然也有很多人相信。當然這也不能全部怪大家,畢竟一心想要美化主子《晉書》也是這麼忽悠大家的。關于司馬懿出仕的真實過程,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分析過了,他是搭上文官系統的大佬荀彧之后,才適時出仕的,并獲得了一個理想的崗位,也就是一個較高的職場起點。
今天,咱們接著來介紹的他職場升遷情況, 看看是不是有很多東西顛覆了我們的正常認知?
都說司馬懿是曹操逼著來上班的,因為曹操放狠話了,司馬懿再不來報到,你們看著辦就可以了。還說曹操曾經夢到過「三馬食一槽」,然后敏銳地意識到了,司馬懿可能是個禍害,所以極其不信任司馬懿,并反復叮囑過接班人曹丕,千萬要防著司馬懿一點。
咱且不說曹操殺伐果斷的性格,在意識到司馬懿可能會對曹家不利的情況下,會不會提前斬草除根。 單看曹操對接班人及接班人配套系統的安排就知道,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曹沖生前比較得寵,但曹沖一死,曹操把曹沖的天才好友周不疑給殺了;曹植也一度是呼聲很高的接班人,但是在確定讓曹丕接位前,曹操把曹植身邊的聰明人楊修也給殺了。 可見,曹操是不會給自己的權力交接留下任何隱患的。
如果說曹操早就對司馬懿心生芥蒂了,司馬懿的待遇大致只有兩種:第一種就是徐庶那樣的,我知道你不會心甘情愿為我效力,但我也不能讓你替別人效力,所以你就安安心心在我賬下養老吧;另一種便是周不疑、楊修那樣的, 接位大戲日趨明朗之時,就請你下去繼續陪我玩,別在世上混淆視聽,誤導我的孩子們了。
但是,我們看看司馬懿一入仕就是干什麼?
于是,使與太子游處,遷黃門侍郎
直接進入接班人梯隊,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核心預備隊。曹操真要是對司馬懿有疑心,會這麼安排嗎?司馬懿要真對曹操那麼不滿,會去幫曹操培養接班人嗎?簡直不要太幽默!
更搞笑的是,在司馬懿進入曹丕團隊后不久,司馬懿的弟弟,也就是司馬八達中的三達司馬孚也入仕了,參加的是曹植的團隊,崗位也是曹植的高級秘書。
魏陳思王植有俊才,清選官屬,以孚為文學掾
不知道大家看到這里有啥領會沒有?咱可以直接告訴你們司馬家的布局思路:老爺子司馬防死挺著漢獻帝,老大司馬朗及時跟緊曹操,老二司馬懿選擇站隊潛力股曹丕,老三司馬孚最后下注強力競爭者曹植。 這種巧奪天工的布局,你們還覺得是曹操逼出來的嗎?
咱毫不夸張地說,要說職場中著名的綠茶家族,司馬家絕對是排得上號的。提前預告一下,司馬孚在曹植那邊深得曹植的信任和認可,但是曹植奪位失敗后,司馬孚居然可以做到無縫對接轉投曹丕的陣營,還深受曹丕的器重。 你們就說你們服不服?
