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是一部備受觀眾喜愛的歷史題材電視劇,其中展現了大量的權謀和謀略情節,深受網友們喜愛,并且這些情節仍然在人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雍正王朝》的劇情中,最后是四阿哥(即雍正皇帝)奪得了大位。雖然雍正在位期間表現得非常合格和愛民,但一百多年后,中國還是面臨了洋人的侵略,大門被大炮轟開,國家遭受了巨大的挑戰。
然而在康熙帝的兒子中其中有一個就很喜歡洋人的東西,假使康熙帝傳位給他,我們是不是就不會挨打了,不會被侵略了,那麼這個人是誰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吧。
一、小皇子出生:早慧卻無母親庇佑
康熙七年,在紫禁城乾清宮,皇貴妃章佳氏產下了康熙帝的第十四子胤祥。章佳氏原本只是低微的宮女,後來因美貌被康熙臨幸,封為貴妃。但是章氏身份低微,在宮廷里并無勢力,所以胤祥雖然是皇子,卻無任何背景可言。
胤祥從小就顯得聰慧過人。3歲開始,他便被送入宮廷學堂學習。不同于其他皇子玩鬧不學,胤祥非常勤奮用功。他潛心研讀四書五經,又學習騎射、書法等滿漢六藝,無一不精通。老師都夸他「穎悟絕倫」。
胤祥性格溫和內斂,不像其他皇子驕縱放蕩。他最親近的哥哥就是第四皇子胤禛。胤禛經常邀請胤祥到自己院子里吃飯、下棋、聊天,教導他讀書識字,兩人關系十分親密。胤禛對胤祥如同父兄一般,時常鼓勵他不要氣餒,要刻苦學習,以才學Gdk自己的位置。
然而好景不長,胤祥10歲那年,他最疼愛的母親章貴妃就因病去世了。章貴妃向來體弱多病,胤祥從小就知道母親身體欠佳,但沒想到她竟然那麼快就離開了人世。當胤祥趕到母親榻前時,只看到了母親冰冷蒼白的面容。這個平日里溫柔疼愛自己的母親,就這樣永遠地離開了他。
胤祥悲痛欲絕,整日呆坐在母親的梳妝台前出神。他失去了在這黑暗的深宮中唯一的親人。母親雖然地位低下,但她用滿腔母愛庇佑著自己的孩子。現在母親去世,胤祥感到前所未有的茫然與絕望。這個冰冷的宮廷里,他一個人要如何生存下去?
深宮里本就如深淵般黑暗冰冷,現在母親又離他而去,胤祥的生活頓時失去了唯一的光和溫暖。胤禛看到胤祥情緒低落,更加經常來看望他,勸勉他要振作,還給他帶來母親生前最喜歡的點心和玩具,想盡辦法逗他開心。在胤禛哥哥的照顧下,胤祥漸漸走出了悲痛,重新振作起來。
二、博得皇帝信任:多次陪同視察河道
雖然胤祥初時因母親去世陷入低谷,但他很快便重新振作起來。勤勉好學的他意識到,要在這殘酷的皇室生存,就必須依靠自己的實力。于是胤祥專心致志地學習,并時刻謹言慎行,行為舉止彬彬有禮,漸漸贏得康熙的喜愛。
12歲那年,胤祥得以隨駕康熙帝視察黃河水患。這次是他第一次離開紫禁城,看到外面的世界。出宮前一天,胤祥興奮得徹夜未眠。他牢記胤禛哥哥的叮囑,定會努力向圣上獻計獻策,爭取這次視察的機會。
一行人浩浩蕩蕩出宮的時候,胤祥到了宮外確實別有一番天地。外面到處都是碧綠的田野和朵朵白云。村莊里農田里忙碌勞作的百姓讓胤祥目不暇接。這與深宮中的寂寞與枯燥大不相同。在這樣新鮮美好的景色中,胤祥的心情也輕快了起來。
康熙渡河巡視,一路詢問百姓疾苦。胤祥跟在康熙身后,看到父親為民解難的情景,心中深受感染。這次視察河道,胤祥見識到了百姓在水患中失去家園的痛苦,這深深喚醒了他要力助父皇救民的責任感。
此后,胤祥又多次陪同康熙視察河道。面對泛濫成災的黃河,胤祥憂心忡忡,時常向康熙獻策,建議修筑河堤,疏通河道。康熙對兒子的才干和孝心很是滿意。漸漸地,胤祥成了康熙最寵愛、最倚重的皇子。
三、掌管經濟:減稅治水化解危機
