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直到 2015年才獲得冥王星的高清圖像,在那之前不論是地面天文台還是哈勃望遠鏡,拍到的冥王星都是一團馬賽克。
在獲得冥王星的照片后,天文學家首先發現2006年把它開除出行星行列是個正確的決定,因為冥王星實在是太小了,且還有個幾乎快跟它一樣大的衛星卡戎,現階段的冥王星被稱為矮星系,遠離太陽的特性讓它每248年才能繞太陽公轉一圈,表面的平均溫度也只有零下229攝氏度,差不多就算太陽系最冷的星球了。
冥王星的表面積大約和南美洲相當,由70%的巖石和30%的水冰組成,從新視野號拍攝的圖像上來看,冥王星表面似乎沒有什麼隕石坑,最引人注目的是冥王星上的諾爾蓋蒙特斯高地,整個高地嚴重與周圍地形地貌不符,天文學家估計這片高地的主要構成物質不是常規的巖石,而是由水冰構成的,只不過在冥王星的極低溫下, 水冰可以變得像巖石一樣硬。
如果說以上這些情況還沒什麼的話,接下來關于冥王星的新發現就有點令人吃驚了,因為天文學家疑似在冥王星表面看到了移動的蝸牛。
這種在照片中呈現蝸牛形狀的東西,在新視野號拍攝的照片中都有記載且形態不同,這意味著它們是可以在冥王星的極低溫環境下運動的,因此這些照片剛被NASA公布的時候,很多人都驚呼天文學家在冥王星上發現了外星蝸牛。
從地形地貌來看,蝸牛主要位于冥王星的克隆麥克拉高地,即照片中呈現深紅色的部分區域,而這種紅色又是由氫、碳和氮等有機分子混合而成的,在整個克隆麥克拉高地比冥王星其他地形高2千米的情況下, 紅色部分還呈現出了立體的感覺。
而所謂的冥王星蝸牛,就是克隆麥克拉高地的物質和冥王星微弱大氣共同作用的結果,因為冥王星的稀薄大氣主要由氮氣組成,其余的成分是一氧化碳和少量的甲烷,在這種情況下它會給地表提供一定的保暖效果,讓甲烷不斷從固態變成氣態補充大氣層,而蒸發的痕跡看起來就像蝸牛在爬行一樣。
從目前新視野號傳回的圖像和其他監測數據來看,冥王星上并沒有什麼值得人類文明未來去開發的資源,就算未來真的發現了, 考慮到冥王星和地球的超長距離,一來一回也不劃算了,所以開發冥王星大機率是不可能的。
也許正因為這樣,《三體》中的太陽系人類在遭到黑暗森林打擊之前,才把人類文明紀念館建在了冥王星上,未來如果人類有能力在太陽系內遨游的話,也許真的會在冥王星上建立什麼紀念館之類的,畢竟在天寒地凍的冥王星上,任何人類文明活動的痕跡都將被永久銘記。
作為太陽系最邊緣的星球,人類現在關于冥王星的了解其實并不多,相信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隨著更多的星際探測器造訪冥王星,有關它的諸多秘密也將被揭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