植負才陵物,孚每切諫,初不合意,后乃謝之,遷太子中庶子|轉孚為中書郎、給事常侍,宿省內,除黃門侍郎,加騎都尉
咱還是回到司馬懿身上來吧!司馬懿參加工作后,并不是什麼默默無聞地坐等曹操去世,然后曹丕上位后,再火箭式提拔的。 人家是有人給他當助推器的,主要就是荀彧、崔琰那樣的大佬。這些士族大佬、朝中重臣逮到機會就夸司馬懿的工作態度好、工作成績顯著、工作能力出色。
這里插一句哈,如果真要說曹操對司馬懿有所忌憚,應該是源于荀彧、崔琰等人的過度推薦,因為曹操在自立的欲望越來越強烈之后,與荀彧、崔琰等士族大佬的矛盾越來越劇烈,曹老闆213年搞的「唯才是舉」就是要稀釋士族集團對人事和人才的壟斷權。 司馬懿既然被荀彧等人那麼賞識,曹老闆心里有點不待見他是很正常的,但絕對不是曹操有先見之明,把司馬懿看透了,沒那麼神奇。
215年,曹操打漢中張魯那一年,司馬懿和劉曄都向曹操提出過要順勢拿下巴蜀,但曹操并沒有聽他們的。因為曹操不是那麼好忽悠的,在后勤保障不充足的情況下去越過蜀道天險打巴蜀,基本上是沒有結果的。
219年,司馬懿升任為曹丕的太子中庶子(首席機要秘書)。 他的工作表現是「(曹丕)每與大謀,輒有奇策」,坐實了曹丕手下第一參謀的位置。還與陳群、吳質、朱鑠并稱「四友」,說明人家的小圈子也開始形成了。
這一年,還有一件事值得一提,那就是司馬懿已經慢慢站到前台來了。在襄樊之戰前夕,他曾對曹操說,荊州刺史胡修和南鄉太守傅方兩人工作作風不行,得把他們換了,不然容易頂不住壓力叛變,曹操再次沒聽他的。上述兩位同志果然中了司馬懿的毒,最后都叛變了。
然后,就是關二爺威震華夏的事了,當時曹老闆想死的心都有,當初為什麼要玩什麼男人之間的浪漫?怎麼不一刀把關羽給咔嚓了?這都被他打得收不了場了。曹老闆當時準備遷都到鄴城,當不了天下霸主,學學袁大哥當一個北方霸主也挺好。 這次,是司馬懿和蔣濟阻止了曹操,并提出了「唆使孫權背后給關羽捅刀子」的毒計。
是時漢帝都許昌,魏武以為近賊,欲徙河北。帝諫曰:"禁等為水所沒,非戰守之所失,于國家大計未有所損,而便遷都,既示敵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孫權、劉備,外親內疏,羽之得意,權所不愿也。可喻權所,令掎其后,則樊圍自解
有一說一,司馬懿這次還算得上是「出彩曹魏人」,對曹魏集團的貢獻挺大的。但這也是司馬懿在曹操時期唯一拿得出手的明面上的工作業績了。
220年開春,曹老闆也走了,司馬懿的春天終于來了。司馬懿作為曹丕的親信,被任命為喪事大了(主持人),管理喪葬諸事,內外肅然,迅速的安定了人心。
帝綱紀喪事,內外肅然,乃奉梓宮還鄴
曹丕上位后,司馬懿立馬被封為河津亭侯,還當上丞相長史這種實權職位。
十一月,魏受漢禪的關鍵時刻,司馬懿被提拔為尚書,不久轉督軍、御史中丞,封安國鄉侯。
第二年,司馬懿再度升職,擔任侍中、尚書右仆射。
上述這些崗位咱就不一一介紹了,總而言之一句話: 都是離曹丕越來愈近的核心崗位。
222年和224年,曹丕兩次伐吳,司馬懿開始以管家身份坐鎮許昌,被封向鄉侯。
225年二月,司馬懿再升官,任撫軍大將軍、假節,領兵五千,加給事中、錄尚書事。人生第一次觸碰到了軍權。
文臣崗位給你做到了接近極致,然后給你軍權,這是啥概念?大家自行去揣摩就行了。反正司馬懿自己當時都有點不敢相信,進而不敢冒昧接受。 後來是曹丕這貨說,他就是想讓司馬懿替自己多多分憂,司馬懿才沒法拒絕的。
吾于庶事,以夜繼晝,無須臾寧息。此非以為榮,乃分憂耳
曹丕這貨咱現在不說他哈,只是告訴大家就這貨那表現,不怪他爹生前感慨道 「生子當如孫仲謀」,這貨確實連「孫十萬」都不如。
曹丕還曾在詔書中對司馬懿深情告白過: 咱曹魏的攤子很大,咱們以后各管一邊。我管東你就幫我管西;我管西你就幫我管東。
吾深以后事為念,故以委卿。曹參雖有戰功,而蕭何為重。使吾無西顧之憂,不亦可乎···吾東,撫軍當總西事;吾西,撫軍當總東事
看到沒,如果不是司馬懿不姓曹,這都有點讓人懷疑,這兩人是不是失散多年的的親兄弟了?又或者,這兩人上輩子就是如膠似漆的一對戀人?
