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能夠建立大明當上皇帝,除了要感謝他的好義父郭子興外,還要特別感謝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劉伯溫,如果沒有劉伯溫的輔佐,老朱能否實現人生逆襲,還真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朱元璋本人也深知這一點, 他曾說劉伯溫「吾之子房也」,子房說的就是張良,后世也有將兩人的關系比作劉備與諸葛亮的,無論是張良還是諸葛亮,都能說明劉伯溫對于老朱、對于大明的重要。
據說劉伯溫臨死前曾經給老朱送了一筐魚,直接把老朱搞得摸不著頭腦,直到17年后才因為一件事而恍然大悟,然而他卻明白的太遲了。
洪武四年對于劉伯溫而言,算的上是他晚年的一個轉折點,因為與胡惟庸長期政見不合,導致胡惟庸來老朱面前一頓讒言, 劉伯溫也被老朱賜歸鄉里。
不過這倒也符合劉伯溫的心意,這年的他本就已經60歲了,多次有過退休回家的打算,這次被老朱賜退,剛好也順應了他的心意。
退休后的劉伯溫回到老家,當起了老實巴交的農民, 直到四年后因為感染了風寒而臥床不起,身在金陵的老朱得知后,決定要留住這個老友,便派了一個人帶著御醫前去診治。
但不知老朱是不是故意的,他派遣的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胡惟庸,胡的小心思劉伯溫豈會不知, 明知他帶來的藥「有佐料」,但想到是皇帝親自讓人送來的,還是喝了下去。
果不其然,在喝下胡惟庸帶來的藥后,劉伯溫的病情絲毫沒有好轉,反而有加重的跡象,或許是感到自己命不久矣,劉伯溫拖著病體,前往金陵最后一次見了朱元璋。
這次會面中, 劉伯溫用弦外之音,告訴朱元璋自己懷疑胡惟庸在藥中動了手腳,然而老朱卻對此不以為然,只是輕聲說讓他注意保養,似乎對這一切早有預料。
劉伯溫本來是來見老友最后一面的,順便打算交代點事,但老朱這個反應,直接讓他心涼了大半,所以他便將嘴邊的話咽回了肚子里, 而且只在金陵待了一個月后,便匆匆返回家鄉了。
回鄉后,劉伯溫拒絕任何人來送藥,每天除了必要的進食外,不吃任何其他食物,僅僅三天后,劉伯溫便昏迷不醒。
借著一次醒來的機會,劉伯溫將兩個兒子叫到跟前,將一封信交給了長子劉璉,隨后向他們交代了后事, 其中有一件事是要求劉璉在自己死后,將一筐活魚和一本天文書籍呈給朱元璋。
書籍還好理解,但這一筐活魚是什麼講究?不僅劉伯溫的兩個兒子一頭霧水,就連老朱在收到后也是滿臉問號。
對于老友送來的這筐魚,朱元璋一連猜測了多日,都始終沒有想出來個一二,他向劉璉詢問也沒有答案,還曾詢問過一些大臣的看法,但劉伯溫的深意,豈是這些人能夠看得穿的?
就這樣,劉伯溫的這筐魚,成了朱元璋的一塊心病,一日不解他便一日不快,直到十七年后的一件事,讓朱元璋終于恍然大悟,明白了劉伯溫的用意。
洪武二十五年,中國歷史上最有權勢的太子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痛不欲生,一連多日無心朝政,但大明的皇位必須要有人繼承,年老體衰的朱元璋在憂愁交加中,猛然想起了當初劉伯溫送他的那筐魚。
原來,劉伯溫這是在告訴他,雖然身為皇帝坐擁天下江山,但長期的嚴苛酷法,導致明朝二十年來始終處于人人自危的狀態,就像那筐中的魚, 被狹小的木筐和淺薄的積水所束縛,任憑它如何掙扎,都無法掙脫,更可悲的是,它還無法離開這種束縛,一旦離開了水,魚就會死亡。
這就好比于在朱元璋嚴苛酷法下的「魚」,誰都想逃脫出去卻又要依靠他提供的「水」,劉伯溫想要借助這筐魚, 來告誡朱元璋治國不僅僅要有法律,還要有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
朱標死之前,他就是寬仁的代表,在父親的嚴苛下,用自己的寬厚仁慈來稀釋朱元璋的嚴厲,而在他死后,朱元璋這才明白「百姓為魚、仁政為水」的道理,然而他明白的太晚了。
隨后他將劉伯溫的次子劉璟召入宮中,將自己的猜測告知了他,劉璟似乎早有預料,從懷中掏出了一封信,遞給了朱元璋, 這封信便是劉伯溫臨終前交到他們手上的那一封。
朱元璋接過信后,發現信紙已經微微泛黃,顯然已經保存了多年,當他看到內容后,才徹底得知劉伯溫的良苦用心。
劉伯溫在信中寫到,如今朝廷所最需要的,是在位者修身養德,以道德感化群眾,所制定的刑罰不宜過重,能夠達到公平和警醒世人的目的即可,刑罰并不是目的,如此一來,我朝必定能夠永命萬年。
朱元璋這才知道,劉伯溫早就看出了他身為皇帝的短板,然而自己卻固執己見,聽信胡惟庸的讒言將劉伯溫罷官回鄉,當初劉伯溫抱病前來見他,就是打算最后勸他一次,然而他的態度卻讓劉伯溫感到心寒,最終只能通過這種方式來傳達。
想到這里,朱元璋實在是悔不當初,然而一切已經發生,再多的后悔也改變不了事實。
不過,朱元璋接下來的舉動,似乎在說明他并沒有采納劉伯溫的遺愿,為了給朱允炆鋪路,他再一次大開殺戒。
可能在他看來,自己已經時日無多,而以朱允炆的性格,根本奈何不得那幫權貴,所以他決定再當一次惡人,也算是為朱允炆將來的仁政鋪路了吧。
然而歷史就是這麼有趣, 朱允炆盡管確實寬仁,但是卻缺乏足夠的政治手段,再加上手中沒有能擔當重任的武將,以致于讓朱棣打著「清君側」的名義起兵靖難,自己也不知所蹤。
如果老朱看到寶貝孫子因為自己最后的殘酷而葬送了性命,不知會是一幅怎樣的表情?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自唐朝起便成為了一句治世名言,然而老朱似乎不懂,又或者是他出于某種理由而不得不采取嚴刑酷法,不知如果有重新選擇的機會,老朱會痛改前非還是依舊我行我素?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