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仲秋的一天,北京紫禁城內彌漫著一片哀傷和惶恐的氣氛。這一天,強權在握近半個世紀的西太后慈禧,在永壽宮病重離世,享年七十三歲。
慈禧太后臨終時留下遺言:「女人不可與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鑒。」然而,這兩句警言從慈禧太后口中說出,未免太過諷刺。因為在她執政的幾十年里,慈禧就是徹底違反了這兩點原則的典型。
一方面,作為一介女流,慈禧不僅介入朝政,還整整攝政近半個世紀,幾乎主宰了整個晚清的歷史;另一方面,她又極度依賴太監力量來輔佐自己,讓太監成為朝中第一大權勢集團。尤其是李蓮英,更是打破太監只能升至四品的慣例,直接被封為正二品,與朝中大員僅一銜之差。
慈禧太后臨終前的懺悔,顯示出她對自己一生作為的反思與不安。多年獨攬大權,她看到了太多權力欲望的惡果。眼見國運日衰,她不得不承認,自己違背了「后無為」的家范,也放任了太監之輩寄生朝堂。雖然她想要扭轉乾坤已為時太晚,但仍希望通過遺言警醒后人。
然而,對于她自己在世時卻徹底違背誓言的行為,慈禧終究還是要負起歷史責任。在晚清那個既定的特殊環境下,慈禧可以說毫無選擇,只能以一個女人的身份支撐起整個王朝的重擔。但作為最高統治者,她在太監亂政方面始終沒能采取有效措施,這已使她難辭其咎。
盡管她的遺愿充滿悔恨和無奈,但作為一個皇帝,慈禧對朝政的操縱與對太監的放任,的確導致了晚清王朝的快速衰落。歷史終究還是要她負起應有的責任。
其實,太監專政的歷史,遠不止清朝一代。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太監這個特殊階層,自秦漢以來就在帝王身邊出現,并逐漸積累起巨大的權勢,對朝局產生深遠影響。
秦末楚漢相爭之時,剛創業的劉邦為防止外戚勢力過強,就利用太監來牽制外戚。這為東漢時期十常侍專政埋下隱患。東漢末年,太監們更是組成了一個集團,直接控制朝政大權,操縱皇帝,成為滅亡東漢的重要原因之一。
東漢初期,漢光武帝劉秀為防范外戚勢力過強,決定重用宦官進行監視和制衡。這使得太監逐漸積累起權力,其中以諸葛聰等人最為得寵。東漢中期以后,皇帝開始重視外戚,太監勢力有所削弱。但到了東漢末期,外戚與宦官再次矛盾尖銳。漢桓帝為限制外戚的勢力,再次重用宦官。于是,張讓、趙忠、左悺等十常侍集團崛起,直接把持朝政大權,罷黜宰相,霸占三公之位,其權力之大,連皇帝也難以對抗。這直接導致了東漢的滅亡。
東漢的歷史表明,太監勢力一旦得到皇帝的重用和放任,便會膨脹到無法收拾的地步。即使是盛世巔峰的漢朝,也難以遏制住太監的野心。東漢的教訓對后世應該有很大的警示作用,但歷史似乎往往驚人相似。
直到盛世大唐,太監勢力也有蔓延趨勢。唐太宗在位時,對太監人數和品級都作出了嚴格規定,一旦逾越,太監就要受嚴懲。但安史之亂后,太監重新跋扈起來,不僅插手政事,還掌控了禁軍實權。這使得唐室日趨衰微。
唐朝在太宗時期國力鼎盛,太宗本人積極整頓吏治,嚴格規定宦官的數量和品級,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太監的勢力。但隨后幾位皇帝對太監的放縱,再次使他們勢大權重。武則天時期,由于女主外強,過度依賴宦官勢力。之后,唐玄宗在位時,宦官李林甫和高力士曾一度專橫朝政,玄宗被迫誅殺他們,才稍微削弱宦官勢力。安史之亂后,唐玄宗居心叵測,對宦官更加重用,任命鄭貴妃的兄弟鄭玄值為護軍中尉,掌控軍權。這直接導致禁軍
唐德宗、唐順宗在位期間,馬元贄就是太監中的佼佼者。這個出生寒門的太監,一心想效仿東漢的十常侍,控制皇權。為達目的,馬元贄不擇手段,屢次在關鍵時刻改換皇儲人選。唐憲宗在位時,馬元贄一度把持朝政,權傾天下。
唐文宗李紹年間,又出現了一個功能與馬元贄極為相仿的太監——仇士良。仇士良意圖效法馬元贄,控制皇帝和禁軍。為達目的,他曾多次在李紹面前誣陷宰相,還借皇帝名義大開殺戒。長安城內彌漫著一片生人勿近的恐怖氣氛。
