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10月,古老的北京城一如往年天高氣爽,時代命運卻變幻出風云涌動的宿命。這年:先是南方的孫中山總統府遭到炮擊,而后各地工人罷工運動愈演愈烈,緊接著皖南遭遇百年罕見的水災……家國盡殤的種種動亂,似乎預示著某種不詳。可即便軍閥混戰、江山易色,卻絲毫沒有影響香山紅葉的綻放,亭台樓閣的壯美,以及達官貴人的鶯歌燕舞。這年的10月10日,北京金魚胡同內張燈結彩,熱鬧非凡。此時,聞名京城的社交名媛陸小曼正與年少有為的軍界英才王賡,舉行一場盛大隆重的婚禮。
一位是曼妙佳人,一位是青年才俊……這樣完美的天作之合,引得世人爭相觀看和見證。據說:當天光出席婚禮的中外貴賓就有幾百人,好奇觀禮的民眾高達數千。身為這場世紀婚禮的主角,陸小曼為自己挑選的9個伴娘,更是大有來頭。她們中有曹汝霖的女兒、有章宗祥的女兒、也有葉恭綽的女兒,以及趙椿年的女兒…熱鬧的觥籌盛宴,滿足著陸小曼最想要的儀式和浪漫,也帶來了她對婚姻的無盡期待。陸家父母也欣喜不已,他們為擇得如此良婿倍感滿意,也為王賡的前途無量倍感榮光。他們沉浸在這場被世人矚目的幸福聯姻中,認為完成女兒的終身大事,便可以高枕無憂了。可哪曾想到:婚后的女兒陸小曼,竟然用任性的自我放逐,親手毀掉了這份被世人羨慕的幸福。在眾多民國才女中,陸小曼是真正出身名門世家的優雅名媛。她的父親陸定,早年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是首相伊藤博文的得意弟子,回國后歷任民國財政部司長、參事、賦稅司長等二十余年;母親吳曼華,則是常州望族吳家的大家閨秀,多才多藝。優渥的家境,讓陸小曼16歲便精通英法雙語,彈得一手好鋼琴,且擅長繪畫;17歲的她又被校方推薦進入外交部參加翻譯和接待的工作,因為機智幽默、美麗大方的個人形象,受到時任外交總長顧維鈞的稱贊和欣賞。才貌雙全也高傲冷艷的她,迅速紅遍北平社交圈,令無數男子為之傾倒。眾人皆知:多情浪漫的詩人徐志摩為滿足她的揮金如土,不惜常年辛苦奔波,以至于遭遇空難。執著深情的畫家翁瑞午為與她廝守晚年,不惜拋棄多年的原配,背負兒女的指責和埋怨。但很少有人知道:身為前夫的王賡,對陸小曼的愛最深情,也最容易被忽視。相比于同時期的胡適、徐志摩等人,王賡是真正的文武雙全,也是史上罕見的優秀奇才。出生于1895年的他,先是畢業于清華大學,后又因為學習出眾,成為第一批公費派往美國的中國留學生,先后就讀于密歇根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西點軍校,美國名將兼總統艾森豪威爾是他的同學。在西點軍校攻讀了兩三年,王賡取得了同期學員中第十名的畢業成績,在國外橄欖枝不斷被拋出的情況下,王賡毅然選擇了回國。當時中國正值軍閥混戰、動亂不安的年代,王賡這樣的人才一回國很受歡迎,在事業上很快迎來了人生的黃金發展時期。年紀輕輕的他被安排到北洋陸軍部工作,1918年6月,獲頒陸軍少尉軍銜;1919年秋,出任航空局委員;同年,又以中國代表團上校武官和外交翻譯的身份參加巴黎和會,協助留洋軍事專家為中國爭取權利。那時的他,是全國最有前途的青年軍官,同時也是最炙手可熱的理想女婿,凡是上流社會的豪門,無不夢想將女兒嫁給這樣滿身光環的英年奇才。王賡是世人公認的好丈夫和好女婿,但其中唯獨不包括陸小曼。
