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順治十八年正月, 順治帝身患天花,病體沉重。德國傳教士 湯若望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順治帝在臨終前曾詢問他關于傳位的事情,湯若望委婉地告訴順治:「天花這種病,每個人一生只會患一次,而玄燁正好患過天花。」
順治帝的長子早夭,膝下仍有6個兒子,其中次子 福全8歲,三子 玄燁7歲。順治帝本有意傳位給福全,可當時宮中天花肆虐,而玄燁曾患過天花,相對比較「安全」,因此他決定越過年長的福全,直接選擇玄燁為繼承人。
后世所謂的康熙帝玄燁8歲登基,指的是虛歲,當時玄燁年僅7歲。而真正8歲的福全,最終和皇位失之交臂。
福全在康熙朝生活了43年,善終。作為曾經和皇位擦肩而過之人,他的人生注定會有一些波瀾。 本文,筆者將結合史料,為大家講述康熙登基后唯一的哥哥福全,希望通過他的故事,讓大家了解一段不一樣的歷史。
關于順治帝的結局,坊間傳聞較多,有說他是出家了,有說他被鄭成功的大炮轟死了。但根據《清史稿·世祖本紀》記載:
十八年春正月壬子,上不豫。丙辰,大漸。赦死罪以下。丁巳,崩于養心殿,年二十四。
如果按照正史的說法,順治帝是死在皇宮之中。而根據為順治帝寫傳位詔書的翰林院掌院學士王熙的記載,順治帝是死于「 痘癥」,即當時比較流行的天花。
順治帝福臨6歲登基,24歲去世,在位18年。他一生有8個兒子,在順治朝夭折了2個。而在康熙朝,又有3個兒子死于20歲之前。所以,順治帝真正為國出力的兒子,包括玄燁在內,也就三個。即次子 福全、三子 玄燁、五子 常寧。
不過,順治時期,給皇子們取名的時候還沒有學習漢族「字輩」傳統,所以,福臨和福全雖然只差一個字,但二人卻是父子關系。
根據《清史稿·卷二百十九·福全傳》記載:
裕憲親王福全,世祖第二子。
愛新覺羅·福全,順治帝 福臨的次子,因為他曾被康熙帝封為裕親王,死后謚號「憲」,因此后人稱之為 裕憲親王。
福全生于順治十年七月,比康熙玄燁大8個月。福全出生的時候,順治帝的長子 愛新覺羅·牛鈕已經夭折,所以,福全長期擔任順治帝「長子」的角色。
福全的生母是順治帝的庶妃 董鄂氏,注意,這個董鄂氏可不是順治的寵妃 董鄂妃。前者出身于滿洲正紅旗,是清朝「開國五大臣」何和禮的曾孫女。而后者是滿洲正白旗,大臣鄂碩之女。二人只是同姓,并非同族。
福全出生那年, 順治帝才16歲,他剛剛親政兩年,正是「大展宏圖」的時候。因此,順治帝對福全這個「長子」也比較重視。福全4歲時啟蒙,5歲被要求學習漢文。當時,開國大學士范文程之子 范承謨考中進士,在翰林院任庶吉士。順治帝請范承謨每日入宮教導 福全和 玄燁。
有一次,順治帝問福全和玄燁,長大后有什麼志,。玄燁回答的是: 「待長而效法皇父,黽勉盡力。」意思是,長大后要效仿自己的父皇,鞠躬盡瘁。根據《清史稿·福全傳》記載,福全的回答則和玄燁不同:
幼時,世祖問志,對:「原為賢王。」世祖異之。
福全說: 長大后愿意當一個賢明的王爺。順治帝因此很驚訝。
順治帝在位期間,最看重的兒子其實不是福全或玄燁,而是 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不過,這位皇四子僅活了3個月就夭折了,在正史上甚至沒有記載他的名字。順治帝非常悲傷,不惜違背祖制,追封此子為榮親王。
此后,順治帝寄希望于董鄂妃能再生皇子,可惜董鄂妃在喪子后郁郁寡歡,再未生育。
