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和司馬懿之間對弈是三國中真正的高手過招,為世人津津樂道。 但其實,他們之間的交手并不多,從時間上來算,也就是諸葛亮生命中的最后三年。從交戰記錄來說,其實也就那麼兩三次左右。但是,為什麼他們的對決會在歷史中有那麼大的分量呢?他們之間的勝負又如何去評判呢?
這玩意跟酒席上的菜品一樣,壓軸上的大菜,不一定分量是最足的,那絕對能夠得上 「濃縮才是精華」這個標準,一端上桌,人家就會不由自主將之視為酒席檔次的評判標準。
話不多說,咱們來看看他們的交手記錄吧, 看看啥叫精彩?看看啥叫高手過招?看看諸葛亮到底會不會打仗?
230年,曹魏西北軍總司令曹真同志表示身體扛不住了,病倒了,還是那種沒多大可能性治愈的那一種。 于是,司馬懿同志正式走馬上任,擔綱西北軍務。
轉過年,即公元231年春,丞相便給司馬懿同志送上了一份賀禮,率軍再次圍住了祁山堡。司馬兄弟,恭喜你遷任新職,咱給你送任務來了。
明年,丞相寇天水,圍將軍賈嗣、魏平于祁山
司馬懿剛剛走馬上任就受到這樣的挑戰,也相當不含糊,直接下令: 留四千精兵守上邽,其余人全部給我上祁山前線去,老子的開場演出,誰給我演砸了,老子就跟誰沒完。
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眾悉出,西救祁山
面對新領導這種雷厲風行的作風,西北軍的二把手張郃同志表示有話說: 領導,咱們是不是應該分兵把守入關中的各個道口,防止諸葛亮一如既往地分兵偷襲?
郃欲分兵駐雍、郿
司馬懿怎麼回答張郃的呢?他說: 若祁山前線能擋住諸葛亮,你張郃就說對了;反之,咱們分兵就中了諸葛亮的圈套,當年英布就是這樣干掉西楚霸王三個軍團的。
宣王曰:料前軍能獨當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后,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
實際上, 司馬懿的考慮很簡單,也是對的,你祁山前線守不住,入關的各個通道守住也沒多大意義。所以,司馬懿繼續進軍隃麋(今陜西千陽縣東),準備翻山上隴。
遂進軍隃麋
諸葛亮的這次主動出擊,在《諸葛亮傳》中全程就用一句話概括了,這句話是: 「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啥意思呢?后面丞相因為糧草不濟而退兵,在退兵途中擊殺了魏軍副帥張郃。
擊殺一個集團軍的副帥,這其實是一個相當了不得的戰績了,為什麼陳壽就這麼一筆帶過了呢? 原因大家自行去想!順便想一想《三國志》中很多讓曹魏政權很沒面子的場面都被簡化或者刪減了。
真實的情況其實應該是: 丞相在祁山堡分兵,一部分兵力圍攻祁山堡,自己帶兵直奔上邽。然后擊敗上邽方面的守軍及援軍,愉快地收割著魏軍的麥子。等到司馬懿趕到上邽時,不跟丞相打,丞相又撤回了祁山。
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費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麥。與宣王遇于上邽之東,斂兵依險,軍不得交,亮引而還。
後來《晉書·宣帝紀》給他們的主子吹牛逼,說是諸葛亮望風而逃,被司馬懿活生生給嚇跑了。這有點避重就輕了, 人家擊敗了你的援軍、割了你的麥子,還嚇得你們「諸將皆懼」,你居然說人家是被你嚇跑的?吹牛可以,但吹牛也要臉。
《漢晉春秋》中的記載是「(司馬懿) 斂兵依險,軍不得交,亮引而還」,《晉書》的記載是「(司馬懿) 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塵而遁」。一個是說司馬懿避戰賴走了諸葛亮;一個是說司馬懿大發神威嚇跑了諸葛亮。誰真誰假,大家自行去判斷。 如果判斷不出,可以根據司馬懿后面的軍事表現去推斷。
這里要說說丞相收割上邽麥子的事情。丞相這麼做,第一可以做到拿敵人的子彈打敵人,第二可以最大限度增加敵人的消耗,相當占據戰略優勢的。
所以,不管怎麼說,被割了麥子的司馬懿其實是一交鋒便吃了丞相的大虧的。大致真相是: 丞相打爆了郭淮隴西軍;漢軍去上邽搶了大部分麥子;司馬懿帶著曹魏中央軍上隴后非常被動,后面漢軍兵出鹵城時,司馬懿的軍糧是靠郭淮剝削少數民族的口糧解決的。
但《晉書》肯定不會這麼寫的,否則它出版不了。你作為主流刊物,你不維護領導形象與權威怎麼行呢?《晉書》是怎麼說的呢?
