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華夏大地上,有這樣一頂帽子,它既非絲綢,也非錦緞,卻比任何織物都要沉重。它無形中懸掛在人們的頭頂,而有時,它的分量沉重到足以壓垮一個人的生命。這便是人們口中所謂的「綠帽子」,它不僅僅是一種戲謔,更是社會倫理和個人名譽的枷鎖。在春秋時代的齊國,正是這樣一頂綠帽子,引發了一場血腥的歷史風波。
這帽子,起初是在崔杼頭上悄然無聲地落下。崔杼是齊國大夫,齊國君主莊公與崔杼的妻子東郭姜有染,多次去崔杼家,還把崔杼戴的帽子賞給別人,使得崔杼非常難堪。
有一次,齊莊公在朝見莒國君主之際,假借探病之名,偷偷跑去與東郭姜幽會。崔杼趁機密謀報仇,尋找合適的機會進行復仇。
在一次宴請之日,莊公前來看望「生病」的崔杼,其真實目的是與東郭姜私會。崔杼趁機將莊公困在屋內,而崔杼的心腹賈舉控制了府中的侍衛,使得莊公成了囊中之物。在莊公的乞求下,崔杼的手下不為所動,最終莊公在企圖逃跑時被射傷,墜墻而死。
當時的齊國大夫晏嬰,面對這場血腥的政變,選擇了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表達他的忠誠和哀悼。他沒有選擇逃亡或自盡,而是在莊公尸體旁表示哀悼后毅然離去。崔杼雖受人勸說殺掉晏嬰,但出于爭取民心的考慮,最終選擇了放過他。
崔杼以下犯上,弒殺君王,這事兒若是要記入史冊,自然有損崔杼的名聲,于是他便希望史官不要記載這件事。
太史伯,作為長兄,他的筆鋒如刀,劍指風云變幻的朝堂,直書「崔杼弒其君」。此舉無疑是惹惱了崔杼,崔杼一怒之下,命令將太史伯斬首,欲以此來阻止真相的流傳。
但歷史的車輪是不會因為一個人的憤怒而停下的。太史伯的血尚未冷,他的弟弟太史仲即繼承了這筆,他的筆尖也同樣堅定地書寫了那五個字——「崔杼弒其君」。崔杼大怒,再次下令執行。如此,仲也隨伯而去,血灑史冊。
太史家的血脈還未斷絕,第三位兄弟,太史叔,接過了血染的筆桿。他不僅書寫了相同的五個字,還在崔杼面前揭露了更加隱秘的丑聞——崔杼的妻子與莊公之間不可告人的私情。這一次,崔杼不再只是憤怒,而是徹底失去了理智。他下令將太史叔的舌頭割除,以永絕后患。
然而,太史家的最后一位兄弟,太史季,并未因此退縮。他知道,自己可能是太史家最后的聲音,但他寧愿以死明志,也不愿委曲求全。他用他的生命,證明了太史家的鐵骨錚錚。太史季的堅持,終于使崔杼感到了無力與絕望。他允許太史季將事情的真相寫入史冊,而他自己,也只能帶著那頂隱形的「綠帽子」,黯然神傷。
就這樣,因為一頂看不見的「綠帽子」,三位太史官的頭顱落地,他們的鮮血染紅了歷史的一頁。他們堅守真理的精神,至今仍在史書中發光。
南史氏,另一位太史,也準備記錄這個故事,卻發現真相已經被勇敢的太史官們書寫完畢。這段歷史在後來文天祥的《正氣歌》中被提及,作為堅守正義和真相的象征。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