順治十六年,順治帝病重,在福全和玄燁之間選誰為繼承人,他非常猶豫。當時福全身為「長子」,相對老成持重,而玄燁則聰慧有靈氣。本文開篇提到,湯若望曾在回憶錄中敘述,他建議順治帝選擇玄燁,因為玄燁此后不會再患天花。順治帝最終采納了這個建議。
筆者此前寫過一篇關于湯若望的長文。湯若望在康熙帝未親政前,曾遭到鰲拜等人的極力殘害,康熙帝親政后,為湯若望平反。 所以筆者認為,湯若望在回憶錄中所言,有一定的可信度。
正史上沒有記載順治帝為何要傳位給玄燁。只知道,順治帝臨終前,召見索 尼、鰲拜、遏必隆和 蘇克薩哈四位大臣,讓他們起誓輔佐玄燁。而后,順治帝駕崩,7歲的皇三子玄燁登基,改元康熙,史稱 康熙帝。
康熙登基后,福全從皇帝「長子」,變了新帝的兄長。
康熙登基時年齡尚幼,福全雖然是順治帝曾經考慮過的繼承人,但他和康熙帝的關系還是很親密的。 福全為人至孝,他每天除了正常地學習之外,都要去后宮給長輩問安。福全每次先去給 孝莊太皇太后問安,然后給 兩位太后(康熙帝的嫡母和生母)問安,最后再去給自己的母妃 董鄂氏問安。有時候,福全也會遇到前來給太皇太后或太后問安的 康熙帝,二人雖然年齡都不大,但福全對康熙非常恭敬,從不敢走在康熙帝前面。
若干年后,福全去世,康熙帝曾命人畫一幅畫像,畫中,年輕的康熙和福全并肩而坐,非常寧謐與美好。
康熙二年,康熙的生母孝康章皇后去世,福全全力協助康熙帝處理太后喪儀,盡了一個庶子的責任。
不過,康熙登基時,朝堂并不穩定。再加上福全年幼,因此他出場機會非常少。福全在康熙初期的朝堂上只有兩次出場,分別發生在 康熙六年和 康熙八年,這兩次出場,都和鰲拜有關。
康熙登基之初,索尼年邁,鰲拜擅權。再加上蘇克薩哈被鰲拜所害,遏必隆騎墻,因此康熙帝的日子很不好過。康熙四年,為了壓制鰲拜,康熙帝娶了索尼的孫女為皇后,希望借助索尼之力打壓鰲拜。
索尼非常「識趣」,兩年后,索尼便以順治帝14歲親政為由,上書請14歲的康熙帝親政。鰲拜等人不好反對,康熙隨即親政。可是,此時的鰲拜仍不肯放權。康熙帝遂做了個決定, 冊封自己的哥哥福全為裕親王,并授予福全「議政王大臣」頭銜。
在康熙初期,內閣尚不成熟,「議政王大臣會議」是朝廷的最高決策機構。 康熙帝讓福全擔任議政王大臣,實際上是想靠兄長的力量來牽制鰲拜。
對于福全來說,他只有要幫親弟弟制衡鰲拜,這樣才對自己有利。
到了康熙八年,康熙帝智擒鰲拜,火速將鰲拜下獄問罪。而負責審理鰲拜之人,又是裕親王福全。
在扳倒鰲拜這件事上,福全和康熙帝的立場是完全一致的。在福全的審理下,鰲拜被定下30條罪狀。不過,福全認為鰲拜有戰功,并沒有建議康熙殺掉鰲拜。後來,康熙將鰲拜囚禁,鰲拜死于禁所。
在歷史上,康熙除鰲拜的過程比較復雜,其中索額圖等人也出力頗多,但從福全的事跡上可以看出,他是康熙除鰲拜的較大助力。如果把福全放在雍正朝,那他至少是胤祥那樣的賢王。古代帝王鮮有兄友弟恭者,但康熙和福全卻是如此。
鰲拜即除,康熙帝開始正式掌握帝王權力。在三藩之亂爆發后,福全雖然未上戰場,但他在議政王大臣會議上全力支持康熙平叛。待三藩之亂平定后,索額圖、明珠二人形成對立之勢,當時,文武百官幾乎都被卷入這場派系斗爭。因為福全的身份特殊,索額圖和明珠都想拉攏福全,希望能得到福全的支持。可福全卻全然不理會二人,更不參與所謂的派系斗爭。他按時入宮給長輩們問安,如果朝中無事,他就早早地回府,關上大門,不接受來客。
福全之所以這麼做,因為他明白,他作為康熙帝的兄長,只要他不拉幫結派,不造反奪嫡,他必定會成為大清朝最富貴的王爺。
康熙二十二年,康熙帝和孝莊太皇太后一同五台山,命福全扈從。當時,孝莊年事已高,走到半路時,康熙帝不敢讓祖母涉險,于是命福全親自護送祖母先回京城。福全親自為祖母駕車,一路噓寒問暖,無微不至地照顧孝莊,讓孝莊非常感動。