進次漢陽,與亮相遇,帝列陣以待之。使將牛金輕騎餌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鹵城,據南北二山,斷水為重圍。帝攻拔其圍,亮宵遁。追擊,破之,俘斬萬計
大致意思是:司馬懿在上邽嚇跑諸葛亮后,諸葛亮便據守鹵城,然后被司馬懿追上去攻破了防線,諸葛亮再跑, 然后又被司馬懿追上一頓狂揍,干掉了諸葛亮一萬多人。這次隴右戰爭以司馬懿完勝而圓滿謝幕。
但話是這麼說,信不信是大家自己的事情。大家仔細看看張郃的陣亡地點就知道了!張郃的陣亡地點是木門道,在鹵城的北面。 如果丞相真的是在鹵城被司馬懿擊敗的,然后張郃追擊被殺,那他的陣亡地點不應該在鹵城以南嗎?
亮還保祁山,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
成功者的贊歌很多時候沒什麼意義,因為里面的泡沫、水分真的太多了。司馬懿與諸葛亮這次交鋒的真實情況其實應該是:
在上邽時,由于郭淮剛剛大敗,所以司馬懿并沒有跟丞相開戰,而是展開了貼身緊逼,丞相于是引軍南退,打算調動司馬懿來殲敵。
司馬懿一路緊隨,但到了鹵城時,張郃建言:咱們別跟著跑了,派一路奇兵去抄諸葛亮的后路,保準嚇跑他。 咱們這一路跟著又不敢打,太丟面子了,有失威望。
宣王尋亮至于鹵城。張郃曰:「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在不戰,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知大軍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進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
但已經很沒面子了的司馬懿根本聽不進,繼續跟著諸葛亮屁股後來跑,逼近卻不進攻。
宣王不從,故尋亮。既至,又登山掘營,不肯戰
司馬懿這是啥操作? 就是明著打打不過人家,就一路尾隨到底,搞得別人心煩氣躁唄。干過架的人應該都有這種經驗!
司馬懿這種死皮賴臉的打法其實是很傷曹魏將領的自尊心的, 人家以前可是縱橫天下的王牌陸軍,啥時候這麼窩囊過?所以,祁山守將賈栩、魏平就多次請戰,咱不能眼睜睜看著敵人在我們眼皮子底下耀武揚威。
但司馬懿是啥態度,你們這些癟犢子知道個屁, 不是針對你倆,論忍字功夫,在座的都是渣渣,哪里涼快給我哪里呆著去。
賈栩、魏平這哥倆也是比較有血性的漢子,于是公開嘲笑司馬懿畏蜀如虎。 當然,根本原因是你司馬懿原來一直不是西北軍直接領導,人家對你的認可度不高。
賈栩、魏平數請戰,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被下屬譏笑的司馬懿繼續裝死,你們說啥都行,就是別跟我說打仗的事情。後來,繼續有人請戰,司馬懿一概不許。
但是有職場經驗的朋友會知道,這種內部矛盾也要適可而止,不然會導致內變的。所以到了五月中旬,司馬懿決定派大魏勇士們出去透透風,他進攻諸葛亮了。
夏,五月,辛巳,懿乃使張攻無當監何平于南圍,自按中道向亮
司馬懿的戰術安排是什麼呢?命張郃帶兵攻南圍,自帶中路大軍來找丞相對打!
結果是什麼呢? 人家王平比馬謖那種草包厲害多了,張郃這個西北名將根本打不動。
九年,亮圍祁山,平別守南圍。魏大將軍司馬宣王攻亮,張郃攻平,平堅守不動,郃不能克
司馬懿親率的那一路大軍就更不用提了,被丞相用來練手了。
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總而言之,真實的鹵城之戰是司馬懿被諸葛亮打得懷疑人生了,而不是彩虹屁里所寫的司馬懿殲敵一萬多。 算上郭淮和費曜第一回合被丞相一頓暴打并割了麥子,兩戰徹底給司馬懿打虛了。此戰過后,一生在戰場上侵略如火的司馬懿,碰見諸葛亮時再也不提進攻的事了!