王賡不愛陸小曼嗎?并不是的,他愛的癡情,甚至有些憨厚。自從和陸小曼結婚后,他努力升職加薪,以滿足陸小曼闊太太的排場講究,每月將薪資統統交給陸小曼,滿足她的揮霍和奢侈。但這樣的愛,對渴望甜蜜愛情和浪漫互動的陸小曼來說,卻無法接受。她是熱愛觥籌交錯的明艷女子,也是向往花前月下的浪漫才女,但丈夫王賡因為軍務在身,整日想得是保家衛國,留給她的陪伴少之又少。縱然衣食無憂,可陸小曼心心念念,卻是轟轟烈烈的愛情和浪漫。王賡不是沒有感受到陸小曼的失落,為博妻子開心,他做過很多努力。即便自己身居官位,但他還是不顧世俗異樣眼光,放陸小曼回歸往日社交生活。對王賡來說:只要是陸小曼想要的,自己統統給她。陸小曼總覺得王賡不解風情,卻不知風情也有許多種:有的是花前月下的浪漫,有的是朝夕相守的忠貞,也有的是因為愛你的成全。可陸小曼,卻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女人;困在溫水煮青蛙的婚姻太久了,她不僅需要獨立和自由,更需要一場轟轟烈烈、幾乎燃燒生命的愛情。彈指一揮間,1924年的春天到來了。這一年,是陸小曼的婚姻和命運發生轉折的關鍵性一年;而著名詩人徐志摩,同樣身處矛盾而復雜的感情中無法抽離。因為新月社的成立,兩個情感失意的人有了真正的交集。陸小曼喜歡這樣的熱鬧聚會,經常也帶著丈夫王賡來參加。值得一提的是,王賡因為與徐志摩,同為著名思想家梁啟超的得意弟子,所以兩人也是摯友。王賡知道妻子陸小曼,無法適應相夫教子的太太生活,便托付好友徐志摩,帶著陸小曼多多參加文化交流活動。就這樣,陸小曼與徐志摩開始有了頻繁的交流。明媚張揚的陸小曼,讓徐志摩填補了與張幼儀失婚、被林徽因拋棄后的空虛和失意,讓多情的詩人,對愛情的渴望再度被點燃;而陸小曼也忘了自己已有家室的身份,他們開始頻繁見面,不顧世俗的投身熱戀中。
可憐癡情的王賡,還因為自己出任哈爾濱警察廳廳長的事情,覺得對陸小曼欠缺陪伴,于是在臨行前,又找到自己的好師兄徐志摩,希望代自己照顧。對于妻子和摯友早有戀情的事情,他全然被蒙在鼓里。自從陸小曼出軌后,對王賡的態度愈發冷淡。她與徐志摩寫信互訴相思,提起丈夫王賡的名字,只概括為一個簡單的「他」,散發著難以掩蓋的厭煩和疏離。
「可恨昨天才寫得有趣的時候,他忽然回來了……」「前兩天寫得好好的,他又回來了。本來這幾天因為他在天津,所以我才得幾天清閑的日子。」「我現在才知道夫妻間沒有真愛情而還須日夜相纏,身體上受的那種苦刑是只能苦在心,不能為外人道的。」
通過以上書信不難發現:徐志摩成了陸小曼全心記掛的人,王賡的回家,卻是她最為厭煩的累贅和負擔。紙終究是包不住火的,即便王賡對陸小曼愛的縱容,也愛的癡情,但得知妻子與摯友有了相戀之實,王賡的絕望可想而知。得知真相時,他有無法抑制的惱羞成怒。他用槍指著陸小曼的額頭,逼她與徐志摩做出決斷,但陸小曼的回答卻是:
