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趣闻历史
民國轶事
三國風雲
歷史名人
野史分享
古墓文物
後宮秘史
历代皇帝
史料记载
韓劇韓星
民間故事匯
金庸武俠传
詩詞文化
全部
    
王莽為何要殺光自己的兒子?目的很明確,原因很現實
2023/11/15

王莽,一個大名鼎鼎的野心家,一個鐵血政治家,一個極善隱藏自己的篡權者,一個令人驚訝的時空穿越者,一個「虎毒也食子」的狠辣父親。那麼,王莽為何要殺光自己的嫡親兒子?

王莽與劉秀可以說是兩個歷史評價截然相反的人物。王莽被世人稱為「穿越者」,是一個激進的改革者,一個殘暴的統治者,也是一個無視親情的為人父者;劉秀被世人稱為「位面之人」,是一個優秀的皇帝,漢朝的中興之主,素以仁愛著稱。

王莽是西漢王朝的外戚,經過數十年的韜光養晦和苦心經營,王莽不僅贏得了巨大的聲望和人氣,在朝堂之上也掌握了絕對的話語權。表面上王莽是個品行兼修的能臣干吏,實際上王莽暗度陳倉,一步步侵蝕著西漢王朝。在贏得眾多支持者之后,王莽最終搶班奪權,覆滅了西漢,建立了新朝。王莽有4個嫡子,分別為王宇、王獲、王安、王臨。王宇、王獲是王莽稱帝之前殺的,王臨是稱帝之后殺的,老三王安早早病逝,算是躲過一劫。王莽完成了殺子。

殺次子,裝清高,贏得社會聲譽。王莽的姑姑王政君是成帝的皇后。西漢末年,國內矛盾尖銳,政治腐敗,當時許多王公貴族生活奢華,而大司馬王莽則深入簡出,低調樸素,堪稱一股清流。成帝去世,哀帝繼位,王莽失去了靠山,離開了聲色犬馬的長安。按理說這正和王莽的心意,但王莽的內心則對權力充滿了渴望。這時,他的次子王獲給了他絕好的機會。

西漢末年盛行蓄奴,王莽家中也養了許多奴婢,次子王獲殺意外死了一個奴婢。這本來不是什麼事情,但王莽卻「大義滅親」,執意要讓王獲給那個奴婢償命,王獲無奈只能選擇自盡,王莽因此贏得了極高的社會聲譽。最終,王莽官復大司馬,重新回到了長安城。

他的大兒子叫王宇,死得最冤。當時漢平帝在位,外戚衛氏逐漸掌權,王莽擔心他們會瓜分他的權力,便將平帝的母親一族封到中山國,并禁止他們回到京師。王宇覺得父親這樣做有點過分,擔心他聽不進自己的話,便聯合妻舅呂寬想給父親一點警告,往他門口潑血酒。不想被王莽抓住現行,一怒之下,王某殺了自己的兒子。

等到王莽篡位,里三兒子王臨為太子,沒想到王臨色膽包天,搞了王莽的女人,還要聯合把王莽毒死,結果事泄,王臨被賜死。其實四兒子是被王莽嚇傻後來死的,勉強可以算作是王莽弄死的吧!嫡出的死完了。

迫于輿論,漢哀帝只得征召他入宮侍奉王太后,卻不給他職務。不過,隨著漢哀帝的離世,王政君重新把持了后宮,而王莽很快就再次被舉薦為大司馬,政權重回到了他的手中。吃一塹,長一智。這次王莽不光要樹立高大上的形象,還要在朝中培植勢力以鞏固自己的權力,為了強化自己的權力,經過挑選他擁立了才9歲的漢平帝登基,由于他一向賢名在外,再加上朝中多有他的勢力,因此他很快就代為輔政,成為了漢平帝的代言人。

王莽吸取漢哀帝繼位后教訓,這次堅決不允許漢平帝的母親衛姬和族人進京,不僅如此還將女兒嫁給漢平帝,這樣自己就成了皇帝的岳父,地位也就更加鞏固。連自己的親生兒子都可以殺,還有什麼人能夠得到他的信任呢?王莽的一生雖然登上皇位,但是卻無人為他的成功感到興奮。年邁的他身邊卻沒有子女的環繞,只能做一個孤家寡人。或許這就是作為皇帝所必須忍受的孤獨吧!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王莽推行的這一整套倒行逆施,不合時宜的帶有古代空想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革,必然遭到根深蒂固傳統觀念全方位的抵制,豪門大姓丶土豪劣紳等強大統治勢力的激烈反對,明里暗里破壞。他的各項政策得不有效貫徹和施行,反對勢力極力擴大改革中弊端,變本加厲地加大了對底層人民的剝奪和壓榨,加之天災人禍,引發農民起義造反,各地群雄四起,使新朝統治被推翻顛覆。王莽苦心經營的丶轟轟烈烈改革歸于失敗。這成為一個魔咒,中國后世的改革大都遭遇挫敗命運。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

外婆太會收拾廚房:用墻面收納,讓狹窄「單行道」廚房變整潔
2023/06/02
她住進4.5坪蝸居,小家只有「巴掌大」,但一個人住真挺爽的
2023/07/17
被父母趕出家門,美國男子花20萬美元買一小島,卻擠在7.5坪迷你木屋生活:房子越小,我越快樂
2023/05/31
有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家居行為」,實際是錯的,若你家有,最好立馬改掉
2023/05/19
和老人同住后,我終于知道,我們這代人存不到錢的根本原因!
2023/05/31
去小姨家參觀,看到她家這10個「神設計」,我都后悔家里裝修早了
2023/05/13
買了套新房只有15坪,老公花16萬爆改成3房,笑話的親戚不吭聲了
2023/05/10
微波爐已經瀕臨淘汰:別不信,它的替代品用處更大、更便宜
2023/05/20
越來越多人衛生間不裝淋浴房!換成這2種設計,好看又實用
2023/06/10
家里若是有這種「保溫杯」,建議直接丟掉,不是誤導,而是教訓
2023/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