但是,在丞相北伐形勢處于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揪心時刻又要來了。
如果按照正常的形勢演變下去,丞相此次拿下涼州應該是大機率事件。 首先,司馬懿、郭淮等人的心態已經被丞相打崩了;其次丞相搶了他們的麥子,他們的軍糧供給已經出了很大問題,郭淮搶別人的口糧,那不是長久之計,人家遲早會造反的。
時宣王等糧亦盡。淮以威恩撫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輸調,軍食用足
可是,丞相內部扯后腿的人也站出來了,這個人就是一直不服丞相的蜀漢二把手李嚴。
李嚴當時在漢中負責給丞相搞物資調度,丞相派人跟他溝通后勤保障問題時,特地考慮周全地給他提了三個方案: 上計斷其后道,中計與之持久,下計還住黃土。一個前線主帥要被迫跟后方后勤部長協商作戰方案,丞相把自己的姿態放得多低呀!
亮慮糧運不繼,設三策告都護李平曰:「上計斷其后道,中計與之持久,下計還住黃土。時宣王等糧亦盡
李嚴是怎麼回復丞相的? 你那三策都不好使,軍糧不夠了,你趕緊回來吧。
會天霖雨,平恐運糧不繼,遣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喻指,呼亮來還
李嚴都明確說了糧食不夠了,丞相還能怎麼辦?只能班師回家了。
本來快要被憋死的司馬懿一見丞相撤退了,立馬來精神了,教育下屬說: 諸葛亮糧盡,追敵必大獲成功!并派出張郃進行追擊。
當了一輩子炮灰的張郃心有感應,對司馬懿說: 諸葛亮是絕對不能追的,那是著名的反殺高手。
但是,張郃壓根沒有明白司馬懿在想什麼, 他不明白這世間還有一種陰謀叫「借刀殺人」,他被司馬懿強行推上去追擊諸葛亮了。
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
結果,張郃一語成讖,他果然在木門道被諸葛亮反殺了。
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發,矢中郃髀
咱這里稍微解釋一下,為什麼說司馬懿是有心讓張郃去送死呢?這是一個軍事常識的問題, 人家諸葛亮你本來就打不過,人家不是敗退,而是有序撤退,且人家就是一個殺回馬槍的高手,這種情況下,追擊是不會派高級干部去的,特別是張郃這種集團軍副司令。至于司馬懿為什麼要這麼做,以后再聊司馬懿的時候再給大家介紹。
結果丞相一回到漢中,李嚴還故作驚訝,軍糧沒問題呀,你們怎麼回來了呢?還裝模做樣要殺掉運糧官來推卸責任。
亮承以退軍,平聞軍退乃更陽驚,說:軍糧饒足,何以便歸?又欲殺督運岑述以解已不辦之靚。
一生嚴謹的丞相拿出了所有書信證據,鐵證如山,李嚴方才低頭認罪。
亮具出其前后手筆書疏,本末違錯。嚴辭窮情竭,首謝罪負。
李嚴為什麼要這麼損人不利己? 都是因為一個格局不夠的人那顆敏感的嫉妒心呀!他就是想跟丞相爭一時長短,居然敢這麼糊弄國家生死大事,多麼讓人揪心啦? 丞相最后活活被累死,何嘗沒有身邊那群小人的「功勞」?
