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識告訴我們: 太陽是太陽系內唯一的光源,其他所有能被看見的太陽系天體,都是靠反射太陽光才變得可見的。
因此如果太陽突然熄滅,以光速消失的太陽光將會讓水星最先熄滅,然后是金星,然后是月球,月球熄滅1.2秒后,我們才能發現天空突然變黑了,這是因為太陽距離地球1.5億公里,而光速只有每秒30萬公里。
然而最近有研究表明: 就算太陽突然熄滅,太陽系也不會陷入一片漆黑,因為在綜合分析了20萬張哈勃望遠鏡的照片后,天文學家們發現了一種來路不明的光源還彌漫在整個太陽系中,雖然這種光源的亮度只相當于 10只螢火蟲,但它確確實實是存在的。
和我們熟悉的太陽光,以及太陽系塵埃反射太陽光形成的黃道光不同,這種僅相當于螢火蟲強度的微弱光芒,其發光源似乎來自太陽系外, 因為它是均勻散布在整個太陽系的,并沒有一個固定的強度范圍。
目前有理論認為,這種微光應該是來自奧爾特云乃至更遠方的包裹太陽系的塵埃云,因為這些塵埃云內有數量眾多的彗星和彗星碎片,這些水冰結合體在收到來自太陽系外,即其他恒星或者星系發出的光時,就會相互發生折射反射,最終形成一個發光的塵埃殼,在遙遠的太陽系邊緣持續存在著。
平時由于太陽光的強度,導致這種微光很難被發現,只有像哈勃望遠鏡這種望遠鏡去觀測其他星系時, 暗淡的微光才會逐漸顯示出來。
這種微光的發現,也證明了天文學家對于外太陽系,即冥王星軌道之外的區域并不了解,不論是柯伊伯帶還是更遠的奧爾特云,更多都還只是一些名詞而已, 目前的探測器根本飛不了那麼遠,目前還活躍在冥王星軌道之外的,而且能用的探測器,其實只有一架新視野號而已,旅行者一號和二號早就快沒電了。
從分級上來看,雖然我們習慣把銀河系當作太陽系的上一級,但事實上在太陽系和銀河系之間還有一層天體結構, 它被稱為本地泡。
這種直徑在幾百光年左右的泡泡之所以能產生,是因為太陽以及其他恒星本就是在一片直徑若干光年的星云內產生的,恒星本體只占了星云體積的極小一部分,在這種情況下,恒星形成后還繼續包裹恒星的部分,就是類似于本地泡的存在。
太陽系所在的本地泡里,除了太陽之外還有1000多顆恒星存在,而整個泡泡的直徑在1000光年左右,分布在銀河系的半人馬座旋臂上。
考慮到太陽正在以2.2億年為一個周期繞銀河系中心公轉,天文學家們相信未來某一天太陽可能會脫離本地泡這個結構,進入新的宇宙區域,甚至是有可能在未來進入某顆黑洞的強輻射區,或者闖入某顆正在超新星爆發的恒星附近。
很多生物學家就認為,地球歷史上發生過的若干次物種滅絕事件,可能是有幾次就是因為太陽帶著地球闖進了銀河系中恒星活動較為頻繁的時空區域內,隨之陡然增強的宇宙輻射從根本上改變了地球的氣候和環境,導致了滅絕事件的發生。
人類文明作為一個未來仍將長期待在太陽系內活動的文明, 當務之急是盡可能多的了解太陽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