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身護衛,一個古老又神秘的職位。在人們的印象中,古代皇家的貼身護衛個個都是精通十八般武藝的高手。那麼,皇帝貼身護衛的含金量到底如何?成為皇帝貼身護衛的資格又有哪些呢?
在中國,從西周時期就有類似的職位了。在《周禮》中的記載,這些執行保衛周天子任務的人叫做「宮正」。後來經過春秋戰國時期的演變,等到了秦朝時期,皇帝的貼身護衛已經成了一個相當職業化的群體。秦始皇的貼身衛隊分別為 「衛尉」,「 郎中令」和「中尉」帶領,負責三級保衛體系。其中郎中令最為重要,他們帶領各種郎官等貼身護衛守衛著宮廷內部,是皇帝身邊警衛體系的最后一道防線。能出任這些職務的人身份非同小可,只有最受信任的人才能擔當。同時,皇帝也會觀察這些人,挑選出有才能的人為己所用。比如,著名的秦丞相李斯,就出任過「執戟郎」這個職位,後來被秦始皇相中,從此飛黃騰達。不過,秦朝也出現了一個用人疏漏,那就是有個擔任郎中令這個職位的人偏偏是一個有野心的人:趙高。趙高本為秦國(公元前770-公元前207,周朝時在中國西北地區建立的諸侯國)宗室遠親,另有說法是趙國宗室遠親。雖然出身有一定爭議,但是有一點可以確認,此人出身顯赫,身懷野心。後來也正是他伙同李斯逼秦始皇長子扶蘇自盡,另立始皇幼子胡亥為帝,并自任郎中令。雖然後來趙高本人被子嬰殺死,但是這個例子卻成為歷史上的反面案例。
影視劇中的趙高形象。來源/電視劇《楚漢傳奇》截圖
到了漢代,雖說「漢隨秦制」,但是漢代跟秦代比起來,在對國家管理方式上確實有諸多發展。比如,在皇帝的貼身衛隊這一塊上,西漢初期出現了期門軍,主管官原來跟秦代一樣叫郎中令,到了漢武帝時期改名為光祿勛。
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劉徹創立了著名的羽林。他們先以警衛建章宮得名,俗稱建章營,後來改為羽林,取「為國羽翼,如林之盛」之意。在西漢時期,羽林在兩千五百人左右,作為皇帝的宿衛和儀仗軍隊。《漢書·百官公卿表》載:「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名曰建章營騎,后更名羽林騎。又取從軍死事之子孫養羽林,官教以五兵,號曰羽林孤兒。」跟他們的前任比起來,羽林軍直轄屬于皇帝,是一支擔任護衛皇帝或皇宮、首都警備任務的特殊軍隊。由于這支軍隊承擔任務的特殊性,所以在人員選拔上極為苛刻,除了會各種武藝外,在思想上必須忠于皇帝。在出身上,除了要求這些人出自「良家」外,甚至還有大量的陣亡官兵的遺孤被收入這支軍隊,故被稱為「羽林孤兒」。這些人從小受皇帝恩惠,長大后必然對皇帝效忠。所以,這支軍隊不但戰斗力強,且對皇帝忠心耿耿。跟他們的前輩一樣,皇帝觀察這支軍隊中的佼佼者,并對他們加以提拔。漢代的眾多名人,比如衛青,張安世,甘延壽,趙充國等人,均與羽林有各種各樣的聯系。可以說羽林既是皇帝的貼身衛隊,更是大漢的官員預備隊。以甘延壽為例,他出身名門,以良家子身份加入羽林,期間他因才能和勇力出色而得到皇帝的喜愛。于是靠著這層關系,甘延壽不斷得到提拔,後來漸漸升至遼東太守。再後來更是因出使西域,剿滅匈奴郅支單于的大功而被封為義成侯,食邑各三百戶,加賜黃金百斤,祭告天地宗廟。甘延壽後來還升任城門校尉、護軍都尉,在職期間去世。值得一提的是,甘延壽的功勞有一定爭議,但最后都被漢元帝壓了下來,顯然跟他在羽林時期給漢元帝深刻印象有關系。所以正是因為羽林的含金量過高,很多人便不擇手段去加入這支隊伍,到了東漢末期,甚至出現有人花大筆錢財就為能買個羽林編制的情況,可見這一職位的金貴。
