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為了他的文學夢想,離開家鄉,從湘西來到北京。由于沈從文沒有上過正規的學校,當他想考取燕京大學的國文班時,只得了零分。他只能在一間簡陋的小公寓里,不分晝夜地寫作。但是,沈從文投出去的稿件,不斷地被拒絕,被退回來。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他的身上已經沒有錢了,貧困得連飯都吃不上了。只得向所有認識的,在北平的朋友發信求助。最后,只有郁達夫出現了,不僅馬上帶他出去下館子,把身上的錢都給他,還把圍巾摘下來,給沈從文系上。郁達夫回家之后,立即寫下了文章《給一個文學青年的公開狀》,為沈從文大聲疾呼。在這以后,沈從文好像拿到了文學圈的入場券似的,他的文章,開始頻繁地出現在報紙副刊上。文人相輕,魯迅先生看不慣沈從文的文學風格,但是,開始兩人也沒有什麼交集。後來發生一件事。
女作家丁玲獨自一人到了北京,碰上好友王劍虹離世,讓她遭受的精神打擊沉重。又因自己在北京城里,為以后的人生道路感到迷惘。丁玲想到了魯迅,先生那時是眾多年輕人的精神導師。雖然素未謀面,但她還是寫信前去求助。1925年4月30日,魯迅在日記中記載了,他收到一封署名丁玲的來信。信中大意是說,她一個女子,在現今社會上怎樣不容易活下去。她已經在北京碰過許多釘子,沒有出路。想請魯迅先生設法幫她,找個吃飯的地方,哪怕是報館或書店、印刷廠都可以。丁玲後來回憶說:「我怎樣辦呢?我的人生道路,我這一生總得做一番事業嘛!我的生活道路,我將何以為生呢?我想來想去,只有求助于我深信指引我的魯迅先生,我相信他會對我伸出手的。于是我帶著無邊的勇氣和希望,給魯迅先生寫了一封信,把我的境遇和我的困惑都仔仔細細坦白詳盡的陳述了一番。」魯迅接到丁玲的信,感到奇怪,他對剛好來訪的朋友說,他并不認識這樣的一個人,也沒聽說過。那時候,魯迅正在與人論戰,經常收到各式各樣的來信,所以找人幫忙打聽丁玲此人。有人告訴先生,這筆跡很像休蕓蕓(沈從文當時名休蕓蕓),他認得出這是沈從文的筆跡,沈從文的稿子都是用鋼筆尖在布紋紙上寫的這種蠅頭小楷。」于是魯迅先生認為,丁玲就是休蕓蕓,所謂找事云云,不過是開玩笑而已。所以丁玲那封信,先生沒有回復。7月12日,在錢玄同等人編輯的《京報》副刊《國語周刊》上,刊登了沈從文一首用家鄉土語寫的詩《鄉間的夏》。魯迅當天給錢玄同寫信說:「這一期《國語周刊》上的沈從文,就是休蕓蕓。他現在用了各種名字,玩各種玩意兒。歐陽蘭也常如此。」
那時候,沈從文剛剛開始走上文學之路,因為丁玲的一封信, 因為兩人筆跡相似,莫名其妙地,被卷入這個誤會和糾葛之中,受到魯迅先生的鄙視和指責。後來,魯迅得知有丁玲這個人存在,之前誤會了沈從文,可是,魯迅對沈從文卻沒有說半句歉意的話。反而又說了挖苦的話:「那麼,我又失敗了。既不是休蕓蕓的鬼。她又趕著回湖南老家,那一定是在北京生活不下去了。青年人大半是不愿回老家的。她竟回老家了,可見她抱著痛苦回去的。她那封信,我沒有回她,倒覺得不舒服。沈從文聽到后,不免感到惱怒。魯迅不知道,自己這些話,對這位年輕人在心靈和情感上造成的刺激和傷害。因此,巴金說過,沈從文對魯迅後來有成見,其實也在情理之中。在後來的時間里,雖然都是作家,沈從文和魯迅一直沒有交往,保持距離。在有的問題上,他們還發生論爭,就如「京派海派」之爭。雖然,沈從文和魯迅之間的矛盾,有來自思想和見解方面的原因,但是,他們先前的這一場誤會,還是影響了各自的情緒,尤其是對于沈從文來說。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