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曹操與馬超在潼關展開了一場驚天動地的大戰,這是《三國演義》中最為精彩的戰役之一。然而,歷史上的潼關之戰與小說中的描寫有很大的差別,曹操并沒有割須棄袍,馬超也沒有表現出什麼高光時刻,反而是慘敗收場。本文將從歷史資料和考古發現,還原真實的潼關之戰,揭露其中的真相。
潼關之戰的背景
潼關之戰發生在公元211年,是曹操平定關中的一場重要戰役。
當時,曹操已經統一了北方,準備進攻西川劉璋,以消除后患。然而,西涼一帶的諸侯不愿意臣服于曹操,其中以馬超、韓遂為首的西涼聯軍起兵反抗。
他們占據了長安、潼關等要地,威脅到曹操的后方。曹操不得不放棄進攻西川的計劃,親自率軍回師關中,與西涼聯軍決戰。
《三國演義》中的潼關之戰
《三國演義》中對潼關之戰進行了夸張和美化的描寫,將其塑造成了馬超與曹操之間的英雄對決。
小說中,馬超以一己之力擊敗了曹洪、徐晃等曹軍名將,奪取了潼關。曹操親自來到潼關下,與馬超大戰數十合,不分勝負。馬超見勢不妙,便率軍殺入曹營,直取曹操。
曹操在亂軍中被馬超追殺,只聽得西涼軍大叫:「穿紅袍的是曹操!」「長髯者是曹操!」「短髯者是曹操!」曹操驚恐萬分,急脫下紅袍,割斷胡須,扯旗角包頸而逃。幸虧有許褚、曹洪等人相救,才得以保全性命。
後來,在諸葛亮的建議下,丁斐放出牛馬誘敵,使得西涼軍分心搶奪牛馬,失去了追殺曹操的良機。最終,在許昌、徐晃等人的配合下,曹操用火攻計破了西涼聯軍,并用反間計離間了馬超和韓遂的關系。馬超被迫退守隴右,韓遂則向曹操投降。
歷史上的潼關之戰
歷史上的潼關之戰與小說中的描述有很大的出入。
首先,在奪取潼關時,并不是馬超一人之功,而是由龐德、馬岱等人協助完成的。
其次,在與曹操交鋒時,并沒有發生過什麼驚天動地的大戰,更沒有什麼割須棄袍的情節。根據《三國志》的記載, 曹操與馬超在潼關附近交戰了三次,每次都是曹操主動進攻,馬超被迫應戰。
第一次,曹操率軍渡過渭水,馬超率軍迎戰,雙方相持不下,各自退兵。
第二次,曹操又率軍渡河,馬超又率軍迎戰,雙方又相持不下,各自退兵。
第三次,曹操再次率軍渡河,馬超再次率軍迎戰,這次曹操用火攻計大敗了馬超,馬超退守潼關。在這三次交鋒中,并沒有發生過馬超殺入曹營、曹操割須棄袍的情節,這些都是小說的虛構。
事實上,在第三次交鋒中,曹操還差點被馬超所殺。《三國志》記載:「 操自渡河,與超相見。超騎射中操左臂。」也就是說,在這場戰斗中,曹操并沒有什麼高光時刻,反而是被馬超射傷了左臂。
更有甚者,在考古發現中,還有一些證據表明,曹操在潼關之戰中并沒有取得什麼勝利,反而是慘敗收場。
在2009年至2010年間,在陜西省渭南市富平縣的韓城遺址發掘出了一批曹操時期的墓葬和遺物。其中有一座墓葬的墓主人名為張遼,與曹操麾下的名將張遼同名同姓。
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武器、鎧甲、馬具等物品,顯示出墓主人身份顯赫、地位崇高。墓葬的年代定為公元211年至212年之間,正是潼關之戰發生的時間。根據這些線索,有學者推測,這座墓葬可能就是曹操麾下的張遼將軍的墓葬。
如果這個推測成立的話,那麼就說明,在潼關之戰中,曹操不僅沒有取得什麼勝利,反而損失了自己的重要將領張遼。這與小說中張遼活到了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的描述完全不符。
歷史上的潼關之戰與小說中的描寫有很大的差別。
小說為了突出馬超和曹操之間的英雄氣概和對抗性,夸大了他們在戰場上的表現和影響力。
而歷史上的真相是,馬超并沒有表現出什麼高光時刻,也沒有給曹操造成什麼重大損失;而曹操也沒有割須棄袍逃命,也沒有輕易地平定了關中。他們之間的戰爭是一場曠日持久、殘酷無情、你死我活的斗爭。我們應該以客觀理性的態度來看待歷史事件,而不是盲目地相信小說中的虛構和美化。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