西漢張掖太守虎符。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自從羽林這個稱呼創立之后,后世許多朝代都在試圖重建這一支精銳軍隊來為自己壯聲勢。不過,再精銳的軍隊也敵不過歷史大潮的沖刷,隨著漢末天下大亂,漢代羽林這支精銳軍隊跟大漢王朝一起沒入歷史的塵埃之中。到了三國時期,曹操為了強化曹氏集團的統治,組建和加強了他的警衛軍隊:宿衛軍,又稱「虎豹騎」。這支軍隊由精選的勇壯所組成,主要由曹純、曹真、曹休等曹氏子侄率領,是曹操最為信賴的貼身衛隊。
魏陶畫彩武士俑。來源/故宮博物院
天下歸晉后,主要軍事力量又分為中軍與外軍兩部分。中軍又分為宿衛軍與牙門軍兩部分。宿衛軍即中央禁軍,負責拱衛京師,皇城宿衛等任務,堪稱西晉時期的皇帝貼身衛隊。據《晉書》中記載:「以領、護、左、右衛、驍騎、游擊為六軍。」這六軍即宿衛軍在皇宮內部的防衛力量,總兵力大約為二萬人。而在皇宮以外,宿衛軍又設有四軍(左右前后,負責宮門;各置千人)、六校(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翊軍;各領千兵)、二營(積弩、積射;各二千五百人)等編制,這些軍隊的任務就是負責保衛皇宮和京城的安全。除此之外,宿衛軍還有專門保衛太子的衛隊即「東宮宿衛萬人」,這些軍隊加在一起的總兵力約五萬人。這些軍人多出自「軍戶」,且領導人多是司馬家的人物,理論上戰斗力很強。但是晉代卻始終受制于一個問題,這些軍事力量過于分散,最后導致了八王之亂和後來門閥豪強林立。
西晉滅亡到南北朝時期,各個政權你方唱罷我登場,他們的各種貼身衛隊更是五花八門。比較知名的是北魏宣武帝元恪所創的「千牛衛」。「千牛衛」,因執掌御刀「千牛刀」得名,武官為「千牛備身」。這支軍隊就是北魏皇帝的貼身衛隊,他們時刻不離皇帝,專門保護皇帝安全。不過,這支軍隊并無明確的管理體系,直到北魏孝明帝時期才設立統領千牛備身的「領左右」,至此它才有了正式的統領機構:「領左右」衛府。北魏時期,千牛備身的選拔條件十分苛刻,只有具備門閥功名的人才有加入千牛備身的基本條件。且在選拔時,這些人必須是身強力壯,能熟練使用各種兵器的戰士。同時,這支軍隊由于禁衛職位的特殊性,千牛備身和漢代羽林一樣,成為高官大員世家大族們爭相推薦自己親信的渠道。千牛備身們的存在于權臣及皇族宗室們來說,更是擁有可以左右皇位繼承人的可能。以至于後來出現了誰能掌控千牛衛,誰就有可能問鼎最高權力的情況。
北魏彩繪騎馬武士俑。來源/陜西歷史博物館
隋唐時期,皇帝的貼身衛隊制度也再次出現了變化。當時皇帝的貼身衛隊依然保留了千牛衛這個體系。《隋書》記載:「開皇十八年,置備身府」「大業三年,左右備身為左右驍衛」「又改領左右府為左右備身府」;《唐六典》卷二十四·諸衛:「至隋煬帝,改左、右備身為左、右驍衛;尋以左、右驍衛所領名豹騎,而又別置備身」。雖然名稱和編制有部分變動,但是皇帝貼身衛隊的選拔條件并沒有變,依然只有最受信任最精銳的勇士才能入選,當然也仍然都是各方門閥世家積極加入的地方。值得提一提的是,隋文帝開皇元年,有一名出自隴西李氏的貴族青年被授予千牛備身的職務,他的名字就是日后名震天下的唐高祖李淵。李淵武藝高強,深受楊堅和獨孤皇后的賞識器重,經常跟隨他們左右,所以李淵的身價行情一路見漲。他先后出任譙、隴、岐三州的刺史,隋煬帝繼位后的大業初年,李淵先后任滎陽、樓煩兩郡太守。后又入中央,擔任殿內少監。八年后,李淵已是正三品的衛尉少卿。大業九年,李淵又被遷為弘化郡太守,「知關右諸郡軍事」。大業十二年,李淵正式被提升為右驍衛將軍,一年后被任命為重鎮太原留守。可見李淵的一生從一個千牛備身發跡,一路直升成一任封疆大吏。不過從此事也可見,一個人想加入千牛備身,出身依舊是一個基本門檻。