丞相這次北伐,其實最大的幸運者和受益者是司馬懿。 本來極大機率要被丞相揍趴下,結果被丞相的豬隊友李嚴給拯救了,這是其幸運;隨著曹真、張郃去世,再加上之前曹休、夏侯尚的凋落, 曹叡不得不把雍凉戰區的軍權交給司馬懿,這是其受益。
經過這次深刻而又慘痛的教訓后,老狐貍司馬懿正式下定決心: 不能跟諸葛亮對打,只能耗死他,這是我的強項(事實證明,我司馬懿活了70多,你諸葛亮只活了50多,我贏了)。
此戰之后,司馬懿趕緊給中央打報告,要求中央加強后勤支持,我特麼要打持久戰了。 不要擔心司馬懿這種要求得不到曹魏朝堂支持,人家弟弟司馬孚時任度支尚書呢。
而再次功敗垂成的丞相也在積極備戰,在斜谷設了大糧倉,并在此處修建了超大規模的武器制造企業,由名匠蒲元主持生產軍火,又發明了流馬(輕快高速的運糧艇), 余生很短,任重道遠,得抓緊點。
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時234年春天開始發動的,這一年是他的生命盡頭了,也不知道是不是丞相察覺到了什麼, 他即將徹底燃燒自己為我們奉獻感動一代又一代人的秋風五丈原。
陳壽一句 「于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于將略」,讓很多斷章取義的人得以理直氣壯地非議丞相的軍事才能;世人根深蒂固的成王敗寇思維,讓很多自以為是的人得以冠冕堂皇地貶低丞相的曠世功業…… 這種歷史偏見其實是一種遺憾和悲哀。
諸葛亮到底會不會打仗,看看後來被譽為最會打仗的皇帝李世民是怎麼說的吧,李世民說:「 魏武之智,備三分天下;諸葛武侯之謀,舉世無雙。而魏武之勇,可以御四方之敵,諸葛武侯之勇,可以御其所屬之士。」看到沒有,李世民把諸葛亮放到與曹操等量齊觀的位置在評價,你們說諸葛亮會不會打仗?
就算李世民沒有這麼說過上述這話,或者帶著極強的主觀情緒說的,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長期位列文武兩廟的丞相怎麼可能會如陳壽說的那樣不長于將略呢?
說到這,就必須要說到大家爭執不休的話題了, 那就是諸葛亮和司馬懿的軍事能力到底誰厲害一點。
從上述的過程來看,諸葛亮幾乎是全程吊打司馬懿,自然是諸葛亮更厲害一些。
說諸葛亮全程吊打司馬懿,很多司馬粉又會不服了。那好,咱就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司馬懿輸得有多慘。
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上述是司馬懿追擊撤退的諸葛亮,被諸葛亮殺了個回馬槍的記錄。大家明白「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是個什麼概念?翻譯過來,大致是砍死披甲戰士三千,繳獲鐵甲五千,角弩三千一百張。
這其中的重點其實在一個「甲」字上。古代最寶貴的裝備其實不是各種武器,而是鎧甲,民間私造、私藏武器還能適當通融,但是換成是鎧甲,絕對是殺無赦。也正是因為鎧甲是如此之珍貴和重要,所以軍中一般人是穿不上的,你要麼是軍官,要麼是特種兵。袁紹在界橋打公孫瓚時,干掉公孫瓚千余甲士,公孫瓚就崩了;呂布大將高順的陷陣營個個披甲,但也就800人;曹操當年描述自己手頭太緊的時候說:袁紹有鐵甲萬領,我就20領。 總而言之,鎧甲才是頂級裝備。
司馬懿上述的結果是什麼概念?很明顯被打崩了唄。三千干部和骨干被殺,丟下5000具鎧甲,說明除了被殺的,還有很多卸下鎧甲使勁逃命的,想一想畫面就知道他崩了。 再結合司馬懿自此之后不敢在諸葛亮面前得瑟了,就知道司馬懿的心理陰影面積有多大了。
鑒于此,大家還說丞相不會打仗嗎? 人家不會打仗能把司馬懿打成這個慫樣?人家能打出「蹈一州之地,使雍涼不卸甲、中原不釋鞍」的效果?丞相很多時候只是大炮打蚊子,有勁使不上, 因為他太厲害了,別人都躲著他,不給他發力的機會。大家仔細去看看,只要有人給丞相機會,丞相全是逮一個滅一個,曹魏那些追擊丞相的將領最有發言權,張郃估計都有點死不瞑目了。
那麼,是不是這麼一比較就說明司馬懿根本就不會打仗呢?也不能這麼說, 客觀地來講,司馬懿還是很會打仗的。為什麼被諸葛亮胖揍的司馬懿,咱們還得夸他的軍事能力呢?這就關系到《孫子兵法》活學活用問題了。
《孫子兵法》這部軍事奇書,其實講了很多戰術操作,但是本質上就是在講 揚長避短、因地制宜、立于不敗之地、制人而不制于人等核心問題。
司馬懿及時地認識到自己不是諸葛亮的對手,然后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應對策略,這是戰略選擇上的正確與難得。你干不過人家,逞一時之勇去跟人家硬拼,那很光榮嗎?那是傻! 打仗,就得「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躲」。古往今來的名將,莫不如此。
咱來梳理一下司馬懿的操作邏輯哈!