五年后,孝莊病重,康熙和福全二人在病榻前親自服侍湯藥,有時候康熙有所困倦,但福全卻仍在堅持。所以,在孝莊去世之后,康熙下諭旨說:
裕親王自太皇太后違豫,與朕同處,殊勞苦。
康熙的意思是,大哥福全和朕一同給孝莊侍疾,非常辛苦。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在關鍵時刻,福全的確有「大哥」的風范。
福全在康熙朝最全面的記載,發生在清朝平定準噶爾之戰中。康熙年間,準噶爾汗國反叛清朝,其首領 噶爾丹野心勃勃,幾度挑釁清朝。康熙二十九年,噶爾丹率領3萬兵馬南下了,劍指北京。康熙帝忍無可忍,決定御駕親征。
俗話說,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康熙帝兵分兩路,左路是自己的親哥哥裕親王 福全,任 撫遠大將軍,右路是親弟弟恭親王 常寧,任 安北大將軍。合計出兵10萬,齊頭并進。康熙帝則坐鎮蒙古的博洛和屯親自督軍。
康熙的戰略意圖是這樣的:先放噶爾丹靠近,然后讓福全帶領5萬兵馬從左路的古北口出關,右路的常寧帶5萬大軍從喜逢口出關,兩路大軍悄悄合圍噶爾丹,與此同時,再讓吉林和盛京的清軍截斷噶爾丹的退路,最終來個「甕中捉鱉」,圍殲噶爾丹。
康熙帝的想法是好的,可是在關鍵時刻,右路的 常寧卻掉鏈子了。常寧經驗不足,他和噶爾丹的大軍一碰面,就被敵軍的威勢所震撼,最終常寧一觸即潰。
右路軍兵敗,讓左路的福全非常尷尬。當時,福全麾下有國舅爺 佟國綱(康熙帝的親舅舅)、皇長子 胤褆等人。福全急忙向噶爾丹靠近,與噶爾丹鏖戰。史載:
至昏,師左翼自山腰入,大敗之,斬馘頗眾。
福全第一仗不僅沒有吃虧,還打了個大勝仗,可見,福全和常寧相比,還是哥哥更厲害些。就在福全和噶爾丹激戰的時候,康親王 杰書帶領吉林、和盛京的兵馬趕到,兩路大軍合擊噶爾丹,噶爾丹見勢不妙,連忙派人聯系福全,要求乞和。福全信以為真,沒想到,噶爾丹這是緩兵之計,待福全收拾兵馬,準備迎接噶爾丹來投降時,噶爾丹燒掉營地向北逃跑了。
福全大怒,下令追擊。皇長子胤褆立功心切,不待福全做好部署,就帶領一隊人馬就沖了出去,福全喊都喊不住。佟國綱見胤褆立功心切,怕他有什麼閃失,連忙帶人追了出去。
可 噶爾丹早已在前方用「駝城」布好了口袋,等著清軍前來。胤褆一不小心,落入彀中。當時噶爾丹把胤褆、佟國綱等人圍在「駝城」之中,炮彈齊發,清軍損失慘重。
等福全帶領大軍趕到時, 佟國綱已經被敵軍炮彈炸死。福全知道,如果全力硬拼,也有拿下噶爾丹的機會。但他怕皇長子 胤褆有閃失,因此未請示康熙,擅自作主,鳴金收兵。
這一戰,噶爾丹逃脫,清軍損失慘重,死了一位國舅,還差點搭上一位皇子。
待各路大軍與康熙帝會合,康熙大怒不已。康熙認為,福全下令收兵,失去了消滅噶爾丹的良機。因此要治罪于福全。福全本想向康熙解釋,自己之所以收兵,是因為胤褆貪功冒進。可還未等福全說出口,康熙帝就訓斥胤褆說:
「裕親王乃汝伯父,倘汝供與王有異同,必置汝于法。」(出自《清史稿》)
康熙這句話是對胤褆說:「福全是你的伯父,倘若你說的和你伯父說的情況不一樣,朕就處置你!」
福全這下全明白了,康熙帝這哪是要處置胤褆,這是要堵住他的嘴,要保全胤褆。如果他這個時候把胤褆貪功冒進的話說出來,那就大錯特錯了。
于是,福全跪下,說都是自己一時糊涂,不該下令撤兵。如今放虎歸山,他愿意承擔一切罪責。康熙帝下旨,免去福全的議政大臣之職,罰俸三年。
事后,康熙帝又派人去問福全可有什麼委屈,福全只說了四個字:「 我復何言?」