隋朝出身千牛備身的名人很多,除了李淵,還有遼東李氏的李密、河南竇氏的竇榮定等眾多知名歷史人物。到了唐代,禁衛軍分成南北兩衙,南衙衛兵共有十六衛,左右千牛衛屬于其中的兩支,其他還有左右監門衛、左右衛、左右驍衛等等。而左右千牛衛這支軍隊的任務就是作為皇帝最親近的貼身侍衛,保衛皇帝人身安全。左右千牛衛有數百個小隊,每個隊伍有五人。顯慶五年始置左右千牛府,龍朔二年改為左右奉宸衛,神龍元年改為左右千牛衛,設將軍各一人,從三品,中郎將各兩人從四品下。作為皇帝的貼身衛隊,左右千牛衛的人數并不多。據記載,左右千牛衛的實力為:千牛備身各12人,職責「執御刀宿衛侍從」;備身左右各12人,職責「執御刀弓箭宿衛侍省」;備身100人,職責「掌宿衛侍從,侍列于御座之左右」;儀仗150人,職責「守戎服器物」……而左右千牛衛合計人數不足600人。千牛衛的選拔也跟從前一樣,是來自「五府」或者千牛衛下屬的「中郎將府」,簡單說就是從世家顯貴子弟等「良家子」中篩選出來,或者干脆就是千牛衛的「世兵」。
《圣帝明王善端錄·唐高祖》。作者/(清)陳世倌,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最為人們所熟知的「千牛衛代言人」,是電視劇《神探狄仁杰》中忠心耿耿,武功蓋世的正三品「檢校千牛衛大將軍」李元芳。當然,李元芳只是個虛構的人物。不過在唐朝歷史上,這支隸屬于皇帝貼身衛隊的軍隊中也是名人輩出,比如著名唐朝駙馬楊慎交就是典型例子。楊慎交出身顯赫的弘農楊氏,乃觀國公楊恭仁曾孫,左衛將軍楊嘉本之子。他以門蔭入仕,襲爵觀國公,迎娶唐中宗李顯嫡長女長寧公主,授駙馬都尉、左千牛衛將軍。有意思的是,在《舊唐書·吐蕃傳》中曾記載,唐中宗曾命他與李隆基、武延秀等四人與吐蕃使者善擊鞠之部下比賽,雙方勢均力敵。可見他還是挺受信任和賞識的。不過這人運氣不太好,唐隆政變后,他被貶為巴州刺史,入為光祿卿,再貶絳州別駕。開元十二年(724),卒于絳州,時年五十歲。
影視劇中的千牛衛八大軍頭。來源/電視劇《神探狄仁杰》截圖
在唐末的亂世中,禁軍的實力越來越大,他們甚至敢參與廢立皇帝的政變。比如最著名的「黃袍加身」的宋太祖趙匡胤,就是靠禁軍的擁護而登上歷史舞台的。正因如此,宋代皇帝對中唐以來「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的惡習感觸尤甚。所以趙匡胤的改革對禁軍尤為重視。宋代有樞密院——創建「三衙禁軍」安保體系,即殿前都指揮使司(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司(侍衛馬軍司)和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司(侍衛步軍司),總稱三衙。其中殿前司所領殿前諸班(即騎兵)、御龍諸直(即步兵),為皇帝近身衛士,直接護衛宮中的宮殿。不過眾所周知,宋代是一個揚文抑武的朝代,軍人的地位不高。再加上募兵制帶來的負面影響和冗兵的問題,讓即便是殿前司這樣的皇帝貼身衛隊的戰斗力,也就那麼回事。而且距離皇帝最親近的殿前司自然也是宋代皇帝最常用的「白手套」,劉光世,楊沂中等人都先后在殿前司混過。比如冤殺岳云、張憲時,身為殿前都指揮使的楊沂中任監刑官。可以說宋代皇帝的貼身衛隊殿前司,更像是皇帝的鷹犬機構,在人員選舉上也不像過去那樣有嚴格規定。而隨著宋朝被元朝取代,另一支特別的皇帝貼身衛隊「怯薛軍」登上歷史舞台。