總而言之,在曹丕在位的六年中,司馬懿在仕途中絕對是坐火箭往上走的,還是那種加速無敵的超級火箭。
但是,司馬懿之所以沒有在曹丕去世之后,成為曹魏朝堂翻云覆雨的大權臣, 是因為曹魏集團的先天性優勢擺在那里,人家曹家、夏侯家的牛人太多了,司馬懿就算坐火箭上來了,但是他的根基還是太淺了,不敢輕舉妄動,否則,有人可以分分鐘拍死他的。司馬宣王,你還得繼續裝病、裝孫子。(這些事以后會陸續聊到的)
首先解釋一下一個問題哈,司馬懿出仕絕對不是曹操逼著去的,這一點之前已經解釋得很清楚了。 但他是不是一開始對到曹操手下上班意愿不太強烈呢?這其實也應該是真的!因為他大哥司馬朗已經在曹操那里站隊了,且發展勢頭相當不錯,他們司馬家是不會重復下注的。他們要把好鋼用在刀刃上,司馬懿和司馬孚這兩個到了出仕年齡的種子選手,一個都不能浪費,必須一個放到曹丕的碗里,一個放到曹植的碗里。
那他們家是怎麼運作這個事情的呢?其實還是通過士族大佬荀彧、崔琰等人,職場之中的人事安排,正常是不可能跳過人事經理或者主管人事的副總的。 看看司馬懿後來對潁川士族和荀家后人的態度就知道,司馬家選擇的路線還是走潁川士族這條路線。
曹操在要給自己加九錫之后,徹底和荀彧鬧翻了,也就是和荀彧背后的潁川士族鬧翻了。曹操可以逼死荀彧一個人,但他沒有辦法把朝堂上下的潁川士族、以及荀彧這麼多年提拔的人員全部連根拔起。 他只能逐步去稀釋、去邊緣化一些人,所以曹操有點不太待見司馬懿也是正常的。
但曹操不待見司馬懿的原因絕對不是發現司馬懿有竊國之心或之能,否則,司馬懿不可能會被委以重任,也不可能活那麼長久。而且,曹操真的是那麼交代曹丕,要曹丕提防司馬懿一點,曹丕就算再糊涂,后面也不會那麼任性地提拔司馬懿。 曹操和曹丕這對父子對司馬懿的認知差,根源在于兩人對于潁川士族的態度不一樣。
曹丕上位之后,為了能順利稱帝,推翻了他爹當年的「唯才是舉」,推行了「九品中正制」,這實際上是對士族集團的一種妥協。咱把人才的舉薦和鑒定權還給你們,你們也別背地里抵制我們曹家稱帝了。這是曹丕重用司馬懿的一個重要原因。
曹丕重用司馬懿還有一個私人原因,那就是這貨也是一個性情中人。 曹丕是典型的自己人我就愛死你、誰得罪過我我就弄死誰的人格。
曹丕這一輩子,幾乎每一個曾經幫過他的人,都能從他那里得到豐厚的回報。只有一個人例外,那就是幫他生了一個好兒子的甄宓,曹丕把她弄死了還不說,還要覆面塞糠,讓人家到地底下也不能開口說話(原因跟曹叡的身世有關)。
而所有得罪過曹丕的人,無一例外都沒有什麼好下場。他是怎麼對待他的親兄弟曹植的,這就不用說,那叫一個步步緊逼,就差沒把「弄死你」三個字寫在臉上了。再舉一個恐怖而又荒唐的例子,這貨曾經找自家人曹洪借過錢,但曹洪也是一個視錢如命的人,沒借給他。結果,這貨上位之后就以賓客犯法的名義要殺掉這位救過他爹命、傾家蕩產支持他們家創業的叔叔,最后是他媽親自拿命求情,他才放過曹洪。
始,洪家富而性吝嗇,文帝少時假求不稱,常恨之,遂以舍客犯法,下獄當死。群臣并救莫能得。卞太后謂郭后曰:"令曹洪今日死,吾明日敕帝廢后矣。"于是泣涕屢請,乃得免官削爵土
所以,后世有很多人把司馬懿吹得神乎其神,說他有多麼善于混職場!說句心里話,從上面這些事實來看, 大家覺得他的升遷是全靠他的運籌帷幄嗎?優勢全是他的主觀能動性嗎?
