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去世后,遺詔中指明將皇位傳給皇四子胤禛,即雍正,但民間一直流傳有雍正「篡改遺詔」的說法,即使在這種說法被學者們證明為無稽之談后,很快又有人提出雍正「偽造遺詔」的說法,信眾頗廣。
人們為什麼始終對雍正的繼位資格持懷疑態度呢?這一切還要從康熙年間著名的「九子奪嫡」說起。
康熙在位61年,一共生了50多個孩子,其中兒子有35個,序齒的兒子是24個。
所謂「九子奪嫡」,也叫「九宮奪嫡」,指的是康熙有能力、有野心的9個皇子為爭奪或者鞏固儲君之位而進行的一系列明爭暗斗。
這9個皇子是分別皇長子胤褆、皇次子(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四子胤禵。
他們9人分成5派,皇長子胤褆、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自成一派,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四子胤禵組成以胤禩為核心的一派,這四派勢力在朝堂上互相攻訐斗爭,為康熙所不喜。
而精明的皇四子胤禛和皇十三子胤祥組成的以胤禛為核心的一派,則一直低調和隱秘,不與其他皇子發生沖突,甚至連精明的康熙也被瞞了過去,始終不知道這一派的存在。
四派勢力多年的內斗,引起康熙不滿,被先后淘汰。
首先出局的是皇長子胤褆,為了得到儲君之位,他甚至采取巫術詛咒等的手段來對付太子,事發后,于康熙四十八年被關押圈禁,其次是太子胤礽,前后兩次被廢,勢力被嚴重削弱,不再有能力爭儲。
皇三子胤祉的勢力大多是修書的文人,但這幫讀書人手腳不干凈,屢屢犯事,導致胤祉被康熙所厭惡。
皇八子胤禩善于籠絡人心,得到大批朝臣的擁護,勢力極大,但最不討康熙喜歡,康熙曾說道:「二阿哥悖逆,屢失人心;胤禩則屢結人心,此人之險,百倍于二阿哥也!」
一個皇子讓皇帝覺得危險之后,他就注定與儲君之位無緣。
可胤禩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依然我行我素,最后被康熙斷絕父子關系。
到了後來,9位皇子里得到康熙信任的只剩下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胤禵,在這兩個人里,康熙經過反復權衡,最終選擇了年紀較大,老成持重的胤禛,將他立為儲君。
康熙選胤禛,只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
1,當其他幾派斗得頭破血流,甚至有人對康熙也不夠尊重時,胤禛則始終穩定地發揮了奧斯卡影帝一般的演技,在康熙面前孝順和畢恭畢敬,而對其他兄弟則友愛互敬,給康熙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時,其他皇子彈冠相慶,甚至落井下石,皇十四子胤禵甚至在奏章中宣稱:「欲誅胤礽,不必出自父皇之手!」
所有皇子里,只有胤禛上書求情,這令康熙十分欣慰,專門下諭旨對他進行表彰:「前拘禁胤礽時,并無一人為之陳奏,惟四阿哥性量過人,深知大義,屢在朕前為胤礽保奏,似此居心行事,洵是偉人。」
2,胤禛同時將自己塑造成閑云野鶴,無意于權力的形象,不僅自稱「天下第一閑人」,還經常和僧人交往,同時寫了一首詩表明心跡:「山居且喜遠紛華,俯仰乾坤野性賒。千載勛名身外影,百歲榮辱鏡中花。金樽潦倒春將暮,蕙徑葳蕤日又斜。聞道五湖煙景好,何緣蓑笠釣汀沙。」
被皇子爭權搞得焦頭爛額的康熙,看到與眾不同的胤禛,自然刮目相看。
3,康熙對胤禛之子弘歷(即乾隆)非常喜愛,常常稱他「有英雄之氣」,所以,胤禛沾了兒子的很大的光,才能得到康熙的青睞,這就是所謂的愛屋及烏吧!
有意思的是,胤禛的經歷和明朝的仁宗皇帝十分相似,都是靠兒子上位。
永樂皇帝喜歡漢王朱高煦,不待見太子朱高熾(即仁宗),但是卻對朱高熾之子朱瞻基極為喜歡,常常向別人炫耀自己有位「好皇孫」,每當想廢太子時,都是想到朱瞻基才作罷。
4,胤禛個人能力極強,這從他登基之后的表現就能看出來,在主管戶部時,他的政績斐然,讓康熙十分滿意。
康熙晚年意識到因「寬仁之政」,而導致官風怠惰,綱紀廢弛,打算找一個能夠興利除弊、撥亂反正的接班人,而這個人非胤禛莫屬。
最終,康熙選擇了胤禛為儲君,他在遺詔中寫道:「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輿制,持服二十七日來,釋服布告中外,咸使聞知。」
可見,胤禛已經成為皇位的唯一繼承人,他用不著,也沒必要篡改和偽造遺詔。
胤禛繼位后,改元「雍正」,其他皇子要避諱,名字中「胤」字,全部改為「允」字,由于皇十三子怡親王允祥始終支持雍正,在所有皇子里,兩人關系最為親密,故雍正在他去世后命令恢復他名字中胤字,重新叫做胤祥。
參考資料:《清圣祖實錄》、《清史稿》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