馬元贄和仇士良都是出生在草根階層的太監,他們仕途順利,深得皇帝寵信。太監本身地位低下,又不能傳宗接代,唯有依靠皇權才能獲得尊榮與權力。馬元贄通過incessant復雜的政治手腕,曾先后在唐德宗、唐順宗和唐憲宗三朝中把持大權,是晚唐最具野心的太監。仇士良則效仿馬元贄的一招一式,多次矯詔和制造冤案,在朝野布下恐怖,操縱年幼的文宗,幾乎讓朝局一度失控。這兩人均想重演東漢十常侍那樣的宦官世家,繼續禍害帝王和百姓。
然而,太監掌權終究是對天理不公正之舉。馬元贄去世后被追削來抹殺功績,而仇士良也在失勢后黯然離開政壇。歷史并不會對他們手段過分的奪權行為表示同情。
在這樣一個黑暗時期,有一個人卻暗中醞釀著力量。他就是李忱,日后稱帝為唐宣宗。李忱生性聰慧,但為避禍,他從小就故意裝瘋賣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足足裝了三十年之久。
唐武宗李炎登基后,仇士良一個時期依然權傾朝野。為打擊其勢力,李炎提拔宰相李德裕進行制衡。仇士良無力反擊,只得黯然告老還鄉。在仇士良死后,李炎果斷將他的爵位削去,家產抄沒。但李德裕權力也日益加強,李炎為制衡他,又重新扶持起一個與仇士良功能相仿的大太監——馬元贄。
李忱生性聰慧過人,自幼便看清朝堂亂象。但他也深知露頭獒頸的危險,所以從小就裝瘋糊涂來避禍。有一次,李炎甚至懷疑他謀逆,差點被殺。李忱只能更加賣力地裝傻來消除懷疑。直到馬元贄看中他這個可以操縱的傀儡皇帝人選,李忱才暫時松了一口氣,但仍然屢試不爽地維持瘋癲形象。
終于,在唐武宗駕崩后,馬元贄按計劃擁立李忱為帝。馬元贄自以為權傾朝野指日可待,卻萬萬沒有想到,自己面對的是一個精心偽裝多年的政治強人。李忱一登基,立即收回馬元贄手中的大權,頒布圣旨嚴格限制太監的權力。馬元贄登時傻眼,這當頭一棒直接粉碎了他奪權的野心。
通過這一連串精彩的政治運作,李忱極大地削弱了太監在朝堂中的勢力,人們親切地稱他為「小太宗」。然而好景不長,李忱日漸迷信仙丹,聽信太醫的花言巧語吃下長生不老藥,結果中毒身亡。在他去世后,太監勢力重新崛起,繼續禍害國家社稷。
李忱作為一個政治強人,雖然最終改變不了唐朝滅亡的歷史趨勢,但他那驚人的隱忍與決斷力,以及在絕境中開創生機的政治手腕,的確令人欽佩。中國歷史上這樣嫻熟運用權謀的君主,實在不多見。
然而,李忱晚年迷信長生不老之術,導致英年早逝,實在令人嘆息。太醫李元伯上奏有長生藥,李忱也知道有毒,但還是忍不住服用。最后藥毒發作,導致他在短短4年在位后就病故。李忱若沒有貪圖長生,本可再創盛世,可惜終究沒有逃脫當時君王普遍的藥物迷信。
無論如何,李忱那不屈的斗志和超凡的政治手腕,仍值得后人敬仰。在一個黑暗混亂的時代,有他這樣一個明君登上帝位,雖然只有短短幾年,也已算上天眷顧。唐宣宗李忱,絕對是一個值得被銘記的英明君主。
歷史終究還是歷史。囿于時代的種種弊端,唐室仍難逃滅亡的命運。但有些人與事,確實值得我們思考與記取。唐宣宗李忱,就是其中一個。他在極端困境中表現出的隱忍與決斷,對后人具有很強的啟發意義。
慈禧太后在遺言中對女人干政和太監亂政的警告,雖然她本人執行得并不徹底,但話語中的憂國憂民之情還是值得敬佩。歷史循環往復,太監亂政的模式不斷上演,每每都對王朝興衰產生重大影響。這也給后世統治者敲響了警鐘,必須防微杜漸,從源頭上杜絕太監專權的可能。
每個朝代的覆滅都蘊含著深刻的歷史教訓。太監這個特殊集團,一旦得到皇帝的重用和放縱,就極易膨脹為朝野第一大內憂。無論是東漢還是唐朝,一旦太監把持武力,就能左右皇權,繼而引發王朝動蕩。
晚清的慈禧太后也犯下類似的錯誤,導致大清走向衰微。她在遺言中留下悔恨,希望警示后人避免歷史重演。的確,太監亂政已經成為多代王朝的共同頑疾。這需要后世君主保持警惕,堅決防范太監專權的可能。
在歷史長河中,唐宣宗李忱的處理手段尤為難得。他用隱忍達成終極目的,并在登基之初就出手削弱太監勢力,可謂畫龍點睛。李忱的行為證明,一個有政治遠見和定力的明君,即便在動蕩環境中也能發揮關鍵作用。
無論環境如何艱難,政治家都不能放棄對正道的追求。太監亂政固然可憎,但更需要我們反思的,是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源——皇權過于集中。唯有轉變體制,讓權力制衡,國家治理才能步入正軌。我們應當從歷史的教訓中汲取智慧,以開拓出一條更加光明的道路。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