職場之中,一朝天子一朝臣,其實是很正常的。并不是說,你跟著某一任老闆飛黃騰達了,就說明你牛逼到家了。 而是取決于你是否對老闆有價值,是否能符合老闆的心意,或者老闆是否愿意把那一份幸運分配給了你?
司馬懿在曹丕時期,確實是可以用「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來形容。但是,到了繼位的曹叡手里,面對這個水平遠超曹丕的英明天子,他又得夾著尾巴做人了。不過,好在幸運之神再一次照顧了他。此事后話,到了那個點,大家能看到真相的。
前面說了,司馬懿確實是有很強的個人能力,但是不建議大家去盲目崇拜他, 因為很多涉世未深的人根本讀不懂這樣一個復雜的人。
事實上,我們去閱讀和理解一個讓大家感覺很厲害的人時, 通常最好的切入口并不是這個人本身,而是他的周圍或者背后。也就是說,你看一個人的成色,最好方法其實是觀察他交的是什麼樣的朋友?來自于什麼樣的家庭?接受的是什麼樣的教育等等?
舉個例子,大家要讀懂司馬懿的厲害,首先要讀懂司馬家族的厲害。說句實在話,如果司馬懿的哥哥不是死得過早,妥妥地又是一位大神。包括后面司馬懿的大兒子司馬師不是死得過早,司馬昭又得再往邊上站一站了。司馬家那種勤練內功、穩打穩扎、謹小慎微、分散下注的家風現在是比較牛逼。 他們家的人是不會輕易犯錯的,都是逮準機會就全力出擊的餓狼,還是自帶傳說的惡狼。
現在有很多人各種無腦吹捧這個商業大佬、那個傳奇精英,然后情況不對,就變身墻頭草,各種落井下石,其實就是這些人壓根就不了解這些人成功背后的東西,反正就是「見風是風、見雨是雨」唄。
講白了,還是很多人缺少系統思維,只能局限于一些外在的點去看問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有時候,跳出事物的本身去看事物,才有可能看得更透徹。
有人曾問:我談了個對象,但是在正式確定關系前,跟家中父母一說,父母說要去對方家里看看。我覺得沒這個必要,相愛不是兩個人自己的事嗎?但是,父母卻一再堅持,我應不應該聽父母的?
這需要問嗎?自然是要聽父母的呀! 因為從一個人的原生家庭情況可以看出太多的東西了。比如他不愛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可能會真心愛你嗎?比如他的家境一窮二白,平時卻對你花錢大手大腳,你敢信任和依賴他嗎?比如他是書香門第,卻平時表現得很市儈油膩,你覺得他的學習能力有問題嗎?比如他的家庭教育有某種缺失,但在你面前卻表現得滴水不漏,你覺得有問題嗎?
一個人本身是可以自帶很多偽裝因素的,只有他周圍的客觀環境才會盡可能真實地給你傳遞信息。
如果一個人在社會生活或者公開場合表現得過于厲害或者完美,但沒有相應的背景支撐,那麼,這種人大家一定要小心了。言盡于此,信與不信,請諸君自我考量!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