是啊,福全還能說什麼呢?戰爭失利,應該主帥負責,可三軍主帥是康熙帝。貪功冒進的是胤褆,可胤褆是皇長子。替康熙解難,替皇子背鍋,所以,福全這個西路軍主帥就成了最大的責任人。
康熙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同時也是一位深諳「帝王之術」的君主。對于福全在戰場上的一舉一動,他其實都了如指掌。對于福全事后的委屈,他更是一清二楚。
所以,雖然康熙帝免去了福全的議政大臣之職,其實,凡是遇到軍國大事,他還是會邀福全來和眾人商量。不僅如此,康熙帝還晉封福全的生母董鄂氏為皇考寧謐妃。當時,順治帝還在世的嬪妃們,一共有4人被晉升為妃,其他三人都是「福晉」(順治時期,皇帝的福晉相當于嬪,次于妃),只有福全的生母是庶妃 。不僅如此,康熙帝還下旨,特準寧謐妃出宮,搬到福全府上居住,讓他們母子團聚,在清朝,寧謐妃是第二個有這種待遇的太妃。
由此可以看出,康熙帝明面上給了福全懲罰,其實暗中還是給了福全部分補償。而且,在接下來的第二次親征噶爾丹時,福全又一次被委以重任,也能看出他在康熙帝心目中的地位。
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帝第二次親征噶爾丹,福全再一次擔任康熙帝的左膀右臂,成功擊敗噶爾丹。待三軍凱旋,康熙帝恢復了福全議政大臣等職位。
康熙四十二年,福全生了一場大病,康熙非常擔心,三次親臨裕親王府看望福全,又多次派御醫前去為哥哥診治。同年,康熙到塞外出巡,臨走之前最擔心的事情就是福全的病情。可到了六月二十四日,福全還是病逝了,終年50歲。
五日后,康熙接到福全病逝的消息,下旨立即回京,親自祭奠兄長。康熙哭道:
「朕幼年喪父,唯汝一兄,而今汝去,朕失一手足矣!」
在康熙看來,他幼年喪父,福全就是他最親的人。如今福全去世,他失去了一條臂膀。
不僅如此,待福全出殯時,康熙又一次親臨,扶著哥哥的棺槨悲慟不已。康熙為福全輟朝,謚號為「憲」。在古代,「憲」在作謚號時,是典范的意思,在康熙的心目中,福全就是皇族兄弟的楷模。
福全去世后,康熙封福全之子保泰為裕親王。後來康熙經過孝莊太皇太后的住處,經常回憶起他和福全一起在這里的美好時光,康熙還特地請畫師畫了一幅二人并肩而坐的畫像,掛在宮中,時常懷念。
在筆者博史君看來,福全身為康熙帝的哥哥,他做了8年皇子,42年皇兄,他輔佐康熙帝治國,為大清朝平叛亂, 他為清廷維護在西北的統治,為中華民族的統一作出卓越的貢獻。
在康雍乾三代,有三個截然不同的帝王兄弟,他們都獲得帝王的認可。一個是康熙朝的 福全,一個是雍正朝的 胤祥,還一個是乾隆朝的 弘晝。胤祥靠的鞠躬盡瘁,盡心盡力;弘晝靠的是極力守拙,荒誕處事。福全則不同,福全始終靠「 恭謹和自知」來獲取康熙帝的倚重和信任。他不擅權,不拉幫結派,這樣的福全,擁有「大智慧」。
其實,這三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那就是你得擺正自己的位置,不能讓皇帝忌憚你。福全作為胤祥和弘晝的前輩,他早已懂得這個道理。
然而,不得不承認的是,礙于他是先皇之子的身份,福全在清朝也不能完全大展拳腳,這也是封建王朝對皇室子弟的禁錮。
《千字文》中說: 孝當竭力,忠則盡命。
福全為朝廷盡忠,為人至孝,拋去他身上的封建標簽,他的忠孝之心,仍值得后世學習。
本文參考:《清史稿》《清史紀事本末》《清圣祖實錄》《湯若望回憶錄》。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