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不同的科幻作品中看到關于宇宙的不同結局,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宇宙在結束了所有恒星演化后,會進入重啟狀態。我們認為當宇宙所有物質都歸入黑洞,所有黑洞可能都會重新合并,當所有物質和能量重新變成一個奇點時,宇宙就會重啟。但這也許僅僅只存在于科幻小說中,或者僅僅只是我們的想象。
宇宙中完全失去光明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也可以說等待光明完全消失需要經歷極其漫長的時間,恒星并非我們想象得那樣脆弱,黑洞也并非我們想象得那樣恐怖。只要能量仍然存在,黑洞也不可能吞噬完所有物質和能量。高級文明的最終命運并不會輕易毀滅,而是進入億萬年的穩定生存,同時宇宙進入億萬年的黑暗,而生命也會經歷億萬年的孤獨。
這就要說到恒星的最終演化結果了,星空中時時刻刻都有數不清的恒星消失,它們在結束主序星階段后要麼成為白矮星,要麼成為中子星,要麼成為黑洞。但最終都會成為黑洞,或者被黑洞吞噬。我們可能認為一顆恒星結束主序星后就成為了死星,但實際上并非如此,每一顆消亡的恒星在變成死星前都會留下將近一半的氣體塵埃在空間中,這些氣體塵埃是形成下一代恒星的原材料。
不可逆轉的宇宙規則讓恒星消亡,卻仍然留下重生的機會。所以恒星就有這樣一個過程,最初的初代恒星由于空間中的氣體塵埃物質高度集中,致使初代恒星的品質和體積都特別大,但這就是宇宙最有意思的地方,品質越大的恒星壽命卻越短,明明有更多的資源可供使用卻偏偏無法用到。當初代恒星消亡后,會留下一個殘骸成為黑洞,同時也會留下一半以上的氣體塵埃并形成直徑橫跨數光年的星云,這些星云是形成二代恒星的原料。在這些巨大的星云內,各處都在重新匯聚著塵埃,當這些氣體塵埃聚集到一定規模并點燃了核聚變時,二代恒星誕生。
二代恒星誕生后馬上就會過河拆橋,它們并不會感謝星云,而是立即釋放高強度恒星風吹散星云。所以二代恒星開始有了自己的星系,并開始有自己的行星。當二代恒星結束主序星階段后,會成為白矮星或者中子星,它們同樣會留下一半的氣體塵埃在宇宙空間中,這些塵埃也會形成新的星云,而第三代恒星則會在其中誕生。
恒星消亡并不意味著完全死亡,除非新的星云被其他強大的輻射源吹散這種倒霉的情況外,星云會繼續形成下一代恒星。但是恒星的品質卻越來越小,比較有趣的是恒星越小壽命越長。如果是小于太陽品質0.8倍的恒星,它們的壽命可以達到數萬億年,這樣的恒星叫紅矮星。也就是說,如果一顆紅矮星位于星系邊緣,當星系中的恒星熄滅,都成為暗星或者被中心黑洞吞噬,那麼這顆紅矮星可能會圍繞這個黑暗星系旋轉萬億年,以微弱的光芒照亮這個滿是暗星的星系。
如果高級文明想要逃離暗星世界,唯一的出路就是將自己的行星放在星系邊緣的紅矮星軌道,伴隨紅矮星經歷萬億年的歲月。我們可以想象一下未來的場景,在千億年后,宇宙中的星云稀薄,所有黃矮星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滿大街的紅矮星,每個星系都變得光芒黯淡,夜空不再有繁星點點,能看到的只是無盡的黑暗。星系之間的距離也遠到離譜,用天文望遠鏡也無法再看到恒星,只能看到光芒微弱的少量星系,而這些暗星系還在繼續遠離。文明還在繼續繁衍生息,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最終可觀測宇宙可能只剩下自己,陪伴文明的只有無盡的孤獨。
數萬億年后,紅矮星最終也會熄滅,宇宙中的輻射源完全消失,宇宙將不再有溫暖,宇宙的最終的命運是無限接近絕對零度。如果求生欲夠強,那麼最后的生存之地就是行星內部,氣態巨行星如果還能存在,這些將是人造太陽的備用燃料,也可以利用巨行星對固態行星的潮汐力,使固態行星內部處于活躍狀態,利用地心熱量提供能源。不過這也僅僅是茍延殘喘而已,最終還是會因為能量耗盡而消亡,最讓人糾結的是,根本就無處可逃。
這時的宇宙會成為一個冰封的世界,或者是一個被寒冷封印的世界。重啟宇宙可能只是一個憧憬,星系距離太過遙遠,就算全部成為黑洞的一部分,相互之間的引力也沒有能力再讓它們相遇,絕對的黑暗和寒冷才是宇宙最終的命運。不過,令人欣慰的是,還有一個好消息,就是當我們真的處于這個時代的時候,老闆打電話讓你加班,你可以往死里罵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