「我愛他,我不后悔,你殺了我吧。」
她知道他不忍心,所以便用這場豪賭,為自己博得自由。正如陸小曼所預料般,素來殺伐果斷的王賡,面對妻子的背叛,終究是心軟了。他甚至想到了自己對陸小曼的虧欠:結婚多年,他陪伴妻子的時光少之又少,給予妻子的浪漫更是屈指可數…他忽然間覺得,自己才是背叛婚姻的那個人,因為自己的疏忽,才讓妻子走上了不歸路。鐵血男兒,卻過不了這場情關,因而他無法忍心苛責任何人。婚姻的失意,讓王賡的事業也開始走下坡路。1925年,王賡代表北洋軍閥向白俄購買軍火,但是白俄方面卻攜款失蹤。北洋政府前來查辦此事,將王庚關押審問。陸小曼是絕情到底的,縱然王賡陷入牢獄之災,她卻沒有暫緩對失婚事項的辦理。即便這個男子愛她愛到卑微,可就是暖不化她冰封萬年的心。所以,在王賡被關押獄中的期間,陸小曼還是遞上了失婚協議。就這樣,王賡在牢獄中,鄭重簽下了這份失婚協議。值得一提的是,此時的陸小曼已經懷了與王賡的孩子,但是為了和徐志摩在一起,她還是選擇執意打掉了,甚至不惜付出終身不孕的代價。這番冷酷決絕的做法,也著實傷透了王賡的心。
但他對陸小曼始終是充滿愛意的。在簽字之后,他當面對徐志摩說了一句話:
你以后務必對她始終如一,如有三心兩意,給我知道,定會以激烈手段相對。
事實上,以王賡的地位,在軍閥混戰年代,要對徐志摩動用「激烈」手段,簡直輕而易舉。然而,對于妻子和摯友的雙重背叛,他全部選擇了諒解和釋然。這番選擇背后,說到底還是因對陸小曼的癡情愛意。1926年10月3日,徐志摩和陸小曼久久盼望的生活終于開始了。在北海公園的畫舫齋,兩人舉行了甜蜜而浪漫的婚禮。這次的婚禮主持人是胡適,而證婚人則是徐志摩的老師梁啟超,;徐志摩父母覺得兒子失婚再婚的行為有辱門楣,因此拒絕出席。可以說,這是一場別開生面的婚禮。從證婚人梁啟超發表的「證婚詞」,便可見一斑:「徐志摩,你這個人性情浮躁,以至于學無所成,做學問不成,做人更是失敗,你失婚再娶就是用情不專的證明……」現場來賓聽到這一番話,頓時面面相覷,鴉雀無聲。身為當事人的徐志摩和陸小曼更是漲紅了臉,十指相扣的兩個手掌心都在冒汗。同樣的,在兩人的這場婚禮上,作為前夫的王賡,特意送去一份厚禮,還附帶一張賀卡,上面只有一句話:「苦盡甘來方知甜」。這段話的意思是祝福他們終于得以沖破一切束縛有情人終成眷屬。即便是遭受傷害和背叛,但王賡卻從未有過抱怨和撕扯,反而給了兩人最大的成全。七字豁達的祝福,是王賡最為克制的愛,也反襯了徐志摩橫刀奪愛的卑劣。這樣的祝福,也著實讓羞愧難當的徐志摩,當場不知所措。當年上海報紙對此事的報道標題是「王庚讓妻,氣度非凡;志摩娶婦,文德安在」。由此可見,徐志摩和陸小曼的結合,也受盡世人的冷眼和嘲諷。以傷害他人為代價的真愛,真的會幸福嗎?我想:這世上的事情,大多都是講求因果循環的;人們曾經的種種抉擇,早就被命運暗中標記了價格。苦盡甘來方知甜!這是王賡對兩人最誠摯的祝福。可婚后的陸小曼與徐志摩,卻在短暫浪漫過后,將婚姻變得面目全非。