宋太祖趙匡胤畫像軸。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怯薛,是一個蒙古語詞匯,取「番直宿衛」之意,見《元史·兵志二》「怯薛者,猶言番直宿衛也」,指代蒙古帝國和元朝的禁衛軍,是由成吉思汗親自組建的一支軍隊。怯薛主要從貴族、大將等功勛子弟中選拔,也有質子,異能之士參加。每名普通的怯薛軍士兵都有普通戰將的薪俸和軍銜,他們的統帥是元初「四杰」:木華黎、赤老溫、博爾忽、博爾術,又被封為「四怯薛」。值得一提的是,怯薛軍地位極高,一個普通的怯薛軍的地位甚至高于千戶官。《元史》記載:「凡怯薛長之子孫,或由天子所親信,或由宰相所薦舉,或以其次序所當為,即襲其職,以掌環衛,雖其官卑勿論也。及年勞既久,則遂擢為一品官。」 顯然在怯薛干過的人當官很容易,所以當時不少人想方設法加入怯薛,「富者財力一到,便可干別里哥,早得名分」「人爭羨慕謂投當怯薛者,即可得六品管民官」。甚至一些地位較低的人,出身怯薛后也很容易「火箭升官」,比如南人李拱辰,因為他「以善譯語得備宿衛,大德三年秋,授承事郎,高郵判官,……英宗在潛邸,夙聞公名,至治二年春,特授公御史台都事。」不過這支軍隊很快就和元朝一起滅亡了,在中國歷史上的時間很短。
朱元璋建立大明,皇帝的貼身衛隊情況又發生了變化。影視劇里常見的「錦衣衛」登上歷史舞台,他們兼有皇帝的貼身侍衛和特工兩種職能。錦衣衛,是大明皇帝的私人衛隊二十二衛之一,它的來源是朱元璋所設的拱衛司,后改稱「親軍都尉府」,統轄儀鸞司,掌管皇帝儀仗和侍衛。洪武十五年(1382),裁撤親軍都尉府與儀鸞司,改置錦衣衛。《明史·職官志五》中規定錦衣衛的任務是「盜賊奸佞,街涂溝洫,密緝而時省之」。除此之外,他們還負有擔任皇帝的侍衛親軍和儀仗隊的職責。錦衣衛的最高指揮官為錦衣衛指揮使,它的下面領有十七個所,分置官校,官的名目有千戶、百戶、總旗、小旗等。由于職位有限,這些大官小官只有等他們死后,經過審核的親子弟才可以代替,或選民戶充之。事實上,錦衣衛的入門門檻很高,不但必須是良家子出身,還要求官宦子弟優先。明代錦衣衛出的名人很多,比如明世宗朱厚熜乳母所生的陸柄就是一例。作為皇帝乳母的兒子,陸柄自然得到皇帝特別信任。他曾在行宮失火時冒死背出皇帝,而備受信任,在進入錦衣衛后,他先后計除夏言,揭發大將軍仇鸞和中官李彬的罪行,立下大功,後來更是出任掌錦衣衛事、太保兼少傅、左都督等職位。陸柄死后謚武惠,贈忠誠伯。
《入蹕圖》卷(局部),描繪了明朝皇帝出京謁陵后坐船返回的情景。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大清崛起,依靠的是八旗,故皇帝貼身衛隊編制再次變化。清代的皇帝貼身衛隊成為八旗子弟晉升的階梯。清朝,保衛皇帝的主要是侍衛處和親軍營。侍衛處又分為三種:內廷侍衛、大內侍衛、宗室侍衛。對此,《清史稿·職官志》當中有明確記載:作為皇上貼身侍衛的人數為六人,自上三旗中挑選,每旗各兩人,品階為從一品。數量十分固定,侍衛處一共有570人。一般情況下,民間都以「大內侍衛」作為清代皇帝貼身衛隊的代稱。但實際上還有一些其他的衛隊負責皇帝的人身安全,比如鑾儀衛就是一例。鑾儀衛初沿明制稱「錦衣衛」,二年改稱「鑾儀衛」,專掌乘輿供奉鹵簿儀仗之事。鑾儀衛總管大臣為正一品武官,職責非常重大。皇帝的保衛工作,由滿族貴族親信擔任。值得一提的是,大名鼎鼎的和珅,便是出自鑾儀衛。由于鑾儀衛是皇帝最為親近的崗位之一,和珅借助這個機會得到了乾隆帝的賞識,從此一飛沖天。
縱觀歷史,雖然皇帝貼身衛隊的編制和名目在不斷發生變化,但這些「保鏢們」主要職責是保衛皇帝安全,責任重大,但因為接近權力中樞,除了個人武力值以外,更重要的是得到皇帝的信任。所以說,想要當上皇帝的「保鏢」,首先得是皇帝最信任的人。
END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