然而好景不長,康熙晚年爆發「罷黜皇太子」事件,胤祥也被牽連,被軟禁在宗人府達14年之久。這14年里,胤祥深感時間的可貴。他通過書信與胤禛保持聯系,并且每日堅持閱讀,專研政治、經濟、哲學等書籍,悉心準備未來為國效力的那一天。
直到康熙駕崩,四阿哥胤禛登基為帝,是以雍正之名執政。雍正即位后,大赦天下,放出被禁錮的胤祥。胤祥激動地拜見雍正,雍正也深深擁抱了這個久別的弟弟。在漫長的分離后,二人又能并肩效力了。
雍正深知胤祥的才能,立即任命胤祥入政務堂,掌管經濟大事。當時正值國庫空虛,貪污成風,雍正希望胤祥能改革弊政,讓國家經濟復蘇。胤祥上任后果斷行動,先下令全國減稅,以解民困。同時,他頒布新例,規定地方官員不得私自挪用軍需經費,所有開支都必須向皇帝報賬。
胤祥嚴格執法不徇私情,甚至連皇親國戚敢侵占民財的,也一律充公財產,絕不手軟。有些貪官見風轉變,紛紛上書諂媚胤祥,求他開脫。但胤祥態度堅決,一個也不放過。就這樣,貪污之風很快受到遏制,國庫收入也漸漸增加。胤祥通過果決改革,終于扭轉了國家經濟頹靡的局面。
四、善識人才:舉薦異能輔政
胤祥不僅才能出眾,更擅長發掘人才。他只看重人的才華與品行,從不計較個人恩怨。雍正曾因家族恩怨,排擠過康熙的十七子允禮。允禮資質出眾,深得康熙喜愛,但雍正登基后,他被貶為庶人,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
胤祥聽說后,冒著觸怒皇上的危險,將允禮的才學親自上奏給雍正。他雍正不要錯過這樣的人才,并充分保證允禮的忠心。
經過胤祥數次進言,雍正終于改變主意,起用了允禮。允禮感激胤祥發現了自己的才華,從此心甘情愿效忠雍正。後來,他果然成為雍正心腹大臣,對國家政局貢獻良多。
此外,胤祥還發現了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小官李衛,親自向雍正舉薦。雍正起初并不看好李衛,但在胤祥再三保證下,才給了李衛一次機會。結果李衛政績卓著,終成掌管半個中國的大總督。李衛感激胤祥的知人之明,成為清朝著名的開明官員。
五、開明求知:向洋人學習先進技術
胤祥還不同于其他保守官員,他對西洋文明很感興趣。每當洋人來朝貢,胤祥都會親自會見,向他們打聽西方的知識和技術。胤祥還收藏了許多西洋鐘表、望遠鏡等新奇物件。
其他官員都對洋人避之唯恐不及,但胤祥卻能夠直視地與他們接觸。胤祥相信,要使中國強盛,就必須學習西方的先進知識,吸收他們的長處。于是胤祥讓手下將西學書籍翻譯成漢文,邊看圖書,邊研究西方儀器的運行原理。
1727年,胤祥建議雍正開放南洋海禁,允許中國人出洋貿易。這一開明舉措增進了中西交流,使中國經濟與世界接軌。胤祥通過向西人學習,看到了中國與西方的差距,而他也憧憬著中國能夠實現自強。
可惜胤祥英年早逝,于1728年病故,年僅31歲。在他身后,中國官場上很快又恢復了腐朽與落后。而外強中干的局面,終導致了後來的國恥。如果胤祥能夠繼位,或許就能帶領中國實現早日強盛。
結語
歷史無法重演,但我們應從胤祥的遭遇中吸取教訓。一個有遠見卓識的明君,也難以改變一個自以為是、墨守成規的封建王朝。當西方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飛速發展,中國仍然自滿于手工業、農耕社會的富庶。連最開明的思想精英,也無法讓頑固的統治階級接受新生事物和現代文明。
這樣的國家,遲早會在歷史洪流中落伍。當1840年英法聯軍的炮火轟開中國大門時,我們不得不面對西方的科技與制度已經遠遠領先這個殘酷事實。胤祥早已預見這樣的結果,但他僅是沉默地將西方儀器收藏起來,無法改變大勢。
胤祥出生在封建王朝的鼎盛時期,他雖然聰明,但也難逃一己之力改變天下的局限。在封建禮教的約束下,哪怕他繼位為帝,恐怕也很難引領中國走向工業文明和強盛。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