剛上隴西,郭淮已經吃了敗仗,涼州的州兵已經被諸葛亮收拾一遍了,糧食還被搶了,魏軍的士氣低落,這自然不是出擊的好時機。所以,他只能貼身跟緊諸葛亮,不給他太大的戰術空間, 然后用這種很無賴、憋屈的方式激發將士們的血性、積攢憤怒值,從而達到恢復士氣的目的,將之前的不利因素消除掉。
等到士氣高漲時,他學秦國王翦那一套,再把嗷嗷叫的下屬放出去咬人,搞的就是饑餓營銷那一套。可遺憾的是,他碰到的是天才諸葛亮,啥招都不好使,諸葛亮逮到機會就把他按在地上摩擦了。
一般地,像司馬懿這種敗軍之將是急欲報仇來恢復自己的權威和心態的。但司馬懿沉得住氣,自此之后, 及時調整方針,咱不跟你諸葛亮硬來,我拖垮你。這種戰術很無賴,但很合理。
《孫子兵法》說: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啥意思呢?要先立于不敗之地,等待敵人犯錯誤,再一舉擊敗敵人。能確保自己不輸的在于做好自己,能決定你取得勝利的卻是敵人是否露出馬腳。所以,打仗的精髓是在于不能讓敵人取勝或者如愿。還有一句精華叫 「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勝利是可以預料和計劃的,但不可強求。
所以,其實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用兵高手,他們的行為邏輯核心, 就是制造各種場景和氛圍,讓敵人掉進自己的陷阱來,然后跟著自己的節奏走,也就是「制人而不制于人」。
但總體上來說,司馬懿還是差了諸葛亮一丟丟。差在哪呢?戰略布局方面幾乎相當,戰術設計也沒有明顯差距,都能堅持按照自己的節奏來。 差就差在,陣法、練兵等輔助環節上。這個無需多言,大家都心知肚明,丞相的 八陣圖、無當飛兵那都是鼎鼎有名的。
其實真正讀懂了諸葛亮和司馬懿之間的巔峰對決,是足以解答我們很多人生困惑的。
比如,司馬懿個人能力其實是不如諸葛亮的,但他最后為什麼能反敗為勝呢? 這其實跟弱者的博弈智慧有關系。我正面硬剛不占優勢,我就想方設法消耗掉你的優勢,這樣我才能反敗為勝。你的對手資本雄厚,你就制造機會讓他多燒錢唄;你的對手身體不大健康,你就想方設法多給他找事唄,讓他心力交瘁唄;你的對手隊伍不太團結,你就用高薪到處去挖墻腳唄……諸葛亮不就是這樣被司馬懿耗死的。
又比如,司馬懿和諸葛亮都這麼厲害,我們究竟要向誰學習?視情況而定唄。你處于什麼樣的狀態就跟誰學習唄,或者去揚長避短、取長補短唄。如果這樣的答案讓大家覺得模棱兩可,那就把握一個大的原則: 做人盡量向諸葛亮學,做事則可以偏重司馬懿。《孫子兵法》講究「守正出奇」,「守正」方面,諸葛亮是做到了極致;「出奇」方面,司馬懿則做到了極致。
還比如,如果我們某位朋友自覺能力非凡卻成就有限,也不要太過于抑郁和憤怒了,想一想鞠躬盡瘁的丞相,你心里保證就舒服多了。還是前面那句話,功業越大,就越只能設想和設計一下,而不能強求。盡人事、聽天命,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人,這一生,不是只有成功者才能體驗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很多無形的東西,比成功更重要。如信仰、堅持、寄托、無愧等等
想說的、可說的,都還有很多,但一想到丞相馬上就要秋風五丈原了,心情就莫名地變得沉重起來了。就此打住吧,大家可以發散性地思考一下,相信一點, 高手過招的案例中,滿滿的都是精華和營養。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