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科普
奇趣大曝光
趣味科學
    
巴瑤族人出現「人類正在進化」的證據,未來會有新人類誕生嗎?
2023/08/21

風光旖旎的海島一直是許多人心目中的度假勝地,這里水清沙白,椰林樹影,讓人忘卻諸多煩心事。不過旅行一直是一群人到另一群人呆得快要厭煩的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如果讓你長居于此,估計再美的景色也從白月光變成了白米飯,從朱砂痣變成了蚊子血。

海島風光

不過煩則思變,人類的進化不就是一部在適應了環境以后不斷地升級打怪,最后走上了食物鏈頂端的奮斗史嗎?追隨人類祖先的腳步,生活在海島的巴瑤族人也開始了適應環境以后的自我進化之路。這是否預示著新的一代人類已經走上了誕生之路了呢?

人類進化史

在地球生命的漫長誕生歷史中,人類的出現時間雖然短,但是卻非常迅速。6500萬年前被小行星撞擊地球團滅的恐龍,稱霸了地球上億年,還是沒有任何等級的躍升,滅絕之日與誕生之時的差別依然不大。

恐龍滅絕

而人類的進化之路才走了短短幾百萬年,就實現了跨越式的成長,從古猿到能人,從能人到智人,最后成為了現代人。而且,人類還締造了屬于自己的文明,并且實現了從原始社會、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的轉變。依靠聰慧的大腦和靈活的雙手,牢牢地占據著主動權。

人類進化史

在現代科技的加持下,人類還在期待自身實現新一步的突破。比如說完全不借助設備或者工具,依靠人的身體就能夠實現像鳥兒那樣的自由飛翔,或者說像魚兒那樣在水里自由地游泳。極限運動的出現可能也受到了這方面的影響,催生了很多的愛好者。他們希望去探索、激發人類自身的潛力。

巴瑤人的進化

巴瑤人,也被稱為巴瑤族,是生活在東南亞海域的一個民族。巴瑤人的生活方式與吉普賽人非常相似,巴瑤在印尼語中就是「海上之民」的意思。他們以船為家,一天大多數時間都在船上度過,或者住在海上修建的吊腳樓中。在海洋上過著游牧式的生活,以捕魚、潛水為生。

巴瑤族

對他們來說,大海就像自家的菜園子一樣。他們抓魚幾乎不靠漁網等漁具進行捕撈。而是采用一種特制的長矛,并且簡單地戴上用玻璃鏡片自制的護目鏡就可以直接下海捕魚。潛水常用的三件套,對他們來說完全派不上用場。因為他們自小就會天天下水,潛水就是他們的童子功,因此你可以在紀錄片中看到他們在水中就像在平地上行走一樣自如。

捕魚

不過為了達到這樣的靈活度,他們也必須要付出一些代價,比如說在幼年的時候就會將自己的耳膜刺穿。這樣的話潛水就不會感受到水壓造成的痛苦。當然,凡事都有利有弊,這樣的話讓很多巴瑤人晚年的聽力都不太好。

水中如履平地

在自由潛水方面,官方限制是大約在40米左右,這對于自由潛者來說是一個可以稱為「里程碑」的深度。因為超過這個深度,你就可以成為一名潛水教練了。這也足以說明這個深度普通人是不太容易達到的。不過對于巴瑤人來說,就沒有這個問題,他們族人的平均自由潛水深度都能夠達到30-40米,而且還是不借助潛水設備幫助的情況下。在紀錄片里看到一位75歲高齡的巴瑤族老人仍然能夠潛入15米的深處捕魚,這真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身體好能夠解釋的。

巴瑤族老人

因此,科學家對巴瑤族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且在征得他們同意后,將他們過世族人的尸體進行了解剖。結果發現,除了他們的脾臟比一般人要大50%以外,其他的身體結構或者器官也和常人無異。脾臟增大就可以儲存更多的血液,而血液中的血紅蛋白是運輸氧氣的載體,因此這可能是他們能夠潛水較長時間的原因吧。

與章魚共舞

不過,人類一直在陸地上生活,身體結構就限定了不能在水下呆更長的時間。雖然巴瑤人能夠自如地在水下活動,但是由于此前認知不足,很多人也患上了潛水病。潛水后從水壓高的地方回到水壓低的地方,需要進行減壓。但是他們沒有這樣的程序,因此血液中溶解的氮氣就變成了氣泡,在體內的各個組織游走,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這也會讓他們的身體受損導致殘障或者縮短壽命。

新的人類出現了嗎?

由此可見,巴瑤人仍然深受人類的身體限制,只不過一部分器官為了更好地適應環境而開始了進化。這就像「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呈現的那樣,為了吃到更高樹枝上的葉子,長頸鹿的脖子越來越長。但這不意味著長脖子的長頸鹿和稍短一點脖子的長頸鹿成為了不同的物種。

長頸鹿的進化

這也就像生活在高寒地區的人為了過濾進入體內的冷空氣,他們的鼻梁更高,更長一些。而生活在高海拔地區的人們的身體結構也有了一定的變化,以此來適應低氧的生活。目前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雖然膚色不同,相貌或者身體結構方面有著細微的差別,但是我們都還是歸屬于人類這個物種。

高原反應

至于說新的人類出現,是否會成為一個新的物種,那就要看是否能夠與現在的人類之間產生生殖隔離。生殖隔離,用來指就算是地理位置接近,但是不同物種之間不能夠進行交配,或者就算交配也不容易交配成功的隔離機制。因此,只有產生了生殖隔離才被認為是兩個不同的物種。

結語

隨著社會交往的加深,也有一部分巴瑤人開始來到了陸地上生活,而且他們也學會了運用漁具等輔助手段更快更好地捕魚,維持他們的生活。不知道這樣的環境改變,假以時日,會不會讓巴瑤人的身體又會產生相應的變化呢?由此可見,進化不是一個物種形成后就固定的名次,它一直在推動著人們以及其他物種不斷地適應環境的每一次改變,從而能夠更好地生存下去。

外婆太會收拾廚房:用墻面收納,讓狹窄「單行道」廚房變整潔
2023/06/02
她住進4.5坪蝸居,小家只有「巴掌大」,但一個人住真挺爽的
2023/07/17
被父母趕出家門,美國男子花20萬美元買一小島,卻擠在7.5坪迷你木屋生活:房子越小,我越快樂
2023/05/31
有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家居行為」,實際是錯的,若你家有,最好立馬改掉
2023/05/19
和老人同住后,我終于知道,我們這代人存不到錢的根本原因!
2023/05/31
去小姨家參觀,看到她家這10個「神設計」,我都后悔家里裝修早了
2023/05/13
買了套新房只有15坪,老公花16萬爆改成3房,笑話的親戚不吭聲了
2023/05/10
微波爐已經瀕臨淘汰:別不信,它的替代品用處更大、更便宜
2023/05/20
越來越多人衛生間不裝淋浴房!換成這2種設計,好看又實用
2023/06/10
家里若是有這種「保溫杯」,建議直接丟掉,不是誤導,而是教訓
2023/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