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這個在歷史上備受爭議的人物,他究竟是一個開明的君主,還是千古第一暴君?「焚書坑儒」難道不是他暴政的鐵證嗎?
然而,當我們深入考究歷史,就會發現事實遠非表面那麼簡單。秦始皇焚書,其實并未徹底焚毀典籍;所謂坑儒,其實是清除江湖術士。如果拋開后世臆想的色彩,秦始皇如何,實則一個值得重新審視的問題。
公元前五世紀到公元前三世紀,正值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分裂時期的春秋戰國時代。在這漫長的幾百年里,周天子的權威日益衰微,各諸侯國明爭暗斗,這是一個腥風血雨的紛亂年代。
春秋時期,諸侯國紛紛崛起,周天子實際上只剩下了名義上的權力。周襄王時期,各國開始互相兼并,進入戰國時代。燕國、趙國、魏國、韓國統稱四晉,與秦國、楚國、齊國并稱戰國七雄,其他小國則被迫投靠大國。在長達數百年的混戰中,各國進行了殘酷的生存競爭。
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的儒家思想受到了沖擊。作為新的思想力量崛起的法家否定了傳統倫理道德,提出了「以法治國」的理念。法家的創始人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日盛,逐漸強大起來。到了秦始皇時期,秦國終于完成了對六國的征服統一,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儒家思想面臨考驗。商鞅提出重法輕德、去宗法的理念,主張用嚴酷的法律約束人民。他在秦國進行了變法,廢除了世卿和騎士階級,推行按功授爵的制度,大力發展農業和手工業。這使秦國國力大增,最終吞并六國,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一統。
在秦朝政權中,法家思想無疑占據了主導地位。而在秦始皇看來,傳統的儒家經典如《詩經》、《尚書》等對法家統治構成威脅。為了鞏固法家在思想領域的統治,焚書就成為了必要的手段。
秦朝建立后,法家思想成為國家典章,其嚴酷的法制和重農抑商的方針,都與儒家提倡的仁政和重商思想相左。秦始皇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需要一個統一的思想體系,于是決心鏟除儒家經典,防止其影響法家統治的合法性。這成為焚書的政治背景。
公元前213年,在丞相李斯的建議下,秦始皇下令焚毀全國各地民間所藏的詩書和典籍。這一焚書運動,確實給中國古代文化造成了不可磨滅的損失。
李斯是一個儒生出身的政治家,他認為儒家典籍的存在會影響法家思想的純正性和統治的合法性。于是他極力主張焚書,秦始皇也接受了他的建議。這場歷時一個月的焚書運動,對中國文化造成了巨大破壞。
然而,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秦始皇的焚書就是要抹殺中華文明。事實上,這次焚書是有針對性的。秦始皇下令特別焚燒儒家典籍,而實用類的典籍如農業、醫藥等書籍并未被焚毀。此外,李斯還留有備份典籍,并未銷毀全部。
秦始皇焚書的對象,僅限于講述歷史故事、傳授道德規范的儒家典籍,一些實用的技術書籍并未被焚燒。李斯也保留了備用本,以備查閱參考。所以并非徹底滅絕中華文明。這從一個側面也可以看出,秦始皇的目的主要是政治目的,而非完全摧毀文化。
所以,秦始皇的焚書不能視為完全抹殺文化知識,而主要是出于加強法家思想統治,打壓儒家學說的政治目的。對一個剛統一天下的君主來說,這樣的作為可以理解,雖然手段過分殘忍。
綜上所述,秦始皇焚書并非全面焚燒,而是有選擇性地焚燒儒家典籍,目的是鞏固法家統治地位。這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盡管手段激進,但出于政治考量也可以理解。
除了焚書之外,秦始皇還實施了所謂的「坑儒」。后世經常合并來說「焚書坑儒」,殊不知這兩個事件本質上沒有直接關系。
所謂坑儒,指的是秦始皇下令捕殺了幾十人的術士。這些被殺的術士,并非儒生,而是一些游手好閑、行騙術數的江湖術士。秦朝崇尚法家思想,認為他們的行為有損國家法紀。
而之所以被稱為「坑儒」,也是出于后世抹黑秦始皇的需要。後來儒家成為主流思想,儒家學者為了極力貶低法家和秦始皇,故意混為一談,造成了坑儒的誤傳。
坑儒這個說法,明顯是后世文人使用的結果。儒生與秦朝的法家思想截然不同,秦始皇沒有理由要大規模殺害儒生。所謂坑儒完全是為了形容秦始皇殘暴而虛構的。
事實上,秦始皇坑的是行騙為生的術士,而非真正傳播儒學的儒生。這與焚書也完全是兩個不同的事件。將兩者混為一談,是后世對秦始皇的信息誤讀與對法家思想的刻意貶低。
綜上所述,所謂坑儒其實是清除江湖術士,與焚書無關,也未真正傷及儒生。這充分表明「焚書坑儒」的說法是不準確的。
焚書坑儒的傳說,使很多人視秦始皇為中國歷史上的暴君。然而,當我們拋開這層夸大其詞的描寫審視歷史,就會發現,秦始皇并非是行為殘忍的暴君。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沒有像其他帝王那樣誅殺功臣。王翦、李斯等大臣至死都官居高位,這在其他朝代是極為罕見的。秦始皇也沒有因焚書坑儒而大肆屠殺儒生。
可以說,秦始皇作為第一個皇帝,確立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度,使分裂的中華大地重新統一,這在當時是非常必要的。他采取強硬手段也是出于鞏固統一的需要。而「焚書坑儒」這些傳說,后世則夸大其辭,以抹黑秦始皇和法家思想。
秦始皇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國家體制,使中國由諸侯封建制進入了君主專制時代。他的許多做法出于這個轉型期的需要。焚書坑儒則被后世夸大為暴政,這與歷史事實不符。
綜上所述,我們不能簡單以「暴君」的印象看待秦始皇。公正地說,他既有功于大一統,也有其過于強硬的統治手段。但把他看成千古一數的暴君,則忽略了歷史的復雜性。「焚書坑儒」也不是那般不可饒恕的野蠻行徑,需要我們在歷史觀上有理解。
結合秦始皇的歷史背景和所處時代環境來看,他并不應被打上「暴君」的標簽。焚書坑儒也非后世所想的那樣單純殘忍。我們需要排除偏見,客觀公正地看待歷史。
歷史并非非黑即白,秦始皇也不應被簡單地定型為「暴君」。我們在審視歷史的時候,需要擺脫先入為主的印象,把人物和事件放在具體的歷史背景中去理解,這樣才能達到對歷史的公正認識。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