為了滿足陸小曼揮金如土的生活習慣,徐志摩不得不拼命掙錢,全國各地到處飛,在不同學校兼職當老師,還兼職賣房子,寫文章,被沉重的經濟負擔壓得喘不過氣來后,兩人不斷發生爭吵和冷戰,最終這段婚姻以徐志摩的遇難畫上句號。如果陸小曼追求真愛,那麼這就是她要承擔的真愛代價吧。王賡是一直放不下陸小曼的。即便與陸小曼失婚后,他也經常去看望陸小曼母親;表面上是聽她絮叨家長里短,實際上,也是為從這些瑣碎的家長里短中,尋找些陸小曼的境況,讓自己心安。徐志摩去世后,王賡更是試圖與陸小曼復婚,得知王賡心意的陸家父母,也是萬分欣喜,但陸小曼卻選擇了拒絕。她需要照顧,也需要接濟,如果沒有翁瑞午的出現,她大概會回到王賡的身邊。只是王賡哪能想到,徐志摩去世后,自己心愛的這位女子,選擇了與有家室的翁瑞午同居,無名無分整整30年。王賡放不下陸小曼,也是這份讓他無法釋懷的愛,徹底毀了他的前程,讓他背負上「漢奸」的莫須有罪名,終其一生再也無法擺脫。那是1932年,宋子文成為民國財政部長后,王賡被任命為「稅警總團」第二任總團長,中將軍銜。這年的他,年僅36歲,有著觸手可及的大好前程。這一年,也是徐志摩去世后的第二個春天,爆發了「一二八」上海保衛戰。因為放心不下陸小曼,王賡在槍炮聲沉寂下來后,竟然選擇了脫離戰場,騎著一輛摩托車穿過了外白渡橋,進入公共租界,去探望久病不起的陸小曼。沒想到,剛進入公共租界,就被日軍抓獲。更為要緊的是:他隨身攜帶的軍用皮包中,有淞滬兵力部署和戰線配置圖及重要文件。也是因為這件事,人們都認為上海守軍的撤退,與王賡丟失的軍事地圖有關。憤怒的人們,將這場事件稱為「王賡獻圖」,自此,這位耿直的錚錚男兒,此生都背負著漢奸的罵名。雖然後來經過調查,確認王賡沒有丟失軍事地圖,但王賡還是因為「擅離戒嚴地點」的罪名,被判處有期徒刑兩年零六個月。兩年牢獄對健康的損耗,也讓王賡身體素質早就大不如前。1935年,出獄后的王賡,專門到德國去治療身體。朋友們顧忌他的健康狀況,便勸他此生莫再問國事,但王賡卻錚然表示:「如果國家對外作戰,自會挺身而出。」他是這樣承諾的,也是這樣做的!1941年12月8日,日軍襲擊美國珍珠港,美、英、中等國結盟,對日本發動反擊。此時,國民政府決定組建一個軍事代表團,前往華盛頓參加軍事聯盟。在宋子文的提議中,王賡再次被選中。即便這年的王賡身體大不如前,但還是選擇了跟隨部隊出發。心痛的是:在出訪北非盟軍的過程中,王賡腎病和心臟病突然復發,最終客死異國他鄉。這年的王賡僅有47歲!
他曾癡等陸小曼整整12年,只是從始至終,沒有等來他想要的回應。王賡去世后,北非盟軍將他厚葬于開羅盟軍公墓,墓碑上,是「鞠躬盡瘁」四個大字。他這一生,無愧國家,無愧婚姻和愛情。可造化弄人,無論多麼赤誠的真心,都消融不了陸小曼的決絕,也等不來陸小曼的回頭。若沒有當年那場盛大的世紀婚禮,這個錚錚鐵骨的家國好男兒,也會得到愛情的善待吧。他這一生過得太苦,也愛得太不值當!可細細想來,愛情這回事,又哪有那麼多值不值的利弊衡量,這世上多得是你情我愿的虧欠,多得是相忘江湖的意難平。若能在愛情這片苦海中求仁得仁,便是